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不夠用思維方法“湊”,管用!科學證實: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被髮展的,思維也是可以被訓練的。
有什麼辦法能讓你的智商快速變聰明嗎?
每個行業的行業精英,都會總結出一些針對解決問題的實用型思維方法。例如5w2h工作法、5why分析法、魚骨圖分析法等等,麥肯錫7步分析法等等。一旦“秒學秒用”這些思維方法,你的智力水平就會有種被綁在火箭上飛行的感覺。
很多大咖、專家都在提倡思維方法的學習和訓練,但多半都是告訴你它的重要性和如何訓練,鮮有人告訴你思維方法背後存在的奧秘是什麼?
思維方法是如何讓你變聰明的大腦的“重新佈線”!
舉個例子,我剛帶團隊時經常要給領導做提案,由於缺乏這方面經驗,提案到了領導那他並不滿意。一方面領導很忙,沒有時間逐行逐字耐心看下來;另一方面他與我交流提案時,口頭禪總是“談談,這個案子你怎麼想的”。而我總是無法用準確、有效的語言組織自己的觀點,幾次下來自信心備受打擊,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出了問題。
怎麼辦呢?
不想挨領導罵,看他的臉色,那麼只有學習才是解決當下困境的根本,借鑑其他部門的提案方式並不適合我,而且提案套路並沒有我設想的那麼“完美”,於是自己開始學習新的思維方法,如28法則、營銷的AIDA模式等等,結合之前學過的一些思維方法,在大腦裡進行知識的“重新佈線(重組、建構)”,在原先提案流程的基礎上新增一個新的思維工具:
原理描述+關鍵資訊+視覺表達(因果關係流程圖)
用一頁紙上呈現這個表達邏輯,它不僅提高了自己思考能力和提案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最大程度上說服領導。接下來事情就順理成章了,我變聰明瞭,工作不必再苦幹、瞎忙;領導認為我變聰明瞭,他很樂意給我的努力漲薪。
大腦在聰明地“重新佈線”是怎樣的一種體驗牛頓說:萬物皆引有力!
一是同頻共振,二是查漏補缺。
1、同頻共振
新舊知識的資訊點會因為隱性(不明顯)或顯性(明顯)的一些共性特徵,產生“物以類聚”的相互吸引,形成一種“同頻共振”的引力,指引你把這些資訊點關聯(重組、建構)起來——“我們一起來跳舞吧”。
資訊共性特徵的“吸引現象”,就像你看到某個人和你相似,注意力會不由自主的多看兩眼。比如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人帶著黑色眼鏡,短髮,我忍不住多看了兩眼,“這傢伙和我長得真像”。
2、查漏補缺
新舊知識的資訊點會因為一些差異的特徵,產生一種“異性相吸”的引力,即大腦會自動進行資訊的系統化的“查漏補缺”,指引你把這些資訊點關聯起來。
資訊異性特徵的“吸引現象”,類似你去吃早飯,單要一碗粥怎麼吃啊,來個茶葉蛋,再來點鹹菜,這樣搭配才叫“完美”。
以上這兩種形式都是在最佳化升級你的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但如果純粹依靠大腦來完成“重新佈線”,進行知識推理,會存在2大問題:
一是缺少完整性,思考的碰撞往往是碎片化的連線,資訊點東冒出一個,西冒出一個,缺乏精度,無法廣泛有效地調集大腦的資訊進行系統化的關聯。
二是缺少確定性,無法把控,就像發“神經刀”一樣,你無法準確預計思考的連線會在什時候會出現。雖然思考的連線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但隨機性從效率上來說還太慢。
怎樣的思考連線才會更有效,更聰明以一種“資訊的神經網路”去勾引大腦的神經網路!
養成思維導圖記錄知識的習慣,藉助知識圖譜,可以讓你在資訊點的“接力賽”中跳躍,在知識的碰撞中發現很多小驚喜、小竊喜,讓大腦在某個時段駛入“歡喜多巴胺”的心流之旅。這種感覺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對此深以為然。
每當自己沉浸在學習的狀態中,把新知識歸類到之前分類整理的思維導圖筆記裡時,大腦經常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資訊連線“蠢蠢欲動”的心理。因為思維導圖建構的知識點“縱橫連線”的網路本身就像是“大腦的神經網路”,視覺上觀察思維導圖時,很容易“誘發”大腦的神經網路“情不自禁”對思維導圖的網路圖譜進行“自動配對”連線,從而完成某種程度上知識點的“重新佈線”。
大腦的體驗是這樣的:從一個資訊點跳躍到另一個有“共性特徵”的資訊點上進行識別比較,得出某種認知後,又會從當前這個資訊點再跳躍的另一個有“共性特徵”的資訊點上,這個過程就像在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透過這種“共性”的識別,可以看穿這些知識點的底層原理和本質,打破概念的邊界,知識的融通運用就會變得“輕而易舉”。
但找到這群“好朋友”後,大腦的認知需求,飢渴、貪婪的本性並不會滿足現狀。
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
用句話來說就是:少了“異性朋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資訊配對,光有“志同道合”是不夠的,畢竟幸福這事,最終還是要與異性組合才能實現的,這個過程就像結婚組建家庭一樣。認知這一點很關鍵:創新就是對不同要素的重新組合編排。
上面所講述的提案的新思維工具,就是在思維導圖知識筆記“誘導”下“情不自禁”地完成連線的結果。這種心流的體驗,整個思考過程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心癢癢。
如下示意圖:
思考的過程是很奇妙,簡單又複雜,結合上面的圖示,下面用文字儘可能描述出資訊點連線思考的這個過程。注:這個思考過程分兩次連線完成。
引起注意,不就是要抓住關鍵點嗎?關鍵點是什麼,不就是領導產生興趣、認同的東西嗎?什麼是領導產生興趣、認同的東西,不就是大腦裡的好奇心,“為什麼”嗎?領導最喜歡提問“這個問題你怎麼樣想的”,背後的意思就是這件事你為什麼這樣做/思考。找到這個為什麼,不就可以說服領導了嗎?“為什麼”是什麼,得給出理由,思考、做事的依據是什麼,即思考的源點、出發點是什麼,借用馬斯克的話來說,我思考、做事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那目標就很明確了,針對提案背景和要求,找到它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就可以了,圍繞這個中心思想來寫提案就容易多了,是不是很esay。根據經驗總結,領導最關心這3點:使用者心理訴求是什麼,採用哪種創新形式;執行任務的邏輯流程是什麼。領導很忙,那就根據金字塔原理,把關鍵資訊點精簡羅列出來。讓他能快速快速清晰地瞭解資訊傳遞的意圖是什麼。資訊文字呈現的形式太枯燥了,所謂一圖勝千言,圖表化的呈現方式更有趣,不僅視覺美觀,還可以讓資訊的推導關係也更有邏輯性。透過上述大致的一個思考路徑,得出提案新的思維工具,用到工作中,我與領導之間的資訊交流就建立起了一種快速有效的連線通道。
其它示意,我之前的工作知識梳理筆記,如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