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強勢的姐姐,為了兒子算是盡到了做母親該做的一切了,她在自己身體有病(心臟支架,腰痠腿痛走路費勁)的情況下給兒子娶了媳婦,一切都操辦完了,本想該過自己的生活了,好好調養一下自己的身體了,準備喜迎孫兒的到來,在期盼中等待著,等待著…。
兒子也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兒子,儘量不讓母親為他操心,他深知母親的不易,(前不久父親突然離世)母親對他的付出他是心知肚明的,他感到有這樣的母親而幸福。但是就是這樣的母子倆在今年的春節前後他們倆的矛盾開始產生了。母親不想見兒子,對兒子的不滿達到了及至,兒子也是滿肚委屈,不知如何是好,不知自己錯在了哪裡,自己該怎麼辦,怎麼做才對。矛盾開始升級了。
事情的原因是這樣的,矛盾出在了母子倆對這個媳婦的看法上,兒子結婚後時常在婆婆家吃飯,婆婆每天精心製做著美味佳餚,小倆口吃完回自己小家還得帶走各種水果(婆婆買的)及第二天早飯,婆婆拖著病身體伺候也無怨無悔,不久媳婦懷孕了,當婆婆的更是喜上眉稍,一天變著樣的做飯菜,一家人還算是挺滿意。婆婆嘴有時候好嘮叨,媳婦有時候聽到婆婆嘮叨心裡也不太高興,時間長了可能婆媳之間就多少有點矛盾了,婆婆看不慣媳婦的生活鎖事,媳婦不愛聽婆婆嘮叨,後期就不咋去婆婆家吃飯了,快生娃時,又去婆婆家吃住了一段時間(自己在家做不好飯菜,躲疫情)。
年前臘月二十七媳婦生孩子了,年初一出院回家。一切都挺好,矛盾就在這時爆發了。初一回家了,孃家媽來伺候月子,(婆婆身體有病伺候不了)本因出院後婆婆應該在兒子家等待兒子媳婦孫子回家,但因身體原因沒有到場,等到初三婆婆身體好轉些準備去看兒媳婦孫子。婆婆這天挺高興,早起就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想到兒子家慶祝一番,春節也都沒在一起過,和親家母在一起敘一敘。兒子說第二天早上來接。
到了第二天婆婆在家裡左等兒子沒來,右等還沒來,不一會兒子來電話說媳婦身體不太舒服,讓媽打車去,媽媽一聽急了問媳婦啥情況後,告訴兒子先穩當一會看看再說,又過一會兒子讓媽打車過去,媽媽說你媳婦不舒服我們就先不過去了,拿著這些東西費勁,去了怕再嫌鬧騰,今天先不去了。早起還高高興興的等著去呢?一個電話打消了興致,有點生氣了,不準備去了。過了一會兒子又打電話說得去醫院看看,這時婆婆就急了想去了,怕親家母一個人看不了孩子,最後啥東西吃的也沒拿,沒心情做飯菜了打車去了,到兒子家樓下剛遇到兒子和媳婦去醫院,兒子見到媽媽來了,就好象有很多委屈與無助是的,在車裡就哭了,他哭的原因是聽到媽說不來了,感覺沒去接媽媽,媽媽生氣了,心裡感覺特別難受,他自己本身身體還有點不太舒服,所以見到媽媽就控制不住了。安慰一會後去醫院了。媽媽上樓去看孫子,進屋見過親家母看看孫子挺好,:坐下後心裡也有氣,婆婆認為產後有點不舒服很正常,不要大驚小怪的,把大家都嚇夠嗆,掃了大家的興致。就跟親家母唸叨些不滿的話。
我這個姐姐是一個乾淨利索,幹活麻利的人,一般事都看不慣,她的親家母是個農村人雖然在城市呆過幾年,但是在生活方面還是有差別的,由其我姐姐這個立整人看不慣這屋子裡床上亂七八糟的,各個方面都和她想象的差距太大,心裡特不是滋味,但不高興沒有表現出來。還有一個矛盾點在於她發現兒子家結婚時買的茶几不見了。
知道是賣掉了,很是生氣(結婚時兒子和媳婦不同意買,嫌佔地方屋小擺不下)跟親家母嘮叨起了,說兒媳婦不懂事,不會過日子,不治家,賣東西反而敗家,這就氣不打一處來。過一會兒子和媳婦回來了,醫生說沒啥事在家觀察觀察。媳婦回來沒跟婆婆打招呼,心情也不太好,就進屋哄孩子了,給做好飯讓她吃也不吃就哄孩子,婆婆見了就讓兒媳趁熱快吃,別涼了,說了一些做月子的注意事項,話是好話,但是語氣太重,聲音太太,象炮彈一樣嘟嘟嘟沒完,媳婦受不了了,也很生氣。就這樣帶著氣,兒子給送回了家。
現在兒子不是兒子,媽不是媽了,媽媽報怨兒子,沒把媽當媽,兒子說媽媽不知哪邊輕重。媽媽不讓兒子蹬門了,以後不管你們了,你沒有這個媽了,白養你這個兒子了,白費那一片心思了,在電話裡連哭帶罵兒子一通,兒子只能讓她媽別哭了,聽著罵唄。兒子也有一肚子委屈沒法訴說,我做為姐姐的妹妹,外甥的姨,倆個至親的親人處到這個份上,我該怎麼辦,現在姐姐一個人在家,大過年的,姐夫又剛去世不久,姐姐身體有病,對她的打擊很大了,我只能勸說陪伴。外甥也很理智,他知道哪邊輕重,得先照顧好媳婦孩子,也惦記著媽媽,現在沒辦法,只能先這樣了,讓媽冷靜冷靜再說吧。當媽的不易,當兒子的也難啊,媽媽罵就罵吧,媽在有人罵,有人疼,要珍惜呀,讓時間去衝談一切吧!
倆個至親的人能走到這一步,到底誰對誰錯說不清楚,以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