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書上看到一段摘自證嚴法師《心寬念純》中的一段話,印象很深刻,在這裡分享給大家:說貧富之道有四種,所得也有四種: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
佛陀解釋說:“什麼樣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平時不知付出愛心,只是一心求福。這種人平時不知敬重尊長,不曾孝順父母,連做人的基本觀念都沒有,卻想要求福,這樣的人儘管花了很多錢祭祀,還是無所得啊!第二種施少得多,是當眾生需要你時,能及時付出而不求回報;無求的心就是無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別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錢出力,心無所求卻能得到豐足的回報。第四種是施少得少,這種人吝嗇,佈施一點點,卻認為已佈施很多,並計算著自己有多少功德,這種有所求的付出,佈施出去不僅沒有得到功效,相反的還會造孽啊!”
聽佛陀的解釋,我們知道了平時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敬重尊長、親愛周圍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為了“求”福而佈施,甚至傷害生靈祭天,則沒有福可得啊!總之,最要緊的是,不要有得失之心。
我們常常說,人之所以不自在,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報。所謂:“富者患失,貧者患得”,家庭貧困或是有欠缺的時候,就會斤斤計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常常患得患失,富有的人擁有財富、地位,卻也時時擔心有所損“失”,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其實,人生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有這樣一則寓言小故事,從前,一對夫妻因為做貨郎生意賺了點錢,但長年累月的肩擔手提實在太辛苦,就商量著買個騾子馱貨物,妻子問買公的還是買母的?
丈夫說買母的好,還能生小的,妻子說再生個小的咱就養不起了。這時,兩個孩子聽見了,大兒子說買母的,生個小騾子我要先騎,二兒子說不讓我先騎就買公的。無奈,大兒子只好妥協,就說那咱倆一起騎。父親不願意了,你們一起騎把小騾子的腰壓斷了怎麼辦!一家人吵得不可開交,恰好鄰居經過,問清緣由後說道:
“都別吵了,騾子根本就不會生育,哪來的小騾子!”
看完不禁一樂,但仔細想想,我們又何嘗不是其中一位呢?
生活本不易,何必自尋煩惱。就如有一年高考作文中老太太賣太陽傘和賣雨鞋的故事,下雨天憂心,太陽天也擔憂,後來正確看待得失後,就想通了,其實人生就是如此,不要去計較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記得我們青春年少時,發個脾氣九頭牛都拉不回,眼下生個氣轉身就覺得沒必要。時間漸漸磨去了我們尖銳的個性,削平了我們的意志,也漸漸地沉澱了冷暖自知,不再年少輕狂。年輕的時候,連多愁善感都要渲染得驚天動地,成熟後卻懂得了越痛,越不動聲色;越苦,越默默承受。人生步步多是坎,人心自在有得失。
曾經的我們努力學習,認為只有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於是放棄休息、玩耍和交友,一心埋頭苦學,想考上我們理想的學校,將來畢業後能找個好工作,可是步入社會後漸漸發現,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就如同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逐漸懂得了拼搏與努力的意義,為了儘快出人頭地,很多人,一生都在努力拼搏,每一天都像是擰緊了發條的鬧鐘,爭分奪秒地工作,心驚膽戰地生活,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被別人落在了後面。於是每天都處於自我加壓和高度緊張的狀態,原以為這樣可以早一點換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最後卻只換來了八個字“身心疲憊,精神崩潰”。問題是我們的內心真的快樂嗎?或許到最後我們取得了成功,可是問問自己的內心,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又失去了什麼?在這裡不是想告訴大家別太努力,只是想說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不要想太多,過多地計較得失。人生最怕什麼都想計較,卻又什麼都抓不牢。失去的風景,走散的人,等不來的渴望,全都住在緣分的盡頭。何必太執著,該來的自然來,會走得留不住。放開執念,隨緣是最好的生活。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人生步步坎坷,得失自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