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愛讓一個人低聲下氣,愛讓一個人失去自己。
很多人把愛情看作公平的買賣,想著付出一分真情就能換來一分真心,於是愛一個人時放低了自己,一心一意地討好,Ta累了,給Ta揉腰捶背;Ta渴了,給Ta端茶倒水。哪天Ta不高興了,你就得巴巴地賠著笑臉,沒皮沒臉的討好,自然是不要自尊的,那臉面算得了什麼?
可結果呢?你拼命對一個人好,Ta卻往往當你不存在!你對Ta越是愛,Ta越是不講理,傷害你越深。低聲下氣為何換來的卻是傷害?心理學上有一個破窗心理,就是一扇窗戶如果完好無損,沒有人會去破壞它,但是一旦有一處破了,就會給人造成一種錯亂無序的感覺。如果沒有人及時去修補窗戶,過不了多久,人們就會毫不猶疑地繼續打破這扇窗,絲毫不覺得羞愧。
把破窗心理拿到愛情中去,也會有同樣的後果。你萬般討好一個人,這樣沒有了自尊,甚至作踐自己,別人又怎會給你尊重呢?還顧忌什麼呢?還可能考慮你的感受嗎?不!這隻會養肥攢足Ta做壞事犯錯誤的膽兒,發情時你是Ta的“VIP”,發洩後你就只是Ta的一個“P”了!
更何況,你也許曾把心都掏出來,但有沒有想過:你所給予的,是Ta想 要的嗎?每個人對愛情的追求和理解都不同,你給的一切並不一定是Ta 想要的,你給錯了,就是徒勞,就是多餘。那樣的結果便是不僅對方有壓力,你自己也會覺得委屈:怎麼我全是為Ta好,到頭來,Ta卻不領情呢?!
這樣的感情是不是很像我們兒時玩得“蹺蹺板”:一個人高的時候,另一個人低;一個人低的時候,另一個人高?所以,有的人付出越多越得不到愛,這一情感模式又叫“蹺蹺板效應”。透過“蹺蹺板效應”,我們不難看出,最佳的愛情不是低聲下氣地乞求愛,而是努力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
那麼,具體來說,我們該怎麼辦呢?
第一,學著培養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種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的心理狀態。擁有自尊心的女人,懂得尊重自己,愛護自己。這樣的女人就像一塊光潔明亮的玻璃,那麼美,男人這裡照照,那裡看看,怎會忍心破壞?只會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還是好好私藏起來吧!
第二,既然你想對一個人好,那麼就要了解對方真正需要什麼,然後想辦法滿足。投其所好,才能真正打動人心。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底線——不要付出太多,更不要糾纏對方,討好對方。對對方好一點,但如果對方不領情,或者真心不喜歡你,你就更不必再付出了,沒那個必要,也沒什麼意義。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只要你潔“心”自愛,別的心自然會被吸引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