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作家馬德說過:“你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一定要有刺。村上春樹說:沒有兩條魚能遊進同一片海域。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絡,帶著極大的偶然性。

所以說,人類到這世上來,本就是赤條條的來毫無所依,最後也是赤條條的走,不帶走一絲牽掛。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裡毀滅了自己。”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的,所學所知也是有限的,甚至付出的多少都是有限的。

真正有層次的人,都能夠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改進自身,讓自己的路途越發順暢繁榮。

人生就是一次艱難跋涉的旅行,每個人都是旅行途中的一員。人生很短暫,不要計較太多,該放下的放下,要活出人生的灑脫和精彩。

誰都想讓自己的人生精彩,都想給自己,也給世人留下最光鮮的一面,所以,有些人生活很難,很累,很苦,卻整天要帶著偽裝的面具,在別人面前強作笑顏。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某些不滿意,就灰心喪氣,悲觀厭世。

《菜根譚》講到,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雜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在電影《教父》之中有一句話:讓朋友低估你的優點,讓敵人高估你的缺點。這個世上只有唯一的一個贏家,其他人都是輸家,這個贏家就是參透人性的人,人性之中有許多卑劣的地方,愚蠢的人只會往人性卑劣的網中鑽進去,而聰明的人卻可以用人性卑劣的網去網路自己想認定的人生。

古人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自省,是一次檢閱自己的機會,是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更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是在自我反思、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達到醒悟,是修身養性的第一步,是保持一顆端正的心的必要條件。

學會自省,是一種傾聽自己、善待自己、迴歸自己的美好方式。當內心變得純淨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會更有力量,會自然而然地生髮愛心,不僅愛自己,還會愛大家,愛將變得廣博。懂得自省的人,無論他人褒貶,始終能自信而謙虛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無論外界是風雨的侵襲還是美景的誘惑,都可以保持滿心的正氣,不輕易為外界所動。如此,才能常葆一顆端正的心,一份端正的人生態度。

教父之中的這句話,“讓朋友低估你的優點,讓敵人高估你的缺點”,就是針對人性所存在的一句非常有智慧的教條。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特性,叫做嫉妒,即便是身邊的朋友都是如此,所以不要讓別人過多察覺你的優點,更不要把你的優點炫耀以外,因為你身邊的人在看到你優點的同時,會產生非常不舒服的感受,久而久之,他對你也不會有好的態度。

而“讓敵人高估你的缺點”,則是因為人需要展現自己愚蠢的一面來保護自己。何謂敵人,就是時刻在傷害你的,你需要在他面前時刻帶著盔甲的,如果能夠讓對方高估你的缺點,那他會少一些對你的攻擊,甚至是錯誤的攻擊,這樣才有利於保護自己。

所以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不夠聰明,是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聰明,這叫做大智若愚。

人生在世,適度地追求名利,並不是一件壞事情,但如果把名利看得過於重要,從而失去自己的本心,那麼最終只能為名利所累,與所望相反。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情,從細微之處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地藏經》中曰:“罪從心起,懺也從心。”人活著,難免要犯錯,錯了及時悔改,一樣值得被原諒。

悔過並加以修正自己的錯誤,提高自己的人品,昇華修為,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精神。

唯有懂得及時懺悔和改正錯誤之人,才能真正守護好內心的那片清淨和寧靜。莎士比亞說過: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在世俗裡行走,總有一些人自以為是,對於自己犯下的錯誤,不知悔過,還強詞奪理,從來不覺得自己錯了,非要把黑的說成白的,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狡辯,行為上,一錯再錯,不知懸崖勒馬。

對於身邊人善意的勸阻,非但不懂感激,還惡言相向,有可惡者更加不知修養的指著別人的鼻子惡言,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一位哲人說過: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所以當我們用一個手指,指向他人挑剔責備的時候,你想過沒有,還有三個手指正在指向自己呢?有一句話叫: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挑剔別人的錯兒。

在滾滾紅塵裡,學會謙卑向上,時刻用虔誠的心,盥洗自己的內心,拂去心底那些塵埃,努力做一個思想善良,乾淨的人。

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學會自我檢討,發現自己的不足處,然後糾正,做到更好。人生是越過越短的,過去的錯誤,我們回不去,能做到的只能是用未來的時間,去彌補,去認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當一個人獨處時候,不妨讓心放空,尋找一些人生疏漏,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犯錯多半,是因為心魔太重,矇蔽了你的內心,分不清對錯,甚至明知錯還要去做,不懂反省。

自我反省其實就是一面鏡子,它能更好照見自己的錯誤,看清楚自己,然後改正。

沒事的時候,不妨多接觸一些有修為,且能夠幫助你掃除心魔障礙的朋友,也就是正能量的朋友。和向上善良,德馨兼備的人在一起,你才能更好的降服自心,管好自己,改造自己,懺悔自己。

就像唐太宗說的那樣:“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常常自省,迷途知返,心定則樂。在懺悔中消除業障,得到內心的清淨。只有懂得自省懺悔的人,才能讓生活過的更值得。“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只有愚人才會執過不改。”閒時,可以多讀書,讀好書。

古語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因此,讀好的書籍,可以讓自己的性格更完善,還可以彌補精神上的缺憾。

書中自有顏如玉,那麼書中也自有大智慧,唯有大智慧者,方能更好的做到孔子所言:一日三省吾身。從而常行懺悔之心。

人活著就要時時檢討自己的行為,給自己鍛造身心的曲規,在關鍵時刻不因外界的誘惑而忘乎所以。∵懷著一顆出世的心耕耘入世的事業,才得以讓德業跟進事業而不疏。

《好了歌》中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曾經他過得知足清閒,但是經歷了生活的動盪之後,晚年變得悽苦落魄。於是遇到了一位道人之後,才終於看透了人世,看清了現實,不想再寄人籬下,勇敢做自己,也不想再去爭名利地位,餘生,隨遇而安。

人生過半,前半生恩恩怨怨,該放放,該忘忘,看淡了就好,世人忙忙碌碌一輩子,到了晚年之後,才發現,這輩子與人爭奇鬥豔,跟人爭來爭去,有些東西根本就沒有必要讓自己與別人爭個你死我活。

人生,看淡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不管以前過得多好,不管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都應該放下貪婪,不強求,不攀比,知足常樂,才是對生活最好的態度。

荀況在《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很多人因為別一切外在的物質而動亂了心性,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而迷失了自己,等到自己做錯事之後,才突然發現有些東西比起一開始放手,失去一點眼前的利益損失更大,因為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了,就永遠找不回來了。

人生經歷過風風雨雨之後,才明白人生的慾望從濃到淡,從張揚到收斂,從中悟出了人生之道。

大才子納蘭性德很早就說過: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也沒有始終如一的人心。

今天發誓要當一輩子的朋友,明天或許就分道揚鑣;今天海誓山盟要守護一輩子的愛,明天也許就變得可有可無。

所以,走了的人,就別卑微挽留,淡了的情,就別苦苦糾纏,遠了的心,就別刻意強求。

看淡人心,才能做個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就算跌過跤,受過傷,仍然心中有愛,眼裡有光。

生活啊,生活!有時候它把現實變成了夢想,有時候它又把夢想變成了現實!也許有些人覺得人生旅途走得很艱辛,那就證明你在走上坡路!

有時候,有人艱辛的哭了,請你不要嗤笑,人們之所以哭泣,並不是因為軟弱,而是因為他們堅強了太久!

我們必須學會平靜地接受現實,學會對自己說聲順其自然,學會坦然地面對厄運,積極地看待人生,學會凡事都往好處想。這樣,陽光才會射進心裡,驅走恐懼,驅走黑暗,驅走所有的陰霾。

人生沒有真正的絕望。樹,在秋天無奈的丟下了落葉,心很疼,可是整個冬天,它又在平靜中積蓄力量。春天一到,芳華依然。一時的成敗得失對於一生來說,不過是來了一場小小的感冒。

看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了而不脫俗,看破了而不遁世的表現。既然來此俗世一遭,還須有滋有味的做一回俗人,困難、挫折、痛苦是難免的,萬不可因此而“徒留花開空對月,君卻笑歸紅塵去。”

人生是曲折艱難的,也是順暢快樂的。人生的道路有陰霾,泥濘,冰霜,更有陽光,坦途,花香。應該怎樣走?自己千萬不能迷茫!

人生看淡了不過是無常,事業看透了不過是取捨,愛情看穿了不過是聚散,生死看懂了不過是來去。何須杞人憂天、庸人自擾?又何必爭權奪利、明和暗鬥?

人活著是一種心情。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不管昨天、今天,還是明天,能看開,想開,放下,就是快樂美好的一天。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你哭泣自己沒有鞋子穿的時候,別忘記還有人沒有腳呢!

人生旅程中,平坦順暢也好,泥濘低谷也罷,都應該坦然面對。上天對每人都是公平的,它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必定會開啟一扇窗。無論多麼糟糕的東西,世界都為其預留了位置。

放下,則是一種智慧,便不自尋煩惱。由於是一種釋懷,一切不懷恨在心。雖然是一種選擇,但是不糾結過往。即然是原諒別人,同時是跟自己和解。因為是承擔和接受,所以是重新開始。不是妥協,而是跟過去握手言和,做到學會清零和重建下一步的人生。懂得放下了,才能更好的前行。

放下,是一種智慧,不自尋煩惱。生活原來本就不苦,苦的是心裡的慾望過多。心裡本來不累,累的是攫取的太多。總是不知足,常常為慾望所拌,心就疲憊,迷失了心智。總是在困擾裡徘徊,哪能不累。一旦放下心智,便會知足,樂就來了,就能看見內心的豐盈絢麗,尋回真實的自我,享受當下的幸福。心靈就能滿足,快樂當下,久之,快樂永相伴。

當遇到一件事時,感覺無法解決,甚至已經影響到生活和心情,何不放緩下腳步,多些冷靜,多想想,換個空間,換種方法,事情真的就會簡單許多。一昧繞圈或固執,只會陷入痛苦之中。生命裡不是一帆風順總會拌有挫折,只是在提醒著人們:該轉彎了,那邊才是有光亮的去處。

如果總為未來憂慮著,想著沒有邊的遙遠。而不能享受此時此刻的好時光,就是把整個餘生都搭進去,也不幸福。生命中有一個很奇妙的邏輯,如果你真的過好今天,明天也不會錯。

放下,是一種釋懷。放下,是一種釋懷,不懷恨在心就會強大。蘇芩說:“當你越來越強的時候,身邊就都是好人了。你越有本事,世界越是綠燈大開,你的運氣和你的實力息息相關。人性都有欺軟怕硬的一面,那些迎上來的笑臉,也是因為畏懼你獅子一樣的力量。人哪,不要一邊混日子,一邊又嫌被欺負。你灰頭土臉的樣子,連爹媽看你都煩。”不能吃閒飯,也不看冷臉,不揭人短,也不失童趣。不笑人窮,也不招人煩 。只要心如海洋,一定會靜水流長。只要心中有景,一切芬芳再現。那麼心有歸宿,靈魂不會流浪,生活一直靜好。

日子一頁一頁地翻著,轉眼冬天來了。衣服由簡入繁,鞋子也由薄到厚。不能消磨時光,要隨己性,高高興興的就這樣一天一天又一天。山水一般閒,心境也隨之風輕雲淡,不用理會世俗中的雜音,讓心沒有了羈絆,心如一葉小舟飄蕩在水雲間,悠然自在雲淡風輕。

放下,是獨立,獨樂,獨醒,生活就簡單。林清玄說:“獨樂,是一個人獨處時也能歡喜,有心靈與生命的充實;獨醒,是不為眾樂所迷惑,眾人都認為應該過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適合我們。”

獨立有三:生活上的獨立,自己能養活自己。精神上的獨立,不依籟於別人也能獲得快樂。心靈上的獨立,是把“自我”這個東西釋放出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是最大的獨立。很多時候選擇了自我,大部分時間自己和自己相處,主要是,他人令自己失望,也不想再配合別人而浪費時間,就這麼簡單。

人生的許多溝溝坎坎總是要自己去過,沒有任何人能幫得了你一世,只能幫你一時。不要依靠,依靠只會使自己懦弱。不要祈求,祈求也只是一種安慰。要慢慢培養自己的強大才是硬道理。無意去抵制塵世的枯燥與貧乏,只是靜享內心中的快樂與美好。

放下,是一種選擇,不糾結過往。白落梅說:“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得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劫數、嚐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選擇用加法愛身邊人,慢慢用減法怨人。簡單的用除法恕人,更快的用乘法感恩。就很容易做到:與家人守矩,對朋友守度,在世間守則,對自己守心。

人的相貌是一副皮囊,也是給人的外在形象,不要在乎,本來就是爹媽給的,加以簡單的修飾清潔就好。而心是一種境界,也是操控本身情緒的源頭。要想自己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一切的取捨都在於自己。美麗與否,是從內在的心裡潤出來的,所以,若要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怎麼應對負面情緒呢?可以聽聽歌曲,也可以看書報。孤獨時也無助,不要逃避,先放下後,靜下來是好的辦法。如果連音樂和圖書都無法靜下來,那麼就去洗把臉想想事情的原尾始末。將一定能想起自己是誰。

如果以上都無效的話,那就去跑步,漫漫長路會告訴答案。過往中不管見識高低,一個人深度整理一下自己的內在,這事本身就很有意處。只知一味地與別人爭名奪利,那才叫真正的平庸。

放下,即是原諒別人,也是跟自己和解。生活麼,“相愛的時候需要真誠,爭執的時候需要溝通,生氣的時候需要冷靜,過日子的時候需要包容。”處世,最重一個善字最究一個淡字,時時清淨的心,常有自在相伴。原諒身邊的一切就有自己的歡喜。 ​

所以,活著並不是單純的呼吸與心臟跳動,而是在這個世界上留有痕跡。看見自己一路走來的腳印,確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這才叫活著。

那麼,別人再風光,是別人的,眼下有些措手不及,還要繼續。要自己站直,要自己努力。相信自己,足夠堅強,沒有熬不過的艱難。人的選擇是可以改變的,改變了選擇,就必須要適應。萬物的結合都需要磨合,所以說:磨合很重要。

人生最了不起的心境:笑而不語,驚而不亂,迷而不失,痛而不言。多麼好的人生心態。

放下,是一種善良,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內心豐盛且成熟的人,更容易釋放善良與溫暖。因為他們明白,善意的分享是通向心靈軌道必經的自由之路。暢快地成就別人也最終歷練自己。

不以言語勝人,不以爭辯顯示,只安安穩穩做好自己!

做人,要嘴下留情。真正善良不僅要有心善,還要有一張好好說話的嘴。人與人相處,靠的是心和嘴。“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心要懷善意,嘴下要留德。一句話,可以涼一顆心。所以說話懂得分寸,知道尊重他人。

人與人交往,交的是真心實意,人與人相處,處的就是輕鬆隨意。我們沒有理由,用不可一世的姿態審視別人。要記住,有修養的人更讓人親近,尊重人的人更讓人喜歡。要懂得,心直,不代表刻薄,口快,不代表心善。想好好做事,先學會做人。

做一個善良的人,要善於發現小確幸小幸福,善良的人沒有太大野心,也很容易發現事情好的一面。擁有感恩的心,和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溫暖和諧天性,保持良好狀態永遠像陽光般溫暖祥和。

​一輩子真正能決定命運的選擇不多,或許就那麼一兩次。如果在這樣的選擇前沒有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會後悔一輩子。所有錯誤的選擇,都是違背內心意願的。必須明白這點很重要。 ​​​​

和一個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在一起,和一個能讓彼此都變得更好的人在一起很重要。共同快樂,笑口常開,真的很幸福。

人真的不能得意忘形,知道感恩是善良的基礎。做到大致的善良,又恰到好處的平和,再適可而止的關心,人們的生活會輕鬆很多。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哪個人,因此沒必要拋棄什麼。“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儲存心裡陽光能量 ,必有遠處芳香,心中存有暖意, 又何怕人生荒涼呢?人這一輩子,怎麼都是過,與其眉頭緊鎖,不如敞開心扉的樂。 餘生,儲存美好和快樂,心若晴天,人生便沒有雨季。

放下,即是承擔和接受,也是重新開始。生命的豐盈緣於內心的簡單,生活的美好緣於一顆平常心態。一生的路不必刻意雕琢,展現在生活裡的並不都是美好。有時不能改變的東西,我們必須去用平常心接受,用善良心去承擔,用坦誠的心去面對。只要踏踏實實做事,簡簡單單做人。美好的一天從微笑開始。

“人生多少鮮衣怒馬,也熬不過歲月靜好。”世俗的生活裡,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這是必然。有些事記著記著就忘了,這是自然。

有些情,愛著愛著就淡了,這不是偶然。人生多少繁華,轉身如過眼雲煙,這是坦然。有時,不是我們善忘,而是時間在流逝。

“夜深風竹敲秋韻,不是秋涼勝秋涼。”“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年年四季年年如人生行走。在行雲流水般自在中感受一杯清茶,在一片落葉裡體會退休的我們。在一片竹林的清韻帶來的若素現世安穩。放下,將是重新開始。

閒暇時光,多聽聽音樂。那絕佳的手風琴,輕盈曼妙,色彩斑斕。是寫給耳朵的一幅情書。那笛子在訴說著人世間的冷暖過往,細訴充滿期待的未來,鋼琴聲伴著笛子,長長短短的相攜著向前,如塵世的你我。聽排簫的聲音,總感到是屬於一個逝去的遙遠的年代。

那麼遠那麼古老,許多如煙的往事,塵封的記憶就隨著樂聲一頁一頁的翻了開來。攜著七色人生,卻驚異地發現一切竟還是那麼的刻骨銘心。

生活如是一條長河,在左岸是無法忘卻的記憶,右岸是緊握當下的年華,中間又是飛速流淌的歡愉與傷感。

酸甜苦辣。我們傾其一生的精力來應對這一場聚散,用傾盡所有的才情來演澤這一場人生大戲。有圓滿,有遺憾,有優雅,有落寞。總之要面對今天,面對明天新的起點的重新開始。

放下,不是妥協,而是跟過去握手言和。當想念一個人時或記憶猶新的一件事,盡情去想念和回味吧。不用去妥協,因為這不是放下的範疇。是激勵今後生活的能量,也是感恩善良的體現。那麼,也許有一天,可能再也不會如此想念和記憶了。

人生本來就是如此,我們現在放不下的、割捨不掉的,不過是漫長生命裡的滄海一粟。時間長了,好的事情與壞的方面,都會變成風輕雲淡的往事而握手言和。萬事萬物,沒有永遠,凡事凡物,看淡瞭然,一切都會過去。學會看淡,學會放下,才是人生大智慧。

求萬事之榮,不如獲一心平淡。越來越覺得,“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高度不夠看到的都是問題,格局太小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放下的是雜事,不妥協是主事。與世俗握手隨事。

這是本身的素養。而素養不是在被欺負了以後還微笑,被冒犯了還禮貌。那是什麼呢?我想,素養是你不主動冒犯別人,不惡意猜測別人,不先以言語強勢攻擊別人。素養也是有牙齒的。

秋聲只許高人聽,山色惟供靜者看。多說好話。誰都願意聽好話。不是虛偽的,人日常交往又沒大的糾結。人生苦短,交流的時候大家都開心點挺好的。

學會清零和重建下一步的人生。季羨林說:“我交了一輩子朋友,究竟喜歡什麼樣的人呢?約略是這樣的:質樸、平易;硬骨頭,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後議論;不人前一面、人後一面;無譁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不是絲毫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是多為別人考慮;關鍵是個‘真’字,是性情中人。”那麼,以前的朋友,與所做的事情,不隨標準和目標,就要學會清零與重建,交新的朋友就要達到季羨林說的標準。同時也要新建自己的人生觀,講真話,壓力就小。

有些壓力總得自己扛過去,尋求安慰也無濟於事,還會增加別人的煩惱。而當獨自走過艱難險阻,一定會感激當初堅持著的自己。養成 ​​​​眼裡容得下別人,別人才能容得下你。敬人者,人亦敬之,善待他人,才能和善安穩。

餘生 , 做個寬敞明亮陽光向上的人。人總要有點事做做,恰到好處,不慌不忙,內外充實。與其效仿精彩的別人,不如做真實的自己。

真實的自己生活就是:認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內的事情;不要索取目前與你無關的遠景;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一個人最大的智慧是透過別人的閱歷而讀懂自己的未來。

懂得放下,才能更好的前行。假如,早上不開心了,就想想中午吃什麼。那麼,中午不開心了,就想想晚上吃什麼。要是,晚上不開心了,想想一覺醒來又能吃東西了。

多好,想到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好吃的東西,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呢。所以,煩的時候找找樂,別丟了自己的幸福。忙的時候就偷偷閒,別丟了自己的健康。要麼累的時候就停停手,別忘了自己還擁有快樂。

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了解別人和身外的世界,卻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來了解自己。與自己相處,也要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看自己,這一世,把自己照看好就行。

與人交往,要學會將心比心 ​​​。無論這個世界怎樣,都要一如既往的努力,人的一生是一場一個人的行程,無人代替。一生中有很多不快的障礙,是逃不掉的。與其費盡心思扭著周身繞過去,不如勇敢的大膽地攀越。那些人生該走的彎路,一米都不會少。 ​

樂觀的放下,樂觀的行走,一切本來如此,凡事理所當然。事來心始現,沒有什麼不該來,也沒有什麼不應去。事去心隨空。​​​​

希望幸福的人都有善終,快樂的人都能幸福。不想看到每一個天真被數落成幼稚,每一個善良被解讀成軟弱。珍惜吧,走著,走著,我們就老了。因為時光太不經用,一覺醒來,兩鬢染霜。剛剛明白了路怎麼走,我們就又老了。

讓我們明白最寬廣的不是大海,是自己的胸懷。最美好的不是未來,是今天。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卑;人生最大的失敗是絕望;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名利;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知足。

人生的畫面一幅幅地剪輯,最後拼湊出的是一張五彩斑斕的水彩畫,有豔麗的火紅色,凝重的墨黑以及一抹憂鬱的天藍色。人的記憶很奇特,那些曾經的過往,就像一幅幅的背景圖,只有一個瞬間,卻沒有以前或以後。

比如,只能記得某個瞬間的微笑,只能在記憶的痕跡尋覓某時刻騎著單車穿過路口拐角的瞬間,卻都不知曉為何微笑,為何穿過街角。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讓我們開啟朝著晨光的那扇窗,迎陽光進來,在每一個日出東海的日子,無論是鮮衣怒馬少年時,還是寵辱不驚中年時,都活出自己的明媚和精彩。

看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了而不脫俗,看破了而不遁世的表現。既然來此俗世一遭,還須有滋有味的做一回俗人,困難、挫折、痛苦是難免的,萬不可因此而“徒留花開空對月,君卻笑歸紅塵去。”

人生到了最後,其實活出的只是一個靈魂的高度,清風明月,花香草色,便是一袖山水,滿目清澈。放下從前,放下過去,從容地走入當下,和自己的內心交流,和自己的靈魂對話,聽時光走過的聲音,嗅聞它御風而過的芳香。

人的命運無法預測,那就說明,指不定哪一天,就又要化為虛無。所以說,做人啊,要趁早明白,這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看淡人走茶涼,看透世態炎涼。

人心的涼薄亙古不變,看客要做的,真的僅僅是走馬觀花,不要入戲太深。喜歡看皮影戲的人都知道,那帷幕後邊和帷幕前邊的現實其實是不一樣的。

幾聲嗩吶,鼓點振動,皮影小人下場,場景畫面再一切換,那便就是幾百年的光景,來客抿一口上好的碧螺春,這下一幕便又開啟。

歲月如梭,愛恨的流轉幾乎不值一提,就好像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微小如塵,誰會去關心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故事只是細小的環節,又有誰會去深究其中一二?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一人計短,二人計長”,結交人脈,編織自己的“關係網”,對生存十分的重要。

人脈廣泛,則容易事事順利,人生越來越順。所以為事業計,為人生計,都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人脈系。

做人不能一根筋,規則是死人是活,凡事隨機應變。愛我所愛,拿起放得下。人生苦短,樂更長,事事無絕對,凡事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自己能做到的,不能去求別人。

愛情如水,抓越緊流越快。來時一無所有,走時一無所獲;凡事順其自然,人生知足常樂。人生活到老,學到老;不懂別裝懂,不懂就要學。

人,活得再漂亮,也會有淒涼;路,走得再瀟灑,也會有迷茫;歌,唱得再響亮,也會有冷場。

人,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使命,不要苛求他人,也不要太過苛求自己,寬容待人,嚴於律己,得與失,成與敗,聚或散,都是人生的一種成長,看淡,心情才好;看開,日子才愉快。

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痛苦,唯有學會放手,甘願捨棄,才是真正的得到。不必過分執著,一切隨緣便好, 人生在世,最好的灑脫就是,看開,看淡,捨得,放下。

想開,是一種覺醒,看破紅塵的頓悟。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始終執著於一個人,一件事,一段情,但終究是無能為力。其實,這種執著,僅僅是一種執念罷了。那個愛而不得的人,離而不捨的人,始終存在於你的內心,那些塵封的往事,讓你顯得落寞和孤寂。

那些,已然逝去的時光,已然塵封良久的往事,不再是你能夠重獲的新生。歲月糾結於此,往往讓人痛不欲生,難以承受,歲月靜好,可是,你的人生,並非安好。

想開吧,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讓你傷心,不會讓你等待,不會讓你牽掛,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人,那都是冥冥之中的註定。

這些痛苦,是你人生要渡的劫,也是成長路上過的坎,想開吧,不必糾結於此,讓一切都隨風吧。

看淡,是一種智慧,世事無需看透,只需看淡。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樂。水因少了雜質而清澈,因少了味道,才耐喝。人們喝多了各種飲料,最終發現,還是沒味的白水最解渴。

人對慾望的追求越少,似乎就會少了做人的樂趣,但是卻因為簡單而少了很多煩惱。在世間你想擁有的越多,付出的代價就會越多,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活得就越累。

再美好的過去,回憶多了,在光陰的河流中,終究會被沖刷淡了。即使沒人愛,也要做一個可愛的人。

簡單的事,想深了,就複雜了;想多了,就繁瑣了;複雜的事,看淡了,就簡單了。

淡然,使人簡單;簡單,使人快樂。捨得,是一種修行, 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捨得,是生活的哲學,是為人處事的藝術,就如火與水,天與地,陰與陽,即統一又對立,相輔相成,存在於天地,存在於心間。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有著太多的慾望,對金錢,對名利,對感情。合理的慾望,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慾望的另一頭卻是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會讓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所以,我們必須把握好得與失之間的平衡,才能從容行走於世。

捨得,捨得,何舍?何得?大地捨棄了絢麗斑斕的黃昏,才會迎來旭日東昇的曙光;春天捨棄了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進碩果累累的金秋。

人生過半,從今以後,一切看淡,順其自然。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百年匆匆,不過彈指間。

走過青春的歲月,經過幾分任性,犯過幾次錯誤,學會了思考,命運也就找到了方向。走過坎坷,才知平安就好;嘗過酸甜,才知平淡就好。

生活原本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憂愁,當慾望太多,揹負太多時,痛苦、煩惱就產生了。慾望越多,痛苦就越多,幸福就越會遠離。

人生苦短,何必心生煩惱?何必庸人自擾?該忘的,忘記才能輕鬆,該放的,放下才會釋然。從今以後,用一顆平常的心,過平淡的生活,餘生,一切看淡,一切隨緣。

我們的生命承載不了太多的沉重,如果不及時丟棄一些東西,我們將會不堪重負,腳步蹣跚。看淡,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哪怕青春不在也淡然。學會看淡,學會看開,一切付之一笑心就不苦了才能開心人生,享受幸福。

人生看淡一些,眼睛就亮了;人生看淡一些,心就寬了。好也罷,壞也罷,成也罷,敗也罷,只要奮鬥拼搏過,想開看淡,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如行雲般自在,像流水般灑脫,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個過程,榮華花間露,富貴草上霜,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得意些什麼?失意些什麼?

我們的人生浮浮沉沉,得失不過一念之間,若能淡然處之,生活定會展現優雅的笑容,活得曬脫自在。事看淡了,就會簡單;情看淡了,就會釋懷;成敗看淡了,心就平和了;得失看淡了,自在也坦然了。

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順其自然,自在人為,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唯有一切隨緣,心就不累了。

心若能如行雲流水,人生方可寧靜致遠。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有一顆隨緣心,你會更灑脫;有一顆平常心,你會更從容。

能釋懷,就是贏了自己,能放開,就是放過自己。隨緣的人,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所以,別總是逆風而行,要學會順水推舟,揚帆起航,越走越遠。

人活在世上,起早貪黑地幹著;日旰忘餐地掙著;寬打窄用地省著;最後為了啥?其實,人這一輩子,只要錢夠花,只要生活夠用就行了,沒必要追求太多的物質,有更多的錢固然是好事情,倘若沒有,也不用刻意去強求。

人生的苦樂,不在於碰到多少事情,而在於心裡裝著多少事情。清空心裡的繁雜,心淨才能心靜,心靜才能自在自安。得與失、榮與辱、起與落,這些東西,你在乎的越多,心裡就會越痛苦:你捨棄的越多,內心就會越清靜。

人生無須過於執著,選擇了,努力了,堅持了,走過了,問心無愧就好,至於結果怎樣,其實並不重要。許多時候,過分的執著,倒不如試著放下,讓一切都順其自然。

人活著,開心最重要,這輩子不求大富大貴,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是最好的財富。餘生,無論如何,請想開一些,放下一些,開心一些。從今往後,看淡一切。過好當下,開心的事情慢慢過,不開心的事,笑笑而過。

人,若想獲得快樂,就不要念念不忘原來的路,捨棄已經離開的人,捨棄過氣的情,一路向前,靜等下一季花開,懂得捨棄,方能得到。

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放下,是一種釋然,一念放下,便是自在。世間所有的煩惱,皆是一念之間,一念生,則快樂生;一念死,則煩惱生。

緣分聚散無常,情出皆有因,忘不了的人,放不下的情,放下,才能解脫。

有些事,不是我們能強求的,圓滿和殘缺,同樣都是一種美麗,何必苦苦強求,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總歸不屬於你,萬事隨緣,錯過便錯過吧,該來的還要冷靜的面對,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世間多少人和事,都是註定的模樣,我們無能為力,也強求不得,把一切看淡看清,讓一切隨緣,靜靜洗滌塵埃,梳理歲月的繁瑣,釋然等候,屬於自己的哪一抹陽光的灑下。

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隨緣,隨緣一世,一世隨緣。

人心隔肚皮,防人之心你要有,害人之心你別有;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人在做天在看,善惡總有報。

人怕萬一,不怕一萬。是是非非難分難解,說不清理還亂,做好自己,凡事別昧著良心去做就行。做好自己、待好人家,晴天雨天都要天天好好過;昨日事已是往事、今日事做好就是、明日事不定的事、想想過去做錯什麼,未來要改變什麼。笑對生活,沒錢也不行,沒愛更難行;感情最重要,幸福更需要。

好也行,壞也罷,對也中,錯也得,不管怎麼樣,人好死不如賴活。人生苦短,不要用生活來演譯痛苦。

生著就得為生計奔波勞累,活著就得為生活努力奮鬥;逆境中尋求上進,困境中創造機會;事實就是現實,一定面對現實。兩難之際,得選擇;猶豫之時,得抉擇;人生時刻面臨選擇,不退則進。

學會愛惜,懂得珍惜,有時自珍惜,沒時自珍重。得失不如人願,去留不隨你意;平常看待,從容面對一切。事過境遷,人過景變;過去回不去,失去回不來;擁有時就好好待,不要讓人生有太多遺憾。

人如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那麼你的世界肯定會空虛至極。也許哭過、痛過,人生才會完美,永遠要學會對自己微笑。天天都是起跑線,日日都要把握好,命運掌握自己手中,你的人生自己負責,而且要活的越來越精彩。

與人相處,給他人留點情面,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給予對方尊重和體諒。給人留情面,是將心比心,是不為難他人。

這樣的人寬厚,所以往往能左右逢源;這樣的人心善,所以更容易遇見真心。不為難他人,給人留情面,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難堪時,給人臺階下《菜根譚》裡有句話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指責他人時,不能太過嚴苛,要思量他人所能承受的,要留有餘地。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會將人逼入絕境,而是能把握好進退的尺寸。在他人深陷難堪時,不落井下石,不得理不饒人,能給他人臺階下,才是真正有情商、有胸懷的人。

相傳,春秋時期,楚莊王打了勝仗之後,宴請群臣,並命寵姬許姬敬酒助興。此時,突然一陣風吹過,蠟燭都被吹熄了。有個將軍,趁著酒興,拉扯許姬的衣袖。許姬大驚,順勢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纓。

許姬連忙告訴楚莊王,有人對她欲有不軌,若趕緊命人點上蠟燭,就能知道是誰這麼膽大包天。楚莊王沉思片刻後,想那人許是酒後失態,與其要人性命,不如給人臺階下。

於是,楚莊王對眾人說,不妨把帽冠都取下來,這樣喝酒更痛快。之後,才命人點上蠟燭,不再追究。

幾年後,楚莊王興兵伐鄭,副將唐狡多次奮不顧身地於危難之中營救楚莊王。楚莊王論功行賞,唐狡卻辭謝說:“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

莊王聽後感慨萬千。在他人難堪時,能給人臺階下,於人是得饒人處且饒人,於己是給人留餘地給己留後路。

生活中不乏有人得理不饒人,但仔細想來,執著於為難他人,使他人受損,其實也損耗的自己的心力。與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學會給他人臺階下。

為難時,給人留情面。誰都有難堪為難的時候,說話、做事若懂得給人留情面,其實是將心比心,能顧全他人的顏面,是一種真誠和善良。

給人留情面是一種難得的修養。作家賈平凹曾寫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有嚴重的口吃。一天與朋友同行,遇上一個問路的人。

這個問路的人,也說話口吃,他向朋友問路,朋友卻閉口不言。問路的人有些不悅,朋友卻依舊閉口不言。

事後,賈平凹問起緣由,朋友才說,人家口吃,我也口吃,我若回答他,他會以為我故意模仿,戲弄他。

很多時候,給人留情面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在人難堪為難的時候,給人留面子,別人不會覺得你在故意找茬,也就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

能給他人面子的時候,給人面子,也是讓雙方都不失體面。給人留情面不僅是顧及別人的面子,更是顧及別人的感受。

這往往需要你有一顆能體諒他人,能將心比心的善心。真誠的人,往往才會心有他人。

心存善意,是最好的處世之道。有句話說:“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不為難別人,是一種善待,更是一種智慧。

替被人著想的善意,往往能贏得他人的好感,不僅自己身心舒暢,也使關係更加融洽。正如,佛語裡說:渡人,亦是渡己。給他人留的情面,也是自己為人處世的體面。

古人說:“夫乾坤覆載,以人為貴,立身處世,以禮儀為本。”懂得進退得宜,出入有序,是做人處事的基本條件,否則縱使周知天下事,不懂進退,總是愚痴。

做菜講究火候,做人注意分寸。做菜時,如果火候把握不好,很可能將菜炒煳或者炒不熟。而為人處世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容易得罪人,給自己帶來不少的麻煩。

人人皆知分寸重要,實踐起來卻往往知易行難,甚至常常因錯誤的理解引來另一番“失度”的行為。

有些人,認為將為人的分寸感理解為圓滑世故的“會做人”。凡事只求相安無事,對誰都是一團和氣。發現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唯恐傷了得罪他人。

只求“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不把責任感放在心上。這樣的人,事業上是慵懶無為,總是在逃避責任。

把做人知分寸當作圓滑技巧,甚至是不聞不問,不是“會做人”,實則是另一種丟底線、失分寸。

成長,總要突破既定的枷鎖,雖然會有痛,但是也是改變自己的必經之路。人這一生,無需向別人證明什麼,唯有自己生活的好,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人生,堅持一個理想,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但是,只是一味的執著冒進卻不是明智之舉,容易走入死衚衕,往往會撞得頭破血流。

鑽牛角尖,無法解決任何問題,還會讓自己越活越辛苦。做人,要懂得進退。進有度,退有則。

有些看似光環耀眼的進,實則是披上了世俗的名枷利鎖。有些看似寂寥的退,只是等待一次契機。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進”入私慾的陷阱,就難以自拔。只有跳出名利的束縛,堅守道義走正道,才能獲得人生和事業的雙豐收。

退,是與奔跑背道而馳。停下來,並不意味著放棄,是厚積薄發,是制定策略,是為了更美好的追求。一味追逐博取或許就迷了方向,容易背離了初衷。

人生,困擾我們最多的,無非就是得失這兩個字。一切紛爭、煩惱、迷茫的根源,也是這兩個字。

常言說道:“得失之間,必有因果”。只要我們懂得了得失的原因,自然就明白取捨之道,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輕了多少事。心靈的寬度不是你認識了多少人,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

做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如若你能在生活中知分寸,懂進退,那你的人生路也會走的更加輕鬆。

人這一生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事和人,也有快樂和痛苦。這輩子最主要是照顧好自己,用善良和真誠對待珍惜好你所認為的知己朋友,懂得珍惜才會擁有一切。

人這一輩子,不管生活遇到多大的困難或者難題,都不要把責任試圖推卸給別人。因為,一切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是自己造成的。

生命就是一場“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輪迴,你將好的東西給了別人,別人也會回報你同樣的驚喜。

知分寸,懂進退,分寸拿捏適度,做事適知進退。人生何必太計較,任何事或人只要適度把握,你要學會有舍才有得,這樣才會活得灑脫些。

我們的人生其實是一條不規律的拋物線,預示著我們的一生會經歷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就是命,該遇到的劫難一樣不會少,該遇到的幸福也一樣不會少,它們就在人生的明天翹首期盼等著你。

俗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命是註定的,不可改變的,但是運是可以改的。怎麼改運?去算命嗎?不,你需要懂得一種人生知進退的智慧,什麼的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這都是有講究的,所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就是這個道理,人在不同的階段要懂分寸,知進退。該進不進,貽誤時機,該退不退,鎩羽而歸。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戰場,只有懂得進退才能面對著命運的捉弄。

古人言:“夫乾坤覆載,以人為貴,立身處世,以禮儀為本。”懂得進退得宜,出入有序,是做人處事的基本條件。  

為人處世,需要懂得一種人生知進退的智慧,從前有兩個人在懸崖邊上的獨木橋中間相遇,一人揹著柴火,一個人挑著擔子。

背柴火的認為挑著擔子應該退步,挑著擔子的認為背柴火的應該後退,於是兩人就在獨木橋上耗著時間,從早上耗到中午,從中午熬到晚上,結果兩人終於都挺不住了,差點掉下懸崖。

人生明明都是想向前,沒人想後退,因為很多人認為後退就意味著失敗,意味著吃虧,所以據理力爭。王陽明曾說:“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

人生如棋,棋到中盤,往往殺得難解難分,你進我退,變化多端。 此時,決勝的關鍵便在於這“一進一退”的功夫了。 從前有兩個人在懸崖邊上的獨木橋中間相遇,一人揹著柴火,一個人挑著擔子。

背柴火的認為挑著擔子應該退步,挑著擔子的認為背柴火的應該後退,於是兩人就在獨木橋上耗著時間,從早上耗到中午,從中午熬到晚上,結果兩人終於都挺不住了,差點掉下懸崖。

人生明明都是想向前,沒人想後退,因為很多人認為後退就意味著失敗,意味著吃虧,所以據理力爭。

人們常說,做人要知進退。無疑,張孟談就是一位知進退的通達智者。 他兩進兩退,蘊藏著巨大的人生智慧。

為避免功高蓋主而導致的悲劇,他果斷選擇了退出。 為知遇之恩、國家之義,他又能主動出山解圍。 進則功成名就,退則得以善終,張孟談不愧為一代奇才。

孔子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人唯有“知進退”,才能有所為。 “知進退”可以讓我們避開不利的時空限制,在有利的時空中謀求發展,最終獲得一個完滿人生。

人生如棋,棋藝高超的人,能在進一步中擴大戰果,也能在退一步中尋求生機。 能做到進退,方是人生大境界。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人對自己的能力大小其實是不清楚,經常糊里糊塗的胡來,既不願認真思考,又沒有自知之明,更不能知彼知己,如何在人生的路途上,怎麼做都是錯的,如果碰巧蒙對了,那也是命好,運氣好而已。

眾所周知的歷史故事。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失敗?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的智囊團都是個自詡聰明的糊塗蛋。比如方孝孺,沒錯,就是那個被誅殺十族的人。

方孝孺是個標準的學霸。黃宗羲評價他:明朝群儒之首,人家明代儒家的扛把子。江湖人送外號:小韓愈。

方孝孺始終是個道德感爆棚的人,他堅信能靠真愛感動所有人,包括朱元璋。結果他成功了,在朱元璋的暗示下,方孝孺終於以學者身份入幕,成為建文帝幕僚,開始了二十年的風光歷程。

不僅如此,方孝孺跟建文帝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順帶還感動了朱允炆: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

年紀輕輕就是帝師了,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方孝孺發現朱允炆對他的叔叔們頗有微詞,於是決定懟一下朱家的藩王們,效仿漢武帝玩一下“削藩”的遊戲。

我們知道漢武帝在縱橫家主父偃幫助下施行的“推恩令”,成功的打擊了諸侯。要知道縱橫家玩的其實是謀略,而不是道德,但是儒家幹這事,靠譜嗎?

事實證明,方孝孺的確是明朝的群儒之首,但是他一定也是明朝的謀士之末。明朝的時勢,包括朱允炆的命運都隨著方孝孺的推動發生了改變。

人貴有自知之明,審時度勢,分寸把握得當,進退有度,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為人,是一門學問,處事,是一種藝術。分寸之事,似乎蘊於萬物之中。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不至沸點水不開,行百里者半九十。竭澤而漁則明年無魚,為山九仞卻可能功虧一簣。火候不到或尺度失據,都會引來成效未滿或過猶不及的遺憾。

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人際關係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業需要把握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把握分寸,掌握分寸冒進或是保守,都是不懂分寸,不知進退。須知:做人如尺,至剛易折斷,至柔則無損,懂分寸,知進退,方為處世之道。

說到底,人活的就是“分寸”,拼的就是“進退”。講分寸,才會皆大歡喜。古代兵法中有云: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沒。

佛學中也認為,人在起心動念之際,也同時種下了因果。如果動了邪念,也就種下了禍根,不但為自己留下禍患,還會殃及子孫。

理論上如此,現實生活中更是如此。為人處世把握不好分寸,百無禁忌,口無遮攔,輕則會惹人厭煩,重則會引火燒身。

“分寸”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一個講求分寸的人,不僅僅是聰明、勤奮,而是內心擁有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范蠡,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

但他沒有貪圖富貴,功成名就之後反而急流勇退,化名為鴟夷子皮去經商,之後三次成為鉅富,又三次散盡家財,自稱“陶朱公”。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在名聲最旺的時候選擇了退隱便是一種適度,懂得分寸,適可而止。

他不僅在官場上留下了智慧的美名,還打消了君主可能因不安而產生的殺意,保住了性命,還在商場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與人辦事的時候,懂分寸的人會因人而異,懂得如何輕鬆達到預想的目的,取得辦事情的實際效果;在處理問題時,他們既講原則又有靈活性,懂得什麼時候需要清醒,什麼時候需要糊塗,他們善於把握處理問題的時機,處理問題能夠做到手起刀落,藥到病除。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也要做到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會在一個點上發生轉變,對應事物的這個特性,為人處事也應講分寸,懂變通。人生的興衰成敗,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中見分曉。

做人有分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有尺度,是人生的最大學問;把握做人的分寸,掌管做事的尺度,日積月累,才能在分寸間求得人生的高度。

知進退,方能走得長遠。做人要講分寸,更要知進退。《左傳》中說:“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其實,知所進退,何止是“軍之善政”,在官場、商場、職場、情場……在幾乎一切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都需要知所進退。

劉邦進咸陽約法三章,付鴻門宴不辭而別,知進又知退,最終得以成就大業;項羽沽名釣譽放劉邦跑路,敗走烏江有船不渡寧可自刎,不知進也不知退,千古之下,僅供人輕嘆一聲而已。

古今中外,那些走得更遠的人,無一不是在恰當的時候選擇進取,為自己傾心的事業奉獻價值;在適合的瞬間選擇放下,不貪戀、不放縱,放下沉重的名利,反而得到快意的人生。

分寸、進退之間,彰顯大智慧。做人要敏銳,知進退,明得失,有分寸。《左傳》有言:“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人貴有自知之明,審時度勢,分寸把握得當,進退有度。

江蘇省有一個同裡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裡鎮原名“富土”,很好的名字,可為什麼要改呢?

相傳隋煬帝在位期間,一年天下大災,南澇北旱,貪圖享樂的隋煬帝為解燃眉之急,下旨讓“所有江南富土之地,每戶加交皇糧三鬥”。

“富土鎮”實際上並不是非常富裕之地,卻因為鎮名中有“富土”二字而樹大招風。

眼看著要惹禍上身,鎮上的金秀才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富土”二字上下連在一起,重新拆字,變成“同裡”二字。

用這新名字把原名的“高調”隱藏起來,最終免去了一場大麻煩。鎮子改名並不是重點,鎮上的人們因此躲過一劫,更加深刻地明白:踏實做人,低調做人,適當退讓,是人生緊要的事情。很多事情的成與敗,都在於能否把握住進退之間的“度”。

孔子在《論語》中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裡所說的“中行”就是中庸,它是一種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它的兩端就是“狂”與“狷”。

“狂”和“狷”一樣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狂者易過之,狷者猶不及。

過之則容易冒進,膽大妄為;不及則容易退縮,無所作為。只有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方能夠做到進退自如,進退自如則可以趨利避害,事業可成。

進退之間,彰顯人生大智慧。怎樣進,怎樣退,是一種手段;什麼時候改進,什麼時候該退,是一種分寸。

做人,不光要學會包容,還要學會露些鋒芒,該翻臉時翻臉,不要怕得罪人。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做人的根本是一心向善,向善而生,向善而死,但是一味的向善,就會失去了對抗惡的風骨,難以成全自己。

善良有一個度,沒有尺度不懂變通的善良並非真善,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去主張惡的囂張。

不為難別人是善良,但不為難別人的同時卻讓自己過得憋屈,這就成了窩囊;正確的與人為善,是不為難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與人為善,並不是只要順從別人就行,而是首先要順從自己的內心。要學會對身邊的人提出要求,不要怕麻煩別人。有人說,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美德。因為我們從小都是在接受“萬事靠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育思想。

所以,長大後,我們也堅持著不會輕易開口請求別人的幫助,怕麻煩別人。但凡,是自己能多試幾次就能解決的事情,就絕不麻煩別人,殊不知,偶爾麻煩麻煩別人,能事半功倍。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一直認為,一旦求助別人,讓別人付出他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幫自己做事情,對別人來說是一種打擾,內心很是不安,所以,他們會盡可能的自己去搞定一切事情,能不麻煩別人就不麻煩別人。

其實,現實生活中,學會麻煩別人,去求助別人,往往能走得更遠,人生最大的智慧,不是從來不麻煩別人,而是偶爾麻煩一下別人。

做人,不要怕麻煩,我們都是在麻煩中成長起來的。有時候,麻煩別人不是真的麻煩,而是一種互相的協助。

要學會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說“不”。生活中,很多人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而常常活得很苦惱,有時候,害怕傷害到別人,勉強自己做了太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慢慢地發現,不會拒絕就成為了我們的習慣,總是很害怕掃了別人的興,而不敢利索地說“不”!

其實,不必愧疚,拒絕本是你做人的權利。善良,從來不是來者不拒,有時候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及時說不,是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及時制止別人傷害自己,不再為難自己。

人,必須要學會說不,果斷拒絕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猶猶豫豫,不要含糊其辭,態度可以不強硬,但必須拒絕。

這樣,你好,別人也好,你必須將拒絕的意思明確地表達出來,給自己鬆綁,也不讓別人心存幻想。

面對矛盾,不要一味地退縮。做人,要有底線,有些事情無需一直退讓,要不然麻煩會越來越多,你總是要忍氣吞聲。

為人處世,要有修養,做人有風度,處世有氣度。但事事謙讓 ,處處容忍,未必就能活得輕鬆,過得瀟灑。

一個有修養的人,總能站在道德高地,做什麼事都講究中庸之道,平衡之術。給人方便,給己困難。寧可自己受罪,也不願得罪別人。

修養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本分,但只能是對好人,不能對壞人。對好人來說,修養是沒有止境的追求,是崇尚至高的巔峰;對壞人來說,修養只是一個道德枷鎖,用來約束別人牟利自己的工具。

修養不能隨便講。對好人講修養,他們才能理解你的良苦用心,才能明白你的大義行為,才能以心換心,將心比心。感謝你,感恩你。

對壞人講修養,只能是助長歪風,扶助邪氣。濫講修養,就容易人善被欺,你的善行,會被人當作爬上你頭頂的梯子。站在你頭頂上,別人還覺得你送得不夠高。

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人,他們只想鑽空子,佔偏宜,投機取巧,行騙人之術,幹害理之事,耍心眼,欺騙別人的真誠,良心。遇對這樣的壞人,如果不分清情況,不看清趨勢,對誰都以修養為由,無原則地退讓遷就,這就是濫講修養,大錯特錯。壞人不會惦記你的好,只會覺得你太傻。

在壞人心中,根本就沒有仁義廉恥,只有利益。你對壞人講修養,只會被他認為本來就是應該的,他會變本加厲地消遣你,把你的謙謙修養當作笑語,成為談資。把人性的修養弄得一錢不值,任意踐踏。壞人沒有羞恥,所以活得心安理得。好人規矩多,思慮過多就成了疾。

莫言說:善良的人都晚熟,而且都是被別人催熟的。 佛教中有一句勸人改過的話:“苦海無涯,回頭是岸。”這是因為我們通常都會覺得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也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從而改過自新,但現實情況很是,壞人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是壞人,就像毒蛇永遠不知道自己有毒一樣。

對於好人來說,做好事是自己的行為準則,但是對於壞人來說,做壞事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他們也從不覺得自己做的有什麼不對的。即使他們的行為敗露了,面對眾人的指責,他們也會想辦法推脫責任,在下一次做壞事的時候,他們還會以此為教訓,想辦法把壞事做的完美一些,不暴露出破綻。

有些人內心善良,偶爾做了錯事會改正,但是大多數壞人,小人永遠是不會改正的。他們自小受到的教育,經歷的環境就擺在那裡,三觀很難糾正過來,他們還有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為自己的不合理行為找到理論支撐,把他們的行為合理化。

小時候,老人常給我們講到:“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但是在現實情況中卻並不是這樣,很多好人,厚道之人一生都活得很累,而很多的壞人,惡人卻活得心安理得,逍遙自在,他們也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也不在乎別人到底是怎麼評價自己的。

相比於好人,壞人的內心更加強大,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什麼不對的,甚至覺得一些厚道人的做法是很愚蠢的,所以即使做了壞事,他們也絲毫不會有罪惡感。而且在壞人的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別人的利益無關緊要,也沒有必要得到尊重。

人性是很複雜的,我們在看一個人的時候,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很多時候,有些人的想法我們是無法理解的,因為有些事,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是非常合理的。

相比於壞人,好人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卻難過得多,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顧慮太多,他們總是為別人去著想,去考慮,而那些壞人沒有包袱,他們可以不用在乎別人的看法,不用在乎自己的面子,根據自己的利益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如果你總是幻想著用自己的犧牲,用換取對方的好感,那麼肯定會得到相反的結果。很多人就是這樣,看起來時刻為別人著想,時刻準備犧牲自己的利益來維護別人的利益,但結果卻是既沒有討好了別人,也委屈 了自己。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欠誰,即使是父母,也不欠孩子什麼,如果你想要以犧牲為代價對別人好,這本身對你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

過度的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會養出來一堆白眼狼。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遇到過這種現象,那就是那些為難自己的人,即使都是自己給慣出來的。所以善良也要有底線,我們的善良要給那些值得的人,而不應該被一些小人,壞人肆意消耗。

真正的愛,並不是一味的奉獻,而是對等,是相互啟發。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只要在乎自己的人格,在乎自己的尊嚴,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愛。

真正的善良並不是一味的幫助別人,而是在真正鑑定了要幫扶的物件之後,去選擇性地進行幫助,否則只會助長惡人的氣焰,讓好人受傷。

一個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你如果連自己的感受都不去考慮,別人更不會考慮,只要自愛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愛。

守好你心中的那點修養吧,在壞人面前,請給修養留點臉面。在這個世上,大多數的時間,面對不正確的人,你過於強調修養,就是在給自己添麻煩,給他人送臺階。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退一步就可以海闊天空,於是面對矛盾時,就默默地選擇了退縮和迴避,要麼不說話,要麼一聲不啃的捱罵,要麼不停的道歉,企圖透過示弱來化解衝突,但是往往事與願違,這世上有些人,就是欺軟怕硬,你的好心示弱,讓他們更覺得你好欺負,讓你退到無路可退。

有些人,有些事,我們總是願意給對方留有餘地,可無奈別人不僅不領情甚至還會反咬一口,面對這樣的人,該翻臉時就翻臉,忍無可忍時,無需再忍。

修行不要向別人證明什麼,不要向人證明自己有修行。一旦證明自己修行,就有虛偽之心。所以真修行人,在大是非面前,都不會去證明自己,這個和世俗人思想不一樣。

世俗人想著,我的面子重要,或者我的利益比較重要,或者我們的利益比較重要。所以就會和別人搞對立。你有修行,就有人沒有修行了。一陰一陽之謂道嘛。所以真修行人,就說,那好吧,我是壞人,你是好人。

為什麼大修行人會這麼寧願當壞人呢。因為自己當壞人,別人當好人,這樣子可以讓對方怨恨減少。

人人都想當好人,可是好人的存在,是因為有壞人。沒有壞人,就無所謂好人了。那大修行人就說,好吧,你當好人,我是壞人。

大修行人,寧願當壞人,因為修行不是給人看的。我們修行的功德,是要給祖師看,給鬼神看。

德重鬼神欽佩。為什麼古人不講德重人欽,而是講鬼神欽佩呢,因為人可以騙人,卻無法騙鬼神。鬼神都欽佩你,可見你做事表裡如一。

所以我們要糾正一種觀念,功德不是給人看,給人看多了,第一損福報。修一點功德,都被別人恭敬讚歎完了。第二個,人的恭敬讚歎會讓我們迷失。哇,你看我多有修行,是修行第一。那就有痛苦了。

所以真有功德,要藏起來。就是不顯現自己的功德,心甘情願接受誹謗。因為修行給天看,給鬼神看,不給人看。給人看容易自己騙自己,給鬼神,給祖師看呢,那不一樣了。這才是心裡坦坦蕩蕩。

大修行人,不是為了自己名聲而修行。名聲大不是成就的表現。如果真的能修給天看,不給人看。此人一定是大修行人。

修行給天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人的行為,瞞不過老天爺的。中國人敢和人打賭,不敢和老天爺打賭。這就是信仰的好處。

真正的道,是天下之公道,是天下人的東西,並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也不是密宗藏著不給你,只看你的根基是否合適這一門了。

有人認為,壞人不應該度,光度好人,如果有人學佛這樣著相的話,這個人根本不懂佛法,不理解佛所說的道理。

好人何必要你度呢?他本來就是好人嘛!佛來度佛幹什麼?佛是到苦難的地方去度化眾生,去教化難度的眾生。

所以佛把修持的方法,都在經書裡告訴我們了,誰讀就給誰,誰修誰得到。善良的人,往往更具體有親和力,更容易被周圍的人接納和認同,但是另一種情況下,太善良,沒有反抗性,就會讓自己陷入無底的泥潭。

面對不善良的人的無理要求,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不順從,雖然對方不高興,但是也讓對方,知道你的脾氣。

一個善良的人,更應該有自己的氣場,只有有了不被別人隨意拿捏的底氣,面對貪得無厭得寸進尺的人,就不必留有情面。其實,不給惡人留情面也是一種修養。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強調了這樣一種理念,當你能夠看清別人的時候,是一種智慧,當你看清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一種高明。

這句​話出自第33章,有一句原話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自勝者有智。

能夠了解其他人,是一個智慧的表現,也就是說有機巧之心,夠聰明。但是當你真正瞭解自己的人,這才是一種大智慧,這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高尚的心態品格。能夠戰勝別人,是靠力量能夠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和別人比賽的時候,你能贏了別人,或許是你在技巧技術方面足夠好,這個靠鍛鍊就可以達到。

但是能戰勝自己,當你達到一定成績的時候,在第二個階段,比現在做得還要更好,不斷的挑戰自我,不斷的戰勝自我,這個是需要勇氣毅力以及胸懷,品格。知道滿足妄想的人是富有,努力不懈去奮鬥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

其實這便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透過萬事萬物去反觀自己,從自己身上去找出問題。用最好的一種狀態去迎接人生,這才是一種大智慧。

老子所說這句話,叫做知足者富,其實這個和我們所說的知足常樂意思並不同,知足常樂,是明白當下的一些處境,滿足於當下的處境,便能達到一種開心的狀態。

而老子所說的知足者富,他是老子智慧的一個結晶,真正的富不是擁有豪宅,不是擁有豪車,不是擁有什麼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能夠拋棄自己內心的私心雜念。拋棄私心雜念,才叫做真正的富有,沒有妄想,沒有超越自己能力的慾望。

老子一再的強調,順應大道的規律,認識到大道在執行的軌跡,順其自然得到的東西是理所應當的。當你偏離了這一個規律的時候,很難得到一些東西。即使你的想法實現了,得到了眼前少許的利益,但是這些利益也不會長久,沒有任何好處。這就是老子所強調的,不可違背大道的規律。

違背自然會受到的懲罰,你頭腦中不去妄想,不去想一些超過自己理所應當得到的範圍之外的事情,不去妄想就是無所謂得到或者失去,這就是真正的富。

就像有一句古語叫做存天理,去人慾,存天理,就是事物本身合於自然規律,應該得到的一種東西,或者是適合自己的一種東西。

而去人慾這個人慾所說的就是主觀上想的一些東西,不合乎自然規律的,就是說不屬於你的東西便叫做人慾。去除這些不屬於你的東西,不要妄想,剋制住不屬於自己的那些慾望,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一個標準。

共勉!

1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爸媽出150萬買房, 老婆要我10萬賣給小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