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網上刷到一個阮經天和媽媽打影片電話的片段,影片中阮經天問媽媽,最近爽嗎?媽媽笑容滿面地回答,單身,好快樂。單身的女人,你知道有多快樂嗎?影片中阮經天的媽媽笑得眼睛都快看不見了。
事後,阮經天告訴節目組,最近自己六十多歲的爸媽剛離婚。
近幾年,除了高考後離婚外,退休後離婚也漸漸成為一種風潮。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資料,老年人的離婚率比30年前,已經翻了一番,中國在進入老年社會前先迎來了老年離婚潮。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上海市社科院社會學所發表了一份《離婚對女性權益和地位影響的經驗研究》,報告顯示,三分之二的訴訟離婚都是女性主動提出,並且在老年離婚中,也存在這一趨勢。
堅決離婚的女性早已對婚姻中的情感期待值降到了最低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為什麼現在很多走過30多個年頭的老年女性卻選擇離婚呢?
去年一個叫蘇敏的56歲阿姨火了,火的原因很心酸,因為和丈夫在一起生活壓力太大,她選擇“逃離”家庭獨自自駕遊。
在阿姨釋出的小影片中,她是這麼概括自己和丈夫生活的:
和他住在一起,我不但不花他一分錢,我還要每天免費為他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服。
兩人在經濟上完全AA制,自己偶然一次刷丈夫的醫保卡給父母買藥,丈夫過後就換了醫保卡密碼,偶爾過一次高速,刷了丈夫卡繫結的ETC,丈夫還會問她要錢。
每天被挑剔、被無視的婚姻生活讓蘇敏阿姨難以承受,甚至患上了中度抑鬱。她稱倆人結婚30多年,大多數時候,都感覺兩人生活在平行空間。女兒初三後,兩人就分房睡,給女兒帶孩子後,乾脆買了上下鋪。
阿姨說之所以忍受這樣的婚姻不離婚,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年輕時候為了孩子忍了,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找物件,家長離婚影響也不好,又忍了;後來又幫孩子帶孩子,為了家庭和睦,還是忍了。但長期這樣子生活,我有點抑鬱了,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要走出去。”
從傳統來說,社會賦予女人的命運是婚姻。法國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說:“女人在結婚時獲得世界的一部分“封底”,法律保證她不受男人任性的支配,但她變成了他的僕從。”
作家桌子曾經這樣描述中國式丈夫:
“他們認為家裡的地板永遠是乾淨的,飯菜永遠都是自己愛吃的,衣服永遠都是洗乾淨碼放整齊的,家裡什麼東西沒有了,或者找不到,只需大叫一聲老婆就可以了。”
或許“從前我是一個人,如今我是一個物”就是大多數女人單身、結婚時的狀態。
婚姻走過30年,六七十歲還堅決離婚的女性應該是早已對婚姻中的情感期待值降到了最低。即便如此,她們還是堅持履行完社會意義上所有的母親職責,等孩子獨當一面時才選擇去尋找“從前我是一個人”的狀態。
單身女性的幸福感更高英國英敏特市場研究公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 調查研究顯示,61%的女性單身時是愉快的,而男性在單身時,愉快的比例只有49%。簡單來說就是,女性單身更快樂,男性更向往婚姻。
婚姻不應該是抱團取暖嗎?為什麼會出現單身女性幸福感更高的現象呢?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教授Emily Grundy是這麼解釋的:
“女性在一段感情的維持中,實際上會更辛苦,付出要比男性更多,她們要負責更多的家務,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生育以後,還會感覺到更多的困頓和束縛。感情一旦出現問題,在處理上,女性也需要做出更多努力,花更多時間。”
如果沒有男性的支援和理解,女性在一段婚姻中的狀態是糟糕的,不管是婆媳關係,還是夫妻矛盾哪個都是致命的,更何況還有沒完沒了的家務、帶孩子、工作。
但單身的狀態則完全不同,沒有了家庭的羈絆,女性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交際、工作,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老年離婚的注意事項如果婚姻真的走不下去,一定要離婚才能收場的話,也有幾點現實因素需要注意:
1、並不是所有老年離婚的人都幸福
能在老年下定決定離婚並獲得幸福的人,大多在婚姻中是對家庭付出很多且內心堅定、人格獨立的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在家庭中一味地享受,那他離婚後的生活肯定一團亂。
2、保護應得的財產
老年人離婚不比年輕人,不能意氣用事把財產都給一方,自己一定要留有養老錢。再婚時,也要請律師處理好財產問題,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葛。
3、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動
常說“少年夫妻,老來伴”人是群體動物,兒女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離婚後,為了排解孤獨,一定要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三五好友,上老年大學、跳廣場舞,去旅行等等,想法讓自己的生活忙起來,去創造新的人際關係。
4、子女的支援
老年夫妻離婚,最大的阻礙可能是孩子。
阮經天在節目中說,剛開始得知父母要離婚自己很不理解,都是六十多歲的人,為什麼還要離婚。但轉念一想,父母都年紀這麼大了,如果離婚他們更快樂的話,為什麼不支援呢。兩人離婚後,爸爸還是爸爸,媽媽還是媽媽,對我來說並沒有改變什麼。
我們從婚姻中獲得的樂趣,或許更多地取決於我們在婚姻中的心境,而不是婚姻本身。如果婚姻帶給我們的只是滿眼狼藉,那但對於想止損的人來說,什麼時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