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對父母的話百依百順

雖然父母處世的經驗比子女豐富,而且出發點也是善意的,但他們所說的話並不一定正確,至少有一些不適合子女。許多人為了讓父母高興,使自己顯得“懂事”,違心地聽從父母的安排,結果日後承受漫長的痛苦,也讓父母承受罪惡感,得不償失。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在擇校、擇業、擇偶方面。

二、父母與配偶爭執時盲目站隊

現在還有不少婆媳或翁婿同住一宅的情況,難免磕磕絆絆。以婆媳吵架為例,兒子如果為了尊敬母親,不分好歹,盲目指責媳婦,絕大多數會造成更大的家庭矛盾,甚至成為離婚的導火索。無論媳婦或女婿,當她/他來到一個新家,本身就是弱勢者,如果得不到配偶的支援,任誰都接受不了。

三、幫父母隱瞞過錯

有些父母雖然年紀大了,但為老不尊,品行不好。子女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私心,什麼事都偏袒父母。以前遇到一件事,兒子扶著父親在公園遛彎,父親隨地吐了口痰,兒子本來也要抱怨,沒想到旁邊一個路人先開口指責,那個小夥子當時就火了,上去給那人懟了一拳頭,直接進了看守所,把父親還急得住院了,你說這兒子能算孝順嗎?

四、讓父母手裡有過多錢財

有些兒女為了表示孝順,經常給父母錢,使老人們手頭太寬裕,反而容易招惹麻煩。有一位老技工,退休金本來就多,兒女還經常給錢,他就整天在人前顯擺。這天他在棋友會里認識了一個朋友,知道他有錢,就攛掇他去炒股票,遇上熊市,把手裡的錢差點賠光。老人後來抑鬱了好幾年,要不是還有老伴照顧,早就伸腿瞪眼了。

五、用金錢代替陪伴

現在這社會,某些人有時間玩遊戲、刷影片、健身、喝酒,就是沒空陪父母,連打個電話都像火上房,說兩句話就撂。逢年過節給父母打一筆錢,要麼在外地不回家,回來也整天四處應酬,一天跟父母說不上20句話。他們以為只要給錢、養活父母就算孝順了,其實以現在的生活水平,又有多少父母只在乎錢呢?

六、剝奪父母的選擇權

有些子女不顧父母的意願,偏執地用自己所認定的形式孝敬父母。記得城裡有一個哥們兒,做大生意,住大房子,家裡常年有倆保姆,闊氣!想到自己老家條件不好,就把母親接到城裡來住,每天讓保姆給她洗一次澡,沒想到保姆不細心,差點把老人凍出關節炎來。其實老人不喜歡城裡,常想念家鄉的老街坊,但被兒子非要攔住在城裡享福,每天無事可做,早早就得了阿爾茨海默症。

七、好意但出口傷人

現在有些年輕人心直口快,有啥說啥,就算是好意,也能把人噎個跟頭,連親生父母都受不了。以前有個女漢子,接母親來城裡來玩,在商場裡給買了不少好衣服。本來老人不想花錢,雖然拗不過女兒,但買回來的衣服舍不得穿。女漢子後來急了,說“媽你怎麼還捨不得?都這麼大歲數了,還能穿幾天啊!”老人聽完當時血壓就升上去了,一天沒理她閨女!

八、借父母給自己裝門面

這些子女為了顯示自己孝順,經常往父母身上花錢,但做的都是表面文章,給別人看的,不能算真孝順。記得從書上看到一個商人,給老父親穿的是綢緞,吃的是糟糠。他老婆一直瞅著納悶,就問他為什麼。商人厚顏無恥地說:“婦道人家懂什麼?老爹爹穿著緞子,出去街上溜彎,大家都能看到,多體面——顯得咱們也孝順!回家吃什麼,誰能看得到?這糠——它不是便宜麼!”

您聽他說的這叫人話嗎?

1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嫂子,你這紅包打發要飯的呢”,算了三年的姑嫂賬,毀了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