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不行了,要崩潰了,恐婚,特別強烈!”,剛有點睡意的我被一陣微信提示音震醒,抓起手機一看,簡短的四句話,已經把我這位盆友對婚姻的恐慌與糾結表達的淋漓盡致。這是我大學時的好友,她有一個無條件寵愛她、包容度無上限的男朋友,我幾乎從頭到尾的見證了他倆的分分合合,也親眼看著這位男同學把我朋友從“不婚族”變為了“恐婚族”,而恐婚主要來源為中國家庭傳統的“傳宗接代”重任,我朋友雖然接受了婚姻,但不生育是她最後的底線,而這也必將為他們以後的矛盾埋下導火線。

1. 單純的嚮往自由,追求二人世界的美好

我有一個同學M,有強烈的丁克傾向,喜歡旅行,酷愛攝影,一有時間就會揹著相機出門,或約朋友,或攜男友,長假出遠門,零散閒暇的時間周圍的景點也不會放過。平時生活中喜歡儀式感,屬於吃飯都要挑個好看的盤子、鋪塊好看的餐布那種型別,早晚經常會去跑步或游泳,試想一下,如果她選擇生孩子,她所喜歡的生活方式還有存活的機率麼?孩子所到之處,必然是杯盤狼藉,形如戰場,別說收拾殘局了,恐怕連自己都沒時間收拾。

M說,比起年輕時養兒育女、老年時子孫繞膝的快樂,她更願意享受當下,抓緊年輕時每一分中的閒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領略各地風土人情的差異,如果選擇生孩子,人生的主題必然會從享受生活變為培養孩子,那她嚮往的生活必會化為泡影。

客觀來說,生育並不一定會阻擋我們對嚮往生活的追求,但事實亦不容忽視,90後多為獨生子女,等到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到成年,她們的父母也基本步入了老年時代,上有老下有小,再談享受生活恐怕也沒什麼心情了。

生活就是如此,每一天我們都在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有著太多的考量,但無論怎麼選,希望我們都能不負當下,不懼未來,心嚮往之。

2. “如果不能給他好的生活,我寧願不生!”

初入大學,我就聽到室友W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不能給孩子好的生活,我寧願不讓他來到這個世界上,要不然就是不負責任”。當時我還理直氣壯地反駁她說,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生活,物質條件達到溫飽即可,哪有什麼“最好”的標準。如果現在同樣的問題擺在我面前,我恐怕再難理直氣壯了,剛進大學,人生經歷才剛剛開始,初生牛犢不怕虎,有的只是滿腔熱情,而忽略了生活的艱辛,極度鄙視“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但幾年來,好像一下接觸到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我像一個剛走出象牙塔的孩童,對一切從難以置信變為習以為常,而對於室友口中“好的生活”也有了新的體會。

如果沒有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就必然會在同齡人的千軍萬馬中落後在起跑線上,而這種落後,不是靠後天的努力就可以趕上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沒有好的物質基礎,就很難擁有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誰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所以他們不願意讓孩子和他們一起掙扎在生活的泥潭裡,他們選擇獨自面對。

3. 父母留下的陰影,揮之不去

我的同學Z,家境殷實,父母幾十年來相伴而眠,以至於不睡在彼此旁邊就難以入睡,但就是這樣一對父母,給Z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他們的恩愛是真的,但他們吵起架來摔鍋砸碗、惡語相向也是真的,同學記憶深處那滿地狼藉,像一道烙印揮之不去,她說:“我的脾氣也不好,而且很難改,我不希望自己以後的孩子有和我一樣的經歷,我不配做一個母親”。

聽到這裡,很心疼,也很心酸,我是一個極度害怕衝突的人,我不願意面對更不會去解決,但我一直不明白的是,生活富足,家人相伴,明明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為什麼會出現滿地殘骸、惡語相向的畫面,我不明白人們為什麼在生活無憂之後要自己製造麻煩。

為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應當以身作則,良好的家庭教育、溫馨的家庭環境才能給孩子安全感,才是孩子走入社會、披荊斬棘最堅實的鎧甲,只顧一己好惡,忽略孩子的存在和感受,留下的陰影必然揮之不去,影響孩子的一生,而我的同學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生孩子”是她二十多年來形成的執念,再想要改變恐怕很難,不知道他的父母知道這個根源,又作何感想。

90後甚至95後,正在面臨學校、社會、家庭的更替融合,他們敢想敢做,敢於同傳統“背道而馳”,無論做何選擇,都希望大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無愧初心,心嚮往之!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戀愛實戰:多認識人——博士大叔教你談戀愛(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