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解除安裝了遊戲APP,不多久又重裝回來?談自律,你是否一味地禁錮自己的慾望,不玩遊戲,不看影片,不追小說?
1. 他律和自律人的行為有兩種約束力:一種來自外部群體的規則與道德的監督、約束,這裡簡稱“他律”。另一種來自內部的自我監督和約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律”。
他律大多服從於群體利益,這也符合社會發展;比如法律法規為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公司章程為了公司整體利益,校規為了更好地開展教育。它有群體共性,告訴群體中的每個人,什麼事情不能做;卻又不會制約個體成長,即你的人生怎麼走是你自己的事情,法律也沒有規定你一定要做醫生或者教師什麼的。對於個體成長,你要做什麼、能不能做得更好,全看個體的自律。
像他律,如法律法規、公司章程、學校校規都白紙黑字地明確下來了。那自律是什麼?有人說是延遲滿足,有人說是剋制慾望。在這裡我想先談談人性的善與惡。
他律是群體規則與道德的監督和約束,自律是什麼?
2.人性的善與惡“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學.王陽明先生
善惡存在於每個個體,我們有很多關於善惡的普世價值觀,每個人對善惡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把善惡像他律與自律一樣,按照群體和個體去劃分,也有兩種:一種是個體對群體的善與惡,另一種是個體對自身的善與惡。
《聖經》講人性七宗罪:淫慾、懶惰、貪婪、饕餮、傲慢、妒忌、暴怒,人性的惡大多基於七宗罪。
個體對群體的惡,比如強姦是基於淫慾,偷盜是基於懶惰和貪婪,賭博、傳銷也是基於貪婪,打架多基於暴怒。
個體對自身的惡也是基於七宗罪,比如縱慾基於淫慾,肥胖、病從口入是基於饕餮,拖延症、還有大量時間沉迷於遊戲、無腦爽文(尋求即可滿足)是基於懶惰,虛榮心基於傲慢,攀比、背後說人閒話基於嫉妒。
我們經常說的“與人為善”,就是個體對群體的善,實際也是群體對個體的道德規範,比如儒家五常的仁義禮智信、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個體對自身的善與個體對自身的惡一樣,我們很少談及的;個體對自身的善大多無意識,對自身的惡則是沒有勇氣面對。在我看來,個體對自身最大的善是愛自己。這與對群體的善並不衝突,那是對祖國、對人民、對家人的人間大愛;有時候,我們也需要一種小愛,即對自己的愛。
要知道,有多少年輕夫妻過不下去了卻說為了孩子而不願意離婚,有多少女孩為了原生家庭活成了“扶弟魔”,又有多少男孩為了不被接受的感情活成了“舔狗”。將就的婚姻對自己對孩子都會造成持續性的傷害,扶弟扶不起來反而把自己累垮,舔狗也終將一敗塗地。這些都可以說是不愛自己,我不否認付出,但不合理或過度的付出不必要;與其如此,莫不如為自己多考慮一點,為自己多一點付出。
善惡存在於每個個體
3.自律是與己為善去惡不管是強姦、偷盜、賭博,人對群體的惡大多數寫進了法典,有著群體規則的監督和約束。是的,這就是他律的一部分,與人去惡。而他律的另一部分是與人為善,是群體對個體的道德規範。
相對應的,自律也分兩部分:與己為善,與己去惡。其中人對自身的惡,是人性最難的一部分,我們要麼沒有意識到,要麼沒有勇氣面對。
這種惡有隱蔽性,潛藏在人的基本需求中,不容易辨識。就像縱慾和病從口入出於人的生理需求,即性和食物;性和食物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剛需,是人們離不開的。虛榮、攀比則是出於人對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的不合理開啟方式。這種惡對群體沒有造成直接的物理攻擊,它沒有來自群體的監督和約束,說得通俗點就是:你人再怎麼“嫉妒、傲慢、暴怒”,在你不出手打人之前都是你自己的事,沒人會管你。更糟糕的是,我們無法迴避這種惡,因為需求總是會被放大。從望梅止渴的成人網站到線上社交產品的性暗示、性幻想,無一不是在利用性的需求;而商家也總在利用人性貪婪,從製造稀缺性(如限購),到各種衝動性消費(買不需要的東西)都屬於這種情況;還有你說你從不賭博,沒關係我們來抽個獎吧,“抽獎”是所有網際網路平臺屢試不爽的套路,就是利用人性的貪婪-以小博大。這應該就像是王陽明先生說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吧。與人去惡容易,與己去惡難。
我們有時候也意識到了這種惡,然後開始談自律。就像有遊戲玩家說,沉迷遊戲太頹廢了,我要戒遊戲……於是堅持了幾天,解除安裝的遊戲APP又重新裝了回來。這把禁慾當作自律,是我們對自律的認知偏差。
禁慾當作自律是一種認知偏差
自律,除了剋制慾望,我們還需要啟用內心對自身的善,即與己為善。心理學專家、播音主持青音在她2020年心得總結中有一條:“只有在自我獎賞模式下而不是自我懲罰模式下的努力和自律才可持續。”
為什麼自我獎賞模式下自律可持續?這是人對自身的惡的逆轉操作。人性懶惰和貪婪,然後有激勵機制,激勵的核心就是獎賞。這點可以學遊戲設計,比如《和平精英》從短期限時活動到持續整個賽季的任務、手冊,各種多變的獎賞讓玩家沉迷。自我獎賞跟遊戲一樣,區別不過是由他人對我們的激勵,變成自己對自己的激勵。
自我獎賞即是與己為善的一種開啟方式。我們不玩大的,不談“為了理想,跳出舒適圈,辭去現有工作”“勇敢放棄失敗的婚姻”;就問問自己,活了這麼多年是否自己過過生日,是否給自己買過生日禮物。
如果不啟用內心對自己的善,一味地禁錮了自己所有的慾望,不玩遊戲、不看影片、不追小說,然後又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幹嘛,最終只會回到原狀態,甚至把自己逼抑鬱。
自律是與己為善去惡,人對自身的惡離不開七宗罪;那人對自身的善除了自我獎賞一種開啟方式,還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