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作為一個已經與年相伴近三十餘載的夥伴,我親歷了,也親眼見證了人們“為年瘋狂”的樣子,也見證了它從“頗有儀式感”的一件大事變成麻木的“勞民傷財”討人嫌的過場。今天就來說說,與年相愛相殺,相盼相憾的那些年。

懵懂的時候不知道啥是過年,就模模糊糊感覺到,寒假快過完的時候,媽媽會給買新衣服,那時候一年穿不了兩套新衣服,買了不能穿,規規矩矩地躺在櫃子裡,成天心癢癢的,要試穿好幾遍。還有一年才會有一次的糖果瓜子花生大采購,也是買了不讓吃,靜靜躺在屋子裡,饞的時候偷摸抓一點來吃,即使是一顆兩顆都感覺賺到了。再買一些一年才能放一次的紅色鞭炮和煙花,等著某天大人徹底清掃完屋裡屋外的晚上,噼裡啪啦響個不停,然後輪流抱著我和弟弟,把煙花衝到天上。第二天早上被鞭炮聲炸醒,穿上新衣服,把衣服褲子四個口袋塞夠滿滿當當的糖,家裡長輩給幾塊錢的壓歲錢紅包。再趕緊出門,挨家挨戶地給各家大人說“過年好”,然後再收紅包。

明明大家都實際上閒得沒事,卻好像都忙得要死。

那時候沒有意識到被所有大人鄭重對待的那幾天叫“過年”,只知道那幾天,小孩子能得到大赦天下般的開心。所以,過年這件事,從小被打下的標籤就是,開心。

我覺得所謂的“年味兒”其實不是過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是即使你不知道那是過年,也能感受到的那份濃濃的屬於年的興奮和驚喜。

--1--

年味兒是年三十晚上你擀皮,我包餡兒下的一碗滿滿的餃子。年味兒是把舊的對聯去掉,鄭重地貼上今年新挑選的春聯。年味兒是掛在廚房晾很久的香腸和臘肉。年味兒是團年飯能吃到一整桌平常幾乎不會碰面的各個盤子裡的大菜。是大人們一年風塵僕僕,但那幾天會忽然釋放掉一整年的壓力,樂觀地互相說明年一定會更好的真誠祝福。年味兒還是提前了一個月就預知的會在初一解除封印的新衣服和擺得很好看的糖果。

上面是年味兒的主菜,副菜是年三十晚上八點鐘開始的,怎麼調都調不走的春晚。倪萍、趙忠祥真誠地祝福大家新年好,看著他們笑的穩重和大氣,感覺國家真的國泰民安的踏實感。年味兒是趙本山抖著機靈的小品讓人捧腹大笑。那個年代的春晚小品相聲演員還能叫上名字,陳佩斯、朱時茂、嚴順開、馬季、馮鞏、宋丹丹、範偉、趙麗蓉,默默在心裡排位最喜歡哪一位。沒有提前放出風的節目預告,就守著電視機,害怕錯過喜歡的演員的小品。再有些意外驚喜的就是聾啞人舞蹈團表演的千手觀音了。那時候的小品都會被精心編排成小品集,夠人們反覆來回看,樂到元宵節結束都意猶未盡。

再後來,年味兒是摩托車返鄉大軍,辛苦一年的打工人騎摩托車馱著一家老小的禮物返鄉回去看望家人,踏入家門那一刻無比的輕鬆和滿足。

實話講,再到後面,我聽到的“年味兒”比感受到的印象深刻的“年味兒”就少多了。

是的,時代在進步,可能有些人說,以前過年那些東西,現在不用等到過年都能享受到,為啥“過年”要得到特殊待遇,因為物質條件豐富了,所以大家感受到的年味兒淡了。

要得到年味兒需要有哪些必要條件呢?

是驚喜,那種沒有特別準備而又突然降臨的驚喜,就像楊過毫無準備的答應給郭襄的三份禮物,每拆開一個就像一層一層剝開糖紙直到漏出最裡層最甜的巧克力的乍喜。是辭舊,是認認真真提前很久,蓄謀已久地與過去告別的姿態,把家裡家裡的灰塵親手清潔,而不是順便清掃一遍的那種,那個過程不僅家乾淨了,似乎被生活蹂躪了一年的心也清清爽爽。是迎新,帶著對新年最大的誠意,眼睛裡泛著光的那種真的覺得明年一定比今年好的祝福,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帶著心意準備的物件,也能承載對新年巨大的期盼。

要製造年味兒這種濃濃氛圍的核心,絕不是經濟條件差距帶來的,它的核心在於用心,用心才能帶來儀式感。年味兒的核心,始終是自己,是家人,不是靠他人靠媒體渲染的各式各樣的新年儀式。每個家的年味兒都不一樣,但每個家的年味兒是一定要走心才能得到的回饋。

對於個人來說,能感受到的年味兒是,在外打拼的遊子走過大半個中國求來的團圓。是很少回來的兒女踏進家門那風塵僕僕的一刻。是回味過去一年,真心心疼自己的不容易,也真誠對陪在周圍的人道一聲感激的心。是感念一年又一年,親歷時間的變化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對已逝去親人更加濃厚的哀思,同時燃起的對遠方鮮有聯絡的親人更加思念的心情。

這些東西都是非常深沉和厚重的,絕不是幾億紅包,超級炫酷的舞臺能夠彌補的。

--2--

隨著社會和生活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方式斷崖式的更替一下打的過去幾十年活過的人們措手不及,似乎都在懷疑自己的方式是否還適合這個社會。

舊一代物質稀缺傻樂的、幸運地擁有一整個快樂“年味兒”的傻孩子們已經長大,走向工作崗位或是家庭角色,也許逐漸地,不可避免的,正在成為一批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中年人,對年味兒而言,最大的願望早已不是穿上新衣服,而是能舒舒坦坦葛優癱個幾天,給自己放一個沒有值班沒有領導打擾的大假。

隨著勞動主力角色的退居二線,他們的父母,曾經樂觀堅強抗下一整個生活的他們,被忽然到來空落落的家和疲憊的兒女渲染的麻木氣氛,當年熱氣騰騰幹勁十足地準備整個年的儀式行動,現在也只求,過年不要太麻煩,研究著曾經過年每個步驟虛耗的精力,反思哪些過程能夠精簡不再勞民傷財。大家心心念念過年的驚喜感,在不斷地簡化“繁文縟節”的過程中幾近消失。

消失的不是年味兒,而是,對生活的熱情和期盼啊!

我上面一直強調的,個人、家庭是過年的主角,其他都是副菜的原因是,其他的東西似乎悄悄上位,成了春節的足跡和主旋律。曾經討好著觀眾笑的配角們,那些令人喜歡的小品相聲演員,那些費盡心思編排用心表演的歌舞,不知什麼時候,儀式感比人們過自己的春節變得還要強。審了很多遍的節目,似乎也沒有很多年前樸素的表演更加震懾人心。

春晚舞臺似乎不是陪人們過大年的好朋友了,某種程度上變成“奇貨可居”的好機會,成了走馬觀花的流量明星的舞臺,似乎春晚成了一種身份的榮耀和需要爭取的機會,春晚節目審查得越來越嚴,舞臺越來越誇張,老面孔越來越少,親切的家常老友變成一茬又一茶的流量明星,能記住的亮點節目名字幾乎沒有了,很多節目就好像掐著人的咯吱窩讓人笑。春晚這件事,悄無聲息地從“配菜”變成“主角”,也許也變成了某些人的翻身仗,但這個“好朋友”也變得陌生了。

春晚,過去是讓人們的春節過得更加開心、達到高潮的催化劑,可現在似乎不是了。我不喜歡春晚過程當中不斷插播的讓不同的平臺之間搶紅包的環節,它讓專心看節目的我手足無措,我也不喜歡說成串稿的節目主持詞,沒有那種嘮家常的親切和自然。

年味兒啊,今年的過年,大家已經不再到處說年味兒不足啦,年味兒沒有啦之類的話,因為好像大家約定俗成地已經接受這個事實,不再老調重彈了,人們直接用行動告訴,“年味兒”什麼的已經不在乎了,沒有期盼感的過年,充其量就是個小長假。街上的紅色燈籠悄咪咪下線,隔壁鄰居還掛著鼠年的春聯換都懶得換,街上的人們不再笑意盈盈地說“過年好”,似乎還沒出十五的年跟平常也差不了什麼。

希望啊,希望不要節省所謂的“繁文縟節”啊,希望人們不要懶啊,不要懶得回望過去一年,給身心俱疲的自己洗洗澡,不要懶得對新年的自己真誠說一聲祝福,不要懶得連互相說“過年好”都省掉力氣。懶是終結一切美好的原罪,我們這一代已經將上一代的很多習俗學得四不像,再懶得弄這個弄那個,年味兒就真的在身體力行的忽視中漸行漸遠啦~

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這26年的婚姻,是不是該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