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與其為未完的目標而懊悔,不如為未來的計劃去行動。

新的一年,相信不少人給自己立下了新年的規劃,目標內容涉及生活、學習、工作、成就等多個方面,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許。

的確,清晰的目標指引下,人更容易創造出驚喜的成果。

然而,不得不說,很多人的現實是“目標是目標,我是我”,當目標被制定下來之後,人們就心裡踏實了,“有目標代表我對自己有所要求”,似乎這件事已經達成,就可以放下了。

為此感到驕傲

如果不去實行,再多的計劃也只是空口白話;如果不去檢視,再好的目標也就是個擺設。道理誰都明白。

可是,計劃和目標的壓力為何大到人們不敢面對?

從意義上分解,計劃和目標相當於個人對自己的承諾:如果不去做,就是欺騙自己;而做了不去檢查,就是敷衍自己。欺騙和敷衍都為了迴避“我做不到=我不夠好”的感覺,故而,人們通常不是不在意結果,只是“無顏面對自己”而已。

沒那麼嚴重

1 目標沒完成=沒努力?

或許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有些事明明很重要,可就是不願意去啟動,不想開始。

比如誰都知道健身很重要,對自己的健康有好處,甚至會讓生活、工作各方面都朝積極方向改善,但能夠起而行動的人不到10%。

重要的事往往顯得不那麼緊急。比起健身來說,吃一頓好飯、逛一次街、打一場遊戲帶來的即時性歡樂要刺激得多,儘管健身的收益會是源源不斷,人們卻難以放下注重眼前的習慣。

事實上,沒有人不明白哪些事重要,制定目標的時候,每個人都很清醒。誰都不會把“跳幾次舞、打幾桌麻將、追幾部劇”作為目標規劃,不是嗎?

去做,還是去玩?

只不過,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人們的慣性使然,就會想著“時間還多,先跳個舞”“還早,先打幾盤麻將”“不急,看完劇也來得及”……真來得及嗎?

趨易避難實乃人之弱點,所以程朱理學流行的時候, “存天理,滅人慾”被大力推崇,因為慾望給人的誘惑無處不在,無處可藏。

被誘惑牽引的人們輕易地就揮霍掉大部分時日,最後所剩無幾的光陰,還談什麼目標規劃?拜託,不要給我提計劃,提起來會尷尬,會讓我很不情願地承認,自控力太差。

人的自控力差別真有那麼大?並非如此。目標未能執行,往往有著多方面因素,諸如目標難易程度、挑戰大小、時機、資源以及時限,都很重要。

科學的目標很重要

2沒有結果,何談成果?

如果把“考上大學”當成一個孩子成長的成果,那麼,在這個成果之前,他首先需要讀完幼兒園、小學、中學,並在每一個節點上都順利畢業,每一次畢業就可以當成一個結果。

如果不曾有那一層一層學習的結果,沒人可以得到最終的成果。

或者,如果把孩子學會走路當成成果,那麼,他之前為走路所做的一切準備:骨骼發育到足以支撐直立行走、輔助行走、短距離獨自行走、控制速度跑步……這一切就都是各階段的結果。

階段性前進

管理學有句經典的話“以結果為導向”,意即在職場上做事,最好明白地知道你要得到什麼,明白你在為何而做,這樣才不至於浪費資源

對於每個人也是一樣,當你開始一件事之前,先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結果,再去著手做——雖然最後呈現未必精彩絕倫,至少你不會謬以千里

很多人都在做事,卻從來不問為什麼做。他們通常的語言是“某某讓我做……”而不是“我在做……”,前者是別人的要求,後者卻是自己的選擇。

不問結果,怎麼來成果?螺絲釘的心裡哪來的巨輪?忙忙碌碌的很久,卻不清楚在忙什麼,沒有結果,何談成果?!

要有結果

3別想太多,別做太少

有些人對自己很不滿意,或者覺得自己太平庸,抑或認為自己太懶散,卻不知該如何改善。他們從不吝嗇苛責自己,搞得自己痛苦不已。難受的是,這種痛苦於事無補

本來,這痛苦毫無實效。非要說有必要,那就是能幫你覺察到改變的需要——有痛苦意味著應該有所作為,也就是得有些不同的嘗試

覺得自己平庸,就尋些不平庸的活法,從簡單到複雜,一步步嘗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總在前進的人,怎麼會普通?

覺得自己懶散,就開始做事,把未完的事從易到難,一個個做完,“勤而行之”誰還會懶?

嘗試就是進步,做完就有結果。

有些人不思考,也不行動,渾渾噩噩不覺痛苦;有些人短暫思考,迅速行動,決策力很強,忘情投入不覺痛苦。

痛苦的人總在思考,卻太少有行動,如果做不到糊塗度日,那就別再猶豫,起而行動吧!隨便做點什麼,都是新的開始。

行動!行動!行動!

4寧要聚沙成塔,勿念一蹴而就

所謂的完美主義,都是拖延者給自己不作為的託辭。

萬事俱備才開始?怕的是,萬事俱備時,你已沒機會再開始。況且,事情沒進行之前,誰能預知100%的前提?

挺多人為了方便讀書,在家裡置了碩大的書架,大部頭經典書籍琳琅滿目,書房佈置得溫馨唯美。

可是,他們很少有時間在家,在家的時間需要分給愛人、小孩以及社交聯絡,人在書房時,書籍可能也只是背景。

而那些真正愛讀書的人,唯一的休息日,坐上一兩個小時公車去公共圖書館沉浸在書裡就是一天,一年數十日,讀書不在少數。

讀書的重點,在讀不在書

讀書的心思即便相同,也會因為途徑選擇的不同,而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任何目標的執行上,“一蹴而就”都可以視作一種妄念(當然,也可以認為是理想狀態的一步到位),比起這種“全要或者全不要”的理想主義,“聚沙成塔、步步為營”的方式更顯得持續有力,穩紮穩打的功夫方顯真實力。

人們都以為世上的富人都是一夜暴富,其實那只是小機率事件。大機率的事件是,那些在人才、管理、技術和市場方面底子越是牢固的公司,越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些基礎能持續的時間越長,基業長青的可能性則越大。

比爾·蓋茨有段話:“我們絕大多數的競爭對手做得相當差。他們不知道如何引進具有商業才能和技術才能的人才,更不知道如何充分組織、結合這些人才的優勢。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自己。”

顯然,這道出了微軟真正的成功之處,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隨意。

九層之臺始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寧要聚沙成塔,勿念一蹴而就。

聚沙成塔

5出發吧!就現在

每當有人問我,“哪來那麼多時間,可以做那麼多事”的時候,我並不覺得我做了很多事,我只是在每件事上,都要求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僅此而已。

如果想寫文章,那就整理思路,寫出來為止;想看書,那就把書開啟,手機靜音,看到覺得滿意為止;想見朋友,就打電話約好時間地點,該見就見;沒有那些左思右想遲疑的時間,也就多出來很多把事情完成的空間。

如果連續幾次達不到預設的目標,我就調整做事思路或者調節目標,有點挑戰沒什麼不好,太難卻容易放棄努力。

學會調整

適時調整,可以確保目標剛剛好——要敦促自己保持努力,也要足夠體諒自己的實力,像對待親密夥伴那樣。

於是,我總能達成自己的目標,獲得一個個結果。而每一個結果,都在告訴自己“我做到了,我很好”。這樣的積極暗示讓我不拒絕有更多的目標,更大的計劃。

因為我明白,那將意味著我完成了更大的挑戰,能擔更重的擔子,代表我成為了更好的人。誰會拒絕成為更好的人呢?

目標的良性迴圈

所以,本文最開始講到了很多人有目標,卻不去實行也不檢視,多數情況下是人們制定的目標太過完美主義或者可以稱為一種理想化狀態,而真正的目標不需要高大上,要的是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你努把力可以達成,而不是喊半天口號之後頹然放棄。

目標只是一個指引,就像大海上的燈塔,告訴你有沒有偏航,走偏了糾偏就是,方向對了再繼續前行,無論快慢總能到達。

只是,別丟了燈塔,在海上茫然漂浮,會很可怕。

想好就出發,瞄準燈塔,別問其他人去不去、路上有沒有人家、終點有沒有掌聲與鮮花。

你的目標你去實現,必須清楚意識到這一點。

加油吧!2021,喜歡上努力的自己~

這樣的你,很牛!

>>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俗語:男不過三怕野花,女不過四怕懶漢,為啥?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