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王蘇格拉底說:“未經審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可是人生沒有準繩,我們需要時刻觀摩自己、辨認自己,以心為鑑整理自己,去獲得內心的完滿和沉醉。
正如尼采所說:“人生是一面鏡子,我們夢寐以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中辨認出自己。”可惜的是,有的人一生為了追逐名利而奔波勞碌,以至於到了生命的盡頭仍然對真實的自己一無所知。
有些人說,探討這一類問題,某種程度上來講有些深奧複雜,晦澀難懂,但加拿大法裔暢銷書作家塞爾日·馬基的著作《海龜先生的心理療愈》,用頗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更加直白地表達人的內心感受,理解起來不那麼複雜。
馬基在雜誌及網站上發表的作品、線上演講和地面活動等,幫助數千萬加拿大和法國青年緩解了緊張情緒,順利走出工作倦怠期。
本書作者透過描述海龜先生的心理療愈過程,期間穿插了一些寓言故事,用詩意的隱喻、法式幽默,引領讀者刺破幻想和假象,看清人類的本性。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走出心靈困境,活在當下,恢復生命的活力。
一.認識你自己
達·芬奇說“認識自己無往不利”。認識自己有助於我們找準“更上一層樓”的突破口,也能讓我們在面臨各種人生選擇時能夠更為精準地做出判斷。
正如書中的第一則寓言故事《蜂巢》,故事中的那隻工蜂與它的同伴原本過著平靜又充實的日子,然而新女王地來臨打破了它們原有的平靜。
蜂巢原本一段時間就會更替一位新女王,但這次的女王和以往不同。她擁有人工智慧的能力,無論是飛行極限還是身體極限,都不再受限。正因如此,新女王嫌棄工蜂們的生產力和工作表現非常差勁。
她向蜂群宣佈它們的無用,以後會慢慢消失。就此,蜂群四散離開,它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道去哪兒,不知道該幹什麼。同樣,那隻工蜂的妹妹覺得自己成為女王的夢碎了,開始自傷。好在那隻工蜂的頭腦是清醒的。
它認為,生命並不是由人類的大腦製造的,人們總想著變得獨一無二,於是投入對記憶的研究,全然忘記了自己來自哪裡。
雖然它們被流放、被拋棄,但它們依然保有愛和關懷的能力,這是誰也奪不走的。而變得獨一無二是一種虛假的需要,它們本就是獨一無二的——毛色、腿長、飛行速度,從來都不一樣。
有些人窮盡一生去追求與眾不同,卻永遠意識不到,這只是浪費時間。對於蜜蜂來說,無論是大蒜、杏仁、梨子、桃子,還是其他數百種草木和水果,它們的生命都是依靠蜜蜂採蜜授粉的過程而得以存續。
所以,我們應當正確認識自己,小至瞭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大到認識個人價值、思維方式,以此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就像老子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二、走出完美主義的無底深淵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世間難求十全十美。故事中的小海綿,被它的三個小主人帶到了森林一幢破舊的小城堡,她們每個夏天的午後都會回到城堡裡嘟囔,說“這裡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家,要保持乾燥,這裡還要撐上幾百年幾千年”。
所以小海綿為了得到主人愛的獎勵,不停歇地來回擦拭那些陳舊又腐爛的木板。在小海綿的思想裡,只有被愛才代表生存。
要得到愛的話,就必須完美。它說要不是小主人們為它指明瞭方向,它什麼都不是。是小主人讓它成為了最富有、最美麗的海綿,它會成為“海綿中的女皇”。
然而一隻貓頭鷹打破了小海綿的幻想。貓頭鷹告訴小海綿,它曾跟著大公爵們遊歷南部海域,見過的海綿五顏六色,它們要麼喝水,要睡覺,要麼呼吸,別的什麼也不做。
而眼前的這位自稱是最好最偉大的小海綿,脫色、磨損、發黴,狀態十分糟糕。貓頭鷹說對它說,以它現在的狀態,甚至無法吸納小主人們的眼淚。小海綿覺得自己永遠也得不到令人羨慕的愛了,也做不了最偉大的海綿了。
生活中,人們常常也將這套完美主義的理論,強加到自己身上,認為按照這個標準去做,就能涅槃,獲得想要的一切。
這個世界上,沒有非凡的海綿,也沒有平凡的海綿,所有的海綿價值都相同,大家都是鮮活的生命,你只要做好自己就好,就像小海綿一樣,只做一塊海綿,學會阻隔那些綁架你注意力的判斷。
三.正視當下的切身變化
就比如,人們為了不讓自己光滑無痕的肌膚留下歲月的痕跡,花費大量的金錢消除或預防皺紋。然而,他們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與眾不同,卻變成了相同的樣子。他們緊繃繃的臉無法再活靈活現地表達真情實感,甚至無法自如地微笑。
寓言故事《牡蠣與老人》中的牡蠣和老人,曾經也被同樣的問題困擾。他們深感疲憊,卻又無從知曉為何會有這種疲憊。老人在海邊等待漲潮,想要溺死在海里的時候,遇到了等待退潮,想要被太陽曬乾的牡蠣。
老人在與牡蠣對質的過程中明白,疲憊和衰老並不是互相關聯的,對額頭皺紋的這種抵抗,才是真正消耗他能量的元兇。
那隻牡蠣,認為產出珍珠是它的責任,所以,它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當細小的砂礫進入它體內,會引起強烈的刺激。它無法靠自己清除異物,所以就用分泌物來包裹。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包裹層數的增加,最終不會再產生刺激,珍珠也就形成了。
對於牡蠣來說,製造珍珠的過程是為了消除外來顆粒物對自身造成的不適。這隻牡蠣忽略了是一種癒合過程的產物,而不是為了變得獨特,獲得承認而刻意努力的結果。
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宇宙,在自己的小宇宙中,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意識,思維模式。每個生命又都需要結伴而行,同行的路上,不同的小宇宙不可避免地會相互滲透、相互碰撞,讓原本沉悶的生活,驟然間狂風四起。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一味地沉溺在自己的悲慘經歷裡,只顧自憐自艾。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情緒做妥善地療愈,從自我同情到自我關愛,不斷地對自己釋放善意,讓自己的生活充滿陽光,邁向更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