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說到婚姻,人們往往會認為它和愛情是不一樣的: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但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它意味著柴米油鹽,意味著處理好雙方家庭的各種瑣碎的人際關係。

的確,結婚後,兩個人生活在一起,不能只有風花雪月了。因此,很多人考慮結婚,更多是往現實的角度去考慮:經濟能力、門當戶對、房子車子……

但在本人看來,無論再怎麼“現實”,如果想透過婚姻關係獲得進一步的成長,那它首先應該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

下面就來詳細分享下傳統婚姻的幾個特點,以及為了更好適應時代,該如何改進婚姻。

為了避免文章過長造成閱讀疲勞,這裡分成了兩篇,這是第一篇,先聊聊傳統婚姻的幾個特點;接下來下一篇會重點談如何改進婚姻。

1. 夫妻感情並不是重點

費孝通在《生育社會》中說過,婚姻是人為的儀式,“在社會公認之下,約定以永久共處的方式來共同擔負撫育子女的責任”。因此,婚姻裡除了考慮兩性之間的吸引外,也要考慮社會的安排;夫婦除了享受生活的樂趣,還包括共同承擔撫育子女等基本社會事業。

總之,婚姻的兩大功能是:

享受樂趣社會事業

而當這兩大方面發生衝突的時候,中國傳統社會往往會選擇犧牲前者。

例如馮友蘭說的“如家論夫婦關係時,但言夫婦有別,從未言夫婦有愛”,甚至還有“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娶婦之家三日不舉樂”等悲壯場景。

這在大多長輩身上也有所體現。對於他們很多夫妻來說,婚姻更多隻是“一起搭夥過日子”,彼此之間幾乎沒有愛的表達,重心都在子女和生活瑣事上;儘管感情不和睦,但大多人還是選擇忍忍,或是各幹各的事,彼此很少交流。

費孝通就舉過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他在雲南祿村進行調查的時候,他的房東和房東太太平時是分開睡的,除了打掃,房東太太根本就不常進去房間;當他搬去另一家去住時,那家的夫婦也基本是這樣的關係,白天甚至話都不常說。

這與西方夫婦經常擁抱接吻、表達愛意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也是社會文化導致的差異:

在西方,婚姻的主軸是夫妻,是兩性之間的感情,子女只是配角;在中國,主軸是長輩和晚輩,例如父子、婆媳,這是一項關於傳宗接代、孝敬父母的事業,夫妻之間的關係只是其次。2. 大機率價值觀

中國是一個家庭本位文化,家庭的傳宗接代的價值就類似西方宗教信仰的價值。

在西方,單身人只會被看作一種普遍又正常的生活方式,但在中國,大齡未婚的人會被施加很大的壓力,終身未婚的人會被看作是悲慘的,是“離經叛道者”,是“異教徒”。

例如家裡有一位一直未婚的70後女親戚,被周圍的長輩看作異類,她母親也經常勸她最好不要參加家庭聚會了,“都是老姑婆了,以免丟人”。總之,在他們眼中,不結婚生子是一件十分見不得人的事情。

直到單身率有所上升的現在,大部分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後,還是會迫於周圍環境的壓力,選擇透過相親等方式走進婚姻,完成這項必須的人生任務。至於他們自己是否真正願意、雙方是否快樂、感情是否和諧、婚姻對人生的意義等問題,都不是重要的事情。

在《性·婚姻:東方與西方》中,李銀河提到“大機率價值觀”的概念:

它認為凡是大機率事件(行為)就是可取的、正常的、值得讚揚的;凡是小機率事件(行為)就是不可取的、病態的、應受譴責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存在著一個大多數和一個極少數的不均勻分佈,所以大機率價值觀就特別盛行。

而西方文化則不然,那裡的人不僅在上述的許多方面不存在大多數和極少數這樣的相差極為懸殊的分佈,而且也沒有中國文化中那樣嚴厲否定少數的價值觀。在西方社會里,人們早就習慣了不對他人作價值觀評判。

這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因為這是一個封閉的、以家族為權威的社會,人們也別無選擇。

在它的影響下,人們會覺得異性戀、結婚、生孩子、沒有婚外戀、婚前守貞才是正常的,反之就是悲慘的、變態的、不可取的。

當然,在個人意識慢慢形成、文化不斷髮生交融的現代,未來這種大機率價值觀可能會慢慢被瓦解。

3. 父權文化:結婚就是“嫁娶”

這幾乎是全世界很多地方婚姻的特點:結婚,往往是女性從自己家庭退出,去融入男性的家庭。

這是很明顯的不對等關係。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

少女就是這樣顯得絕對被動,她出嫁,在婚姻中被父母獻出去。男孩子則是結婚,娶妻。他們在婚姻中尋找自己生存的擴大和確認,而不是尋找生存的權利本身,這是他們自由承擔的一項義務。

因此,他們能夠權衡利弊,像古希臘和中世紀的諷刺作家所做的那樣;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命運。他們可以選擇獨身的寂寞,有些男人很晚結婚或者不結婚。

“嫁”這個字,體現了女性的被動性。她就像一件物品,在婚姻中被父母獻出去,成為男方家庭的一部分,婚姻就是她的最終歸宿,以後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就應該是生活的全部。正如俗話所說的“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意思就是女性一旦遇到不好的婚姻,就會讓一生都毀了。

而對於男性,則是娶妻。“娶”這個字體現出的是,婚姻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的擴大,而不是一種命運。他不必放棄原有的生活,也不必過分為家務和孩子而操心。他除了婚姻,還有更寬廣的生活和人生,如工作、旅遊、社交。生下來的孩子也當然是隨父親姓。

在這種習俗的影響下,人們便會認為“男性才能傳宗接代”,進一步加劇了重男輕女的思想。至於女性,她不是繼承者,而只是“為別人生產繼承者的機器”;她就如潑出去的水,也因此出現了出嫁女兒大年三十回家不吉利等習俗;社會對不結婚的女性的譴責也要比對男性的更強烈。

所以,女性更容易對婚姻感到失望。

例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Paul Dolan的研究發現,結了婚的男人比不結婚的男人更幸福健康,因為他們從婚姻中受益良多,如日常照料、情感歸屬等;而女人則相反,尤其是已婚已育的中年女性,會比單身女性面臨更高的身體和精神疾病風險。

靄理士的《性心理學》中也說到,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既要照顧丈夫,又要生兒育女,還要照顧長輩;但對於男性來說,他的主要生活是在家庭以外,當他回到家時,這對他來說只是一個休息的地方,他用不著操太多的心。

甚至到了現代,這種情況依然沒有得到太大改善:雖然女性在社會工作領域逐漸爭得半邊天,但她在家裡依然被期待要承擔大部分的家務勞動,於是便有了類似“獨立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等問題,但卻鮮有“男性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問題。

最後

以上就是傳統婚姻的三個特點。

-

更多文章:

收藏

舉報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深情不及久伴,厚愛無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