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幸福是人對自己生存狀態的一種愉悅、平和、滿足的心理狀態,屬於精神的範疇。故而幸福在自己的心裡,不在他人的眼裡,應該內求於己心,而不可外求於他人或世俗的評判。每個人的思想觀念不同、性情不同、追求不同,對幸福的理解和認知自然也不同。為此,陶淵辭官歸隱田園、唐玄宗不愛江山愛美人、錢學森放棄美國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回到條件艱苦的祖國為國效力、稻盛和夫將鉅額財產全部捐贈給員工後皈依佛門、獻身革命的夏明翰在獄中寫下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詩句。

幸福是人生永恆的追求。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什麼是幸福的真諦?人何以才能幸福?這是幾乎所有常人都思考過、聖賢哲人都想解開的人生密碼。宗教作為人的精神信仰,是對人的終極關懷,自然以讓人們遠離痛苦、煩惱和迷茫,生活得更加快樂幸福為終極目標,所給出的答案無疑是最有份量的。中國的儒、釋、道三家共同強調一個“靜”。儒家日:“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主張經由靜坐以“自省”,從而達到“致中和”的至善境界;佛教以“清淨涅磐”作為眾生最理想的歸宿,教信徒透過打坐誦經入靜來修成正果,脫離輪迴之苦;道家主張“致虛極,守靜篤。”教信徒透過打坐練功入靜來修得“清靜無為”。由此可見,幸福源於心靈的寧靜,歸於心靈的寧靜。

人只有心靈寧靜,才會明心見性,能夠傾聽到自己心靈的聲音,找到內心深處最真的嚮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同時對自己的心性和自身的優劣勢會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從而確立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和目標,為此而去努力的過程是積極主動的,內心是安寧的,能夠做到心無旁鶩、樂此不疲,加之適合自己,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更容易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且成功後的滿足感和喜悅感是發自內心的。而盲從的、隨俗的、違心的、不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行動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壓抑、焦躁以至於身心疲憊、力不從心,容易半途而廢,即使僥倖取得成績,也往往如釋重負,不論別人如何評價,內心深處也不會產生真正的滿足感和喜悅感。因此,聽從心靈的召喚,依本性而為,自始至終內心都是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而非因心靈的召喚而為,悖本性而為,自始至終內心都不會產生應有的幸福感。

老子日:“靜為躁君”。佛家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曾國藩日:“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 諸葛亮日:“寧靜以致遠。”人只有心靈寧靜,才會遠離浮躁和紛雜的妄念,擺脫情緒的困擾,具有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的精神,以及冷靜、理性、縝密的思慮能力和客觀分析總結能力,才會有更好的悟性,才能時常自省自新。如此,一則對自身的優勢、劣勢和身邊的人和世界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二則其學識、技能和人生修為將不斷得以提升;三則凡事見微知著,分析深入透徹,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四則看問題能超然於物外,眼光深遠;五則為人處事考慮比較周全、謀劃周密、方法得當。故而心靈寧靜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必然走得更穩、更遠,更容易達成目標,取得大成就,獲得更多更大的滿足感、喜悅感、成就感,從而收穫更大的幸福感。古今中外凡有大學問、大成就者,莫不緣於其心靈的寧靜。釋迦牟尼菩提樹下靜坐49天參悟創立了佛教;王陽明在龍場靜心反省頓悟,創立了心學;毛主席在愛晚亭閉關三個月找到了救國之路,建立了新中國;美國作家梭羅在瓦尓登湖畔靜住兩年寫出了《瓦尓登湖》。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曾經的夢想或願望變為現實之後,很快會變為一種常態的擁有而歸於平淡,並且人還會產生無聊、空虛感。因此心想事成之後的幸福感是短暫的;萬事難以圓滿,即使心想事成,也會有缺憾,也可能因心隨境遷、出現了意外的情況等原因,發現其實這並非是自己想要的結果,故而心想事成也未必能得到應有的幸福感;人生無常,得而復失、樂極生悲也是常有之事,這時心想事成反倒成了痛苦之源;人的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人生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艱難挫折和一時的失誤是在所難免的,終究難以達成心願也是客觀存在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得此失彼是情理之中的事;“人比人,氣死人。”人總有不如意之處;人都會面臨外在客觀事物的影響、面對世俗觀念和他人的評價。唯有心靈寧靜,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然面對人生的諸多成敗得失、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泰然面對人生的重大變故,從容體味人生百味,淡然面對外在的喧囂與浮華,不會在夢想實現後得意忘形或內心空虛、失意後自暴自棄或怨天尤人,更不會發生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屈原絕望悲憤投江自殺等這種極端的人生悲劇,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達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空中雲捲雲疏。”這種超然的幸福境界。

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叫《病由心生》,認為人有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是因細菌感染等外在因素造成的。中醫聖典《黃帝內經》日:“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人的每一個心情都會直接影響身體狀態,久而久之就會透過身體和器官表現出來,形成疾病。心靈寧靜,內心始終保持平和,可以使人身心更加健康,更加長壽。那些鴻儒、大德高僧、得道之人大都比較長壽,心靈寧靜是最重要的原因。健康長壽的人生無疑是幸福的。

心靈寧靜,才能看到藍天白雲之美,滿天繁星閃爍之美,感受到大山的厚重之美、泉水的靈動之美,聽到風的韻律,聞到空氣的味道,體會到雨的情懷,看到雪花的飄逸,聞到泥土的氣息,感知花的香豔與美麗,發現蜜蜂的可愛與勤勞,感受到春天萌動的新綠所蘊含的生機,夏天烈日下綠樹的勃發,秋天落葉的寂寥和果實的沉重,冬日青松的堅強,看到嬰兒可愛的笑魘、注意到情侶甜蜜的眼神,感受老夫妻相互攙扶的幸福……,時時發現和感知到這些難以言喻的世界之美,無疑會讓人時常處於愉悅幸福中。

心靈寧靜,迴歸自我本來狀態,與心靈同行,內心澄明遼闊、祥和清淨、怡然自得,這種發自內心的、難以言喻的、美妙的愉悅感是不假於外物的持久幸福。故而古人云:“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百福生。”

心靈的寧靜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後天的修行。學習經典、與高人交流、生活中歷練與感悟、時時自省、透過默然靜坐、誦經打坐或練功打坐入靜、修習書法、繪畫、音樂等都是讓心靈歸於寧靜的修行。最重要的是樹立精神信仰。如此,讓心靈的寧靜成為人生的一種修為。有了這種修為,人生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幸福是修來的。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二婚老伴答應幫我兒子買房,讓我繼承他的遺產,最後卻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