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文 | 非也

春節已經結束了,想必很多人在這個節日上都有被催婚的經歷。

年輕的、大齡的、離異的,只要是單身,無論自己一個人活得多麼爽,在父母眼中都是個“孤苦伶仃”的人兒。

哪怕,她們自己的婚姻一片水深火熱,依舊執著地告訴你:孩子,人總是要結婚的,不然太可憐了。

又或者,因為從小缺愛,想要一個幸福的家庭,所以急吼吼地把自己嫁了。

對這些人而言,結婚是一場漫長的逃離。

“我是為了父母而結婚”

鄰居小妹說:“我是為了父母結婚的,不然還要再等一等。其實,我對他是不滿意的,但是每年回家,我媽都給我安排很多相親物件,什麼歪瓜裂棗都有。好像我是什麼滯銷的瓜果蔬菜,再不處理,就會爛在地裡了。也許,只有結婚了,她才會停止這種嘮叨,才能把我當成一個成年人看待。”

在她出嫁那天,她的媽媽似乎終於放下心裡的一塊石頭。

意味深長地說:“終於把你嫁出去了,以後不用我操心了。”

她又何嘗不知道母親這種心理呢?

曾經,她也執拗過,但是年齡越大,她自己也越來越渴望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不是因為多麼渴望愛情,而是因為覺得在那個家裡,她可以自己做主,不要再被父母耳提面命。

青春期的叛逆延續到了現在,她終於還是半推半就地妥協了。

原以為此後生活必然一派祥和,然而,還沒熬過蜜月期就發現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婚姻並不比糟心的原生家庭更讓人舒心。

丈夫一如既往沉默寡言,但並不能像婚前那樣包容她的急脾氣。

不過一年,他的脾氣倒越來越大了,開始抱怨她事業心太重,完全不顧家裡。

更讓她鬱悶的是,結了婚生了娃,家庭開銷暴漲,他卻並不以為意,依然心安理得地做著月入五六千的工作。

原本,兩個人要結婚最好是互相考察、磨合一段時間,但是在彼此家庭的重壓下,她們似乎都無法理性地去思考這些問題,害怕讓老人失望或生氣,只能將錯就錯地處下去。

結果,結婚不過兩年,她就想離婚了。

再回頭去看當初邁入這段婚姻的心路歷程,她忍不住悔恨:“如果當初知道結了婚,生活依舊讓人壓抑,我幹嘛要結婚?現在後悔死了。”

其實,我是提醒過她的,可那時候她一心想要透過結婚逃離母親的嘮叨和冰冷的家庭氛圍,幾乎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情去結婚。

再誠懇的忠告都顯得無比蒼白。

多少人都是這樣,因為不被原生家庭包容,而著急忙慌地想要組建自己的小家庭。

結果卻發現,幸福並不如自己期待的那樣如期而至,反而因為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而陷入另一段更讓自己寒心的關係中。

於是,不幸福的婚姻開始了讓人失望甚至絕望的代際傳遞。

“為愛,我可以飛蛾撲火”

好友姍姍的婚姻也是一場逃離,只不過更隱秘一些。

從小因為父母忙,她早早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從大二開始,學費也自己掙。

她總想著早一點獨立,就不用再聽媽媽訴苦了。

一直以來,她都很理解媽媽的不容易,但是以前要讀書無能無力,只能在心裡默默發誓:一定要早點出來工作,不再做父母的負擔。

那種感覺讓她窒息。

那時候她剛剛畢業,獨自一人到陌生的城市工作,孤立無援,遇到了閱歷豐富的他。

他不辭辛苦地陪她面試、找住的地方,週末開車帶她去爬山。

他的陪伴給了她極大的滿足,長這麼大第一次體驗被人全然照顧著的感覺。

那份難得的安全感讓她很快就淪陷了。

只是那時候她不懂得,一個男人為了追到你可以多柔情,而到手之後又可以多薄情。

婚後的生活並不如她意。

很快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她發現那個看起來事業有成、閱歷豐富的男人,不過是個巧舌如簧的大騙子,而且還有家暴傾向。

可是,剛開始她選擇原諒,不相信曾經那麼溫柔的人本效能壞到哪裡去。

的確,他也不是特別壞,但是卻足夠薄情。

“也許是因為得到太容易,所以不懂得珍惜吧?”她反思說,“而我又拿什麼跟他討價還價呢?為了不讓他發脾氣,我辭了工作,與朋友也逐漸斷了聯絡,現在只有他了。”

到後來,生活變成難以忍受的煉獄的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那麼傻,為了一個錯誤的人而傷害了真正愛自己的人,也忘記了愛自己。

只是,太缺愛的經歷,讓她有如餓了很久肚子的人一樣,碰到別人稍微對自己好一點就感動得失去了理智和判斷,而在受到傷害的時候,又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人。

在現實中,這樣的人還少嗎?

我見過很多不幸的婚姻,大都有一個缺愛的人,因為渴望那一點點溫暖而飛蛾撲火,卻不知道愛情本來就讓人受盡委屈。

其實,這是個誤解。

好的愛情不見得一帆風順,但一定是能夠給人積極力量。

那些讓我們受盡委屈和折磨的從來不是愛情,而是執念。

那份執念裡,藏著我們在原生家庭裡求而不得的溫暖、愛以及認同。

“我希望更多被看見”

還有一些人,結婚只是希望被看見。

小范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就感覺自己好像是撿來的,如果不是因為和父親長得實在有點像,她都不敢相信這世上的確有些父母根本不愛自己的孩子。

“我就像是多餘的,和《流金歲月》裡的朱鎖鎖一樣,可惜我沒有她那樣出眾的外貌,更沒有她那樣開掛的運氣,只能靠自己一點點打拼,到現在終於能夠獨立了。”她說。

找了很久很久,終於找到了一個溫柔體貼的人,他願意分擔家務,還浪漫多情,很有生活情調。

她感覺那就是自己所需要的。

可是,短暫的滿足後,她發現自己心裡那個窟窿還是沒有被填上。

他的溫柔、體貼都是有條件的,並不能像自己期待的那樣給自己無條件的關注和接納。

失望過她才明白,從別人身上找存在感終究是要失望的。

不可否認,有些人有幸找到了對的人,治癒了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創傷,但是絕大多數人可能不得不花一生去逃離。

甚至,即便是看起來很獨立的人,在感情裡也會變得不由自主。

比如,《流金歲月》中的蔣南孫或朱鎖鎖。

她們都活得清醒而獨立,但是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依然會下意識地選擇能夠帶著自己逃離原生家庭的人。

所以,蔣南孫一開始選擇了章安仁,而朱鎖鎖不可救藥地愛上了能夠給她父愛般關愛和照顧的葉謹言。

在原生家庭裡,她們都是被忽視的人,所以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那個重視自己的人。

而這一切都是下意識的選擇,很多時候自己都意識不到,但就是擺脫不了。

開始愛自己,才能真正解脫

不知你是否發現,原生家庭幸福的人,婚姻往往很幸福,相反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各有各有的婚姻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理學認為,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是童年時期親子關係的複製,小時候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會延續到成年後,更會延續到婚姻中。

如果,原生家庭能夠給我們足夠的愛、安全感、重視、理解,我們將擁有足足的底氣去探索感情的無常和永恆,一如《流金歲月》中一生似少年的王永正。

這無疑是幸運的。

然而,總有些人,一如鄰居小妹、姍姍、小范,從小體驗了太多原生家庭帶來的冷落、控制,無法堅定地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更無法好好愛自己。

結果呢,註定要帶著一身傷一刻不停地逃離、尋找,渴望著尋得一片棲息之地。

可是,生活有時候就是那麼殘酷,尤其是感情的事,好的感情往往發生在兩個足夠成熟和健康的人之間。

帶傷的人往往都是帶刺的,渴望擁抱,卻又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的一身刺去扎別人,結果把人越推越遠。

更讓人沮喪的是,你越是表現的缺愛,越容易吸引那些情感獵人,因為虛弱的你讓他們覺得很好征服。

所以,為了逃離原生家庭而匆匆結婚的人,不過是逃離一個困境掉入了另一個陷阱,而對愛的渴望和信心也在持續的打擊中消失殆盡。

當然,幸運的人也是有的,比如蔡少芬。

她有一個嗜賭成性的母親,所以很小就不得不出來工作養家,但是辛辛苦苦掙的錢都被母親拿去賭了,為了還債,她陷入了多段飲鴆止渴般的愛情,因此吃盡了苦頭。

回想當初,她說:“我一直覺得自己就是個垃圾。”

一個人一旦放棄了愛自己,就容易破罐子破摔,結果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直到遇到張晉,他的溫柔和包容,讓她如獲新生,終於有勇氣拋開原生家庭的枷鎖,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然而,在遇到那個對的人,之前我們首先得學會愛自己。

試想一下,假如蔡少芬不是那麼優秀,那麼努力,又怎麼可能遇見張晉呢?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2102-006 為什麼明明還有感情卻不再給我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