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話:“捨棄的背後,正是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斷舍離。
正如古語所言:“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慾以清心。”
寡,才是後半生最好的活法。
01 寡言《道德經》中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思是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而保持虛靜沉默,則更有力量。
說話少的人,方能體會“沉默是金”的重要性。
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一生不愛說話,人稱“寡言君子”。
和妻子韓詠華第一次見面時,他就一言不發。
媒人以為這場親事要泡湯了,但梅貽琦卻寫了一封信送了過去。
韓詠華一看信寫得還不錯,心裡便有了主意,交給父親過目。
韓父一看,信件字字珠璣,此人必成大器,當即拍板同意了這段婚事。
抗日戰爭爆發初期,數千名學生遊行示威,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政府當局派了數千名軍警衝進清華大學抓人,清華校方緊急召開會議,商量對策。
不同於旁人心急如焚的慷慨陳詞,梅貽琦始終未發一言。
後來在大家的催促之下,梅貽琦才慢條斯理地說:
“要阻止他們是不可能的,能做的是如何減少損失。”
警察們抓了約20名學生才撤退,其餘學生懷疑警察手裡的名單是校方提供的,對相關負責人進行圍堵。
梅貽琦沉著臉站出來發言:
“你們要找,就來找我!青年人做事要學會判斷,不能盲從。徒憑血氣之勇,是不能擔當大任的。你看看,你們領頭人不聽話,警察都追到學校裡來了,人家逼著我要名單,我能不給嗎?”
頓了頓,梅貽琦繼續道:
“我只好很抱歉地給了他一份去年的名單,告訴他們可能名字和住處是不太準確的,讓他們自己去找人吧。”
正是之前幾分鐘的沉默,讓萬全之策在梅貽琦的腦海中成型,最終保障了清華學子的安全健康。
“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梅貽琦奉行的箴言,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他的一生可謂將這12個字發揮到了實處。
年輕的時候總以為能說,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有較強的存在感才是一個人活著最有意義的事情。
人到中年的時候,才漸漸明白 “寡言”這幾個字的含義。
沉默是金。
寡言是最靚的衣裝,也是最高的涵養。
02 寡身在金庸的小說中,無論是《射鵰英雄傳》,還是《天龍八部》,亦或是《倚天屠龍記》,我們都會看到這樣一些場景:
如果大俠們要練出絕世神功,此前必須安排一個過程,那就是閉關修煉。
張三丰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人物。
他年少時跟隨少林寺大師修習佛法,並經楊過指點幾招,在得到部分《九陽真經》心法以及郭襄贈與的羅漢拳後,自此遠赴武當山,開始漫長的閉關練武生活。
透過數十年閉關修煉,天資過人的張三丰,竟然以這兩門武功為基礎,創出了許多厲害的武學。
此時他開始廣收門徒,也因此成為一代宗師。
有人說,小說中的故事終歸是故事。
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修煉的傳統卻一直沒有間斷過。
現實中,有的人為了實現自身價值,也在以另一種方式“閉關”。
齊白石謀求畫風變革,閉門10載,終成中國畫之巨擘;
法國作家莫泊桑成名後,依然堅持獨自享受寂寞的習慣;
著名作家巴金為安心寫作,常常用“閉門謝客”的宣告排除不必要的社交和干擾
……
看過這麼一句話:“生命本就是趟孤獨的旅程。無論你曾趕赴多少熱鬧,終究要脫下偽裝,學會與自己相伴。”
獨處,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寡身,才能找到心的歸屬。
03 寡慾叔本華說:“人受慾望支配,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了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慾望這東西,人皆有之。
但慾望過剩,就會應了佛說的那句話:眾生皆苦。
有了一間房,還想要一套房、一棟別墅;
有了一輛腳踏車,還想要一輛小汽車,一輛越野車;
有了白麵饅頭,還想要瓜果蔬菜,大魚大肉,山珍海味
我們想要的總是那麼多,於是,壓力越來越多,快樂越來越少。
漸漸地,慾望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最終會讓人身心疲憊。
《增廣賢文》中有言:
“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明朝的胡九韶,家境貧寒,卻每晚都要燒香拜謝神明賜給他的福氣。
妻子說:“我們一天到晚都喝菜粥,怎麼算是有福呢?”
胡九韶說:“我們生活在太平時代,沒有兵荒馬亂,全家還能有衣穿、有飯吃,家裡人沒有生病,也沒有被關押的,為什麼這不是幸福呢?“
慾望,是心靈上的毒素,積累多了,心會生病垮掉。
學會寡慾,永葆清心,快樂才會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