首頁>情感>

那天,看完電影《你好,李煥英》出來,我和友人一行又愉快地吃了頓晚餐,然後各自回家。

晚上,友人打了電話過來,訴說了一件讓她難受的事情。

我們各自回家後,友人和孩子一路往家走,忽然,她的兒子對她說:“媽媽,我好想抱抱你!”

友人說,她當時有些感動,又有些意外,嘴裡卻問道:“為什麼呀?怎麼想起抱我了?”

孩子抱住她的一隻手臂,說:“媽媽,你對我真好,為我做了那麼多的事情!”

友人說,她聽見這句話時真的很感動,好想抱著兒子,可是,她卻說:“那都是應該做的。再說,我做過什麼讓你感動的事情,我自己都忘記了!你只是被你自己感動罷了!”

友人說,她當時說這些話的時候,能感覺到很冰冷,自己都覺得心是冷的,語氣也是生硬的。說完這些,她明顯感覺到兒子抱著她手臂的雙手僵硬了,原本軟軟地靠在她手臂上的身體也僵直地離開了她的手臂,孩子頓了好一會兒,氣氛很冰冷。

當孩子再次開口說話的時候,語氣裡有些生疏:“哦!可是,媽媽,我還是覺得你對我很好!”

友人說,她是很後悔那樣和孩子說的,當話說出口以後她就覺得很難受,心裡不舒服,感覺渾身冰冷,其實她是很愛兒子的,她也很感動兒子會那樣的說,她真的很想抱抱兒子,可是,當時她就那樣冰冷的說了,並拒絕了孩子擁抱的請求。友人非常自責,覺得自己怎麼這樣的冷漠,覺得自己有病。

友人的糾結和難過,還真的不能怪她,因為這就是她的思維模式;但是,她真的有病,因為她很痛苦。

友人冰冷的回覆孩子溫情的表白,其實是在做著割裂,用冷若冰霜的外殼把自己保護起來,因為友人的內心有著很大的不安全感。

友人小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外公撫養的,父母工作忙,加上後來家裡有了妹妹,友人就經常被送到外公家,父母只是週末來看看,或者接回家過週末。在友人的記憶中,外公的家才是自己的家,有熟悉的房間,熟悉的桌椅板凳,有熟悉的味道。每一次和外公的分別,對於友人來說都是一次需要用哭喊來完成的工作。

在幼時友人的心裡就留下了一個創傷:關係親密的人,一旦要分別,就會帶來極大的打擊和痛苦,於是,為了避免承受這種痛苦,幼小的友人發展出了一種思維,就是在關係變得親密以前,先進行割裂,假裝冷淡,把自己包裹在冰冷的外殼中,就不會受到分別的傷害了。

這種冷若冰霜的割裂確實給幼小的友人帶去了一定的保護,讓幼小的友人可以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分別。但是,因此而形成的這種思維模式卻在友人今後的生活中成為了一種阻礙。

成年後的友人,每當面對親密關係時,都會選擇冷若冰霜的割裂,表現出來就是一種逃避,退縮到自己編織的安全感裡。可是這樣的逃避,也讓友人錯過了很多的機會和人。讓他人對於這冷冰冰的友人逐漸疏遠,退避三舍,友人的人際關係裡出現了很多的障礙。即使是在親子關係裡,友人也會不自覺地進行著割裂。

友人心裡一邊渴望與人發展出親密的關係,一邊又為了自保而進行著割裂。所以,友人的生活充滿了擰巴的不和諧,讓友人痛苦不堪。

透過溝通,友人看見了她自己產生痛苦的思維模式,也找到了模式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就需要友人透過自己陪伴那個受傷的幼小的自己,來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

相信友人會一天天好起來,逐漸找回自己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享受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

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尊重,是一縷特別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