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關係中,我們有時不會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意圖,比如內心對於對方有所期待,但是卻不敢說出來,因為害怕把真實的期待表達出來後被拒絕,相比被拒絕的傷害,選擇不說至少還可以保留尊嚴和自信。 又或者其實此時已經心生不滿,但是也不會說出來,但是態度或行為上會表現出一點反抗或冷漠,希望對方能夠覺察會意會,選擇不說出來是擔心一旦真實表達會破壞這段關係的和諧或者對方不能理解和接納。
但是如果這份內在的真實期待或不滿持續不表達,就會慢慢積累和發酵,時間長了,或許會導致一次火山噴發,也或許會導致一場無疾而終。
其實我們選擇的背後有兩個動機,求真和求存。
很多時候的不表達背後的動機是求存,不敢真實的表達,擔心對方會生氣,會拒絕,會離開,害怕會失去關係。這些所有的動機都是基於求存,而不是基於求真,關係中雙方的真實意圖。
求真是在求存的基礎之上的更高一個維度的動機,但求存又是基礎,所有的事件都是求真和求存的一個比例組合呈現。隨著關係的成熟度提升,彼此的理解,信任,包容度提升,求真的比例就會逐漸提升。因為只有求真,對方坦誠表達彼此的真實意圖,才有可能讓這段關係共創到一個更高的維度,平衡共贏的實現彼此的期待。其實不論在任何一個階段去打破求存的需求,去朝向求真都是需要勇氣的。關係從求存到求真的每一次突破,就好像肌肉纖維在鍛鍊的過程中,可能會拉伸斷裂開,但是重生時更加強健。
求真與求存
隨著關係的成熟度和信任度提升,求真和求成的分割線會逐漸往下移。求真的三角形比例會越來越大,而下面的求存梯形動機會逐漸降低。但是求存的動機是基礎,永遠不會移到0,它只是在不斷的下移,然後更好的融合。
求真和求存隨著我們的成長和認知的不斷的變化,當求存的動機變得越來越小,會把更多的能量就轉化為到了求真,對於真實的探索和追求上。三角形的最頂端,就會指向關係理想的共創願景。
如果可以看到每個人內在都有這樣一張圖,可能會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接納可能每個人的比例都不一樣,關係階段和認知也都不一樣,並且接納這個比例是一個不斷的變化的過程。其實每個生命狀態的當下,已然是最好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