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病到去世,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天人永隔,他是一個很孝順也很善良的少年,但他永遠沒有爸爸了。
面對世事無常,人類的渺小真的是極其脆弱,我們努力的生活著,卻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未來哪一個先到。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26歲的小夥子躺著玩了一夜的遊戲,然後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才知道不是熬夜導致的過度疲勞,而是熬夜導致了腦梗。
以前我覺得“腦梗”這個詞大多數只會發生在上了年紀的人身上,卻沒有想到它離每個人都很近,也許是一次熬夜,也許是一場宿醉。
保重身體和及時盡孝是我近兩年特別有感觸的詞彙,以前仗著自己年輕,覺得有大把的時間和機會。可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現父母是真的老了,我們在和時間賽跑,我們在和命運較量,多數人想讓自己變強大的初衷,不過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
01
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更好了,但現在的競爭力比以前更嚴峻了,想達到相同的幸福度,我們要比上一代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而這份努力背後,是很多年輕人在大城市單槍匹馬的奮鬥;是離開父母遠走他鄉的跋涉;是孤注一擲為夢想死磕到底的執著。
當我們將所有的火焰與熱情都撒在別處,總是忽略了那些沒有我們陪伴的日子,慢慢變老的父母又是如何走過來的?我們敢於奔走遠方的勇氣,不過是背後有父母的成全。
有太多父母寧願孩子留在遠方逐夢,也不捨得把他們困在家鄉,庸庸碌碌地過一輩子。他們和我們一樣,哪怕力不從心也要獨自面對一切,身體不舒服時自己買藥,自己去醫院。報喜不報憂,成為大多數父母和子女彼此安撫的最佳方式。
可是,也就是因為這種相處模式,讓我們和父母之間隔著很遠的距離,那是一個保護障,總以為只要沒打破,一切都是歲月靜好的模樣,父母依然康健,你依然年少。
可現實裡的猝不及防給我們的當頭棒喝總是在打破平靜後直接劈面而來,讓你沒有防備,甚至連心理準備都沒有。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這句話很痛,但這句話是多少家庭的真實現狀。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都心存僥倖的期待,等有時間,等有能力,卻忘了歲月從來不等任何人。
有時候,我們真的沒覺得自己長大多少,但父母卻是真的老了。可是,只要父母辛苦如初,我們的長大就毫無意義。
02
去年之前,我還絲毫沒覺得父母有多大變化,大概是自己對年齡的淡漠,讓我忽略了很多細節。常常聽到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父母老了?
以前從來沒有仔細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我是先有了答案,才意識到他們真的不再年輕。
我媽是一個比較注重生活細節的人,喜歡乾淨,而且有點潔癖。去年疫情期間,我在家整整待了三個月,那是畢業以來我休息的最長時間。吃飯時發現家裡的碗筷總是油膩膩的感覺,我心裡泛起一陣酸。
第一感覺不是想去抱怨,而是我明白她不是變得懶惰了,她不是不想洗乾淨,而是年齡大了,有些事情就那麼順其自然地發生了。
從那以後,只要我回家便很自覺地接過了洗碗的活兒。對,我是嫌我媽洗地不乾淨,但這也是我能為她分擔的為數不多的事情。
其實,我不在家的日子,我媽吃飯很簡單,喝稀飯的次數令人咂舌,我經常提醒她即便我爸不在家吃飯,她一個人也不能湊乎。可她總是解釋一個人的飯沒法做,一不小心就多了。
當一個有潔癖的老媽再也洗不乾淨碗筷,當她動不動就用稀飯代替正餐時,我發現她是真的老了。光潔的額頭有了皺紋,筆直的後背開始佝僂……
03
當一個人放棄抽菸,他不是覺悟了,而是害怕了
我爸是四十多年的老菸民,作為家裡唯一的男性曾經在我們勸解無數次讓他戒菸時,他總是義正言辭地說那是他唯一的愛好,不能剝奪。如此,在無數次戒菸失敗後,他的煙癮越來越重,但所有人都放棄了“為他好”這個念頭。
直至前兩年他突然間開始痛風,拄了小半年的柺杖,在家休養的那段時間,吃得膘肥體壯。
有一段時間頭暈,去醫院怎麼檢查都沒毛病,就是血脂偏高,但醫生看過他的片子還是語重心長地勸導他戒菸,否則肺受不了。從那以後,我爸一下子就戒菸了,而且一次成功。
二手菸的危害我們都知道,但他曾經壓根沒放在心上,任性的時候還和我媽吵吵,說是嫌他抽菸費錢。但他哪裡知道,我們是真的怕他抽菸終究傷害的是自己的身體。
我並不覺得我爸是個怯懦的人,但面對生死,所有人都會有些忐忑吧。他也曾仗著自己年輕,但當病痛找來的時候,他也不過是凡人肉身。
突然覺得,一個人真正的蒼老,不是別人覺得你老了,而是自己心裡明白“我已不再年輕”。我爸的老,不是我看到了他的鬍子開始發白,而是他的任性漸漸消失,開始關注自己,關注家人。
三十歲以前的春節,我爸媽都是吵著,打著過來的,所以我很反感過春節。但是近兩年的春節,我爸不再刻意和我媽找事,消停的日子我突然發現,他真的老了,也真的長大了。
以前對於父親的埋怨,都隨著他的年老而消散。以前從來不懂得給他買這買那,我圖省事就是直接給錢,但去年給他買的降尿酸茶包他喝了半年已經不用吃藥了,為此他總是念叨。
父母和子女最大的代溝,是我們不懂得把真正的關心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和傳遞。
04
一直都覺得自己也算是孝順的女兒,但當我的購物車裡大多都是買給父母的東西時,我才意識到:父母需要什麼他們自然明白,但我們是否知道顯得更重要。
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關於親情和愛,重要的從來都不是你有多愛我,而是你以怎樣的方式去愛。
林語堂曾說過:
不同的人對“孝順”二字的理解,雖然會有些許不同,但對於“孝順”行為的實施,卻是大體相同的。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
雖然我們的能力有限,但是父母需要的從來不是我們站得多麼高,而是可以時時回頭看一眼。因為見一面少一面這個詞,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太尋常了。
我曾經在急診室親眼看著一個腦梗的老人被推到手術室,中年的兒女趴在床邊哽咽地喊著“媽媽”。原來不管我們年齡多大,只要父母健在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歲月不饒人,我們都終究會老去,盡孝要趁早,別給人生留下太多遺憾。別去計較你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時間和金錢,有時候哪怕你只剩自己,陪伴也是一種愛的方式,而且是最好的方式。
莫泊桑在《愛》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所以,不要等父母走了以後才去遺憾自己有多愛他們,而要在我們還來得及的時候竭盡全力地表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