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自我意識的人類,透過將事物建立聯絡的方式確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巧合、錯覺和假象,被人類捕獲到,並接納,形成假裝思考。
1.巧合
巧合多次出現,大腦就會試圖找到規律得出結論,思考是否該從中領悟什麼?有什麼暗示嗎?如果是,是誰在發出暗示?這到底意味著什麼?是不是要擺脫這個奇怪的巧合?怎麼才能發現隱藏其中的含義?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想的結果是大腦會自己編出一套符合規律的說辭,人就很難擺脫這個念頭。
但其實,很有可能是當一個巧合來臨時,大腦已經開始尋找符合巧合的其他證據來證明巧合的正確性,於是巧合接二連三,就像你發現了一個數字,然後馬上你會在別的地方發現相同的更多數字。
人很難控制把事物聯絡到一起的衝動,這種衝動出現的時候,大腦就會“無中生有”。
例子:商家把三種同類商品標上高中低價格,中間價的一定賣更多,雖然中間價的未必比價格低的更好。貨買一堆山,堆頭促銷也是常見手段 。
貨買一堆山
2.假象
例子:有個老闆貸款買了豪宅,搬進去後,公司經營出現困難,就認為豪宅風水不好。其實時間的相關性並不構成因果,是現金流出現問題。當公司真正出現問題,買豪宅還能為公司續命。
人深信有因必有果,並試圖在發現的資訊中找到合理的因果聯絡,以求“說的通”。
故事讓人們理解世界,理解世界讓大腦快樂,但並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因果,所以人難以接受開放性的結局,因為偶然事件的開放結局給人一種隨時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感覺,這對大腦來說是最為敏感的威脅。即缺少“為什麼”,這凸顯了生活中的偶然性,人們需要知道原因來安心。為了滿足因果的期待,又沒有真的原因時,人們就會找“替罪羊”,不管是人還是物,甚至是虛幻的東西就算明知它不存在,也會暗示它存在。
哪個更高
3.錯覺
例子:當你發現權威專家說喝每天三杯咖啡可以提高專注度和記憶力,於是你照做,發現真的提高了,然後權威機構又說每天喝兩杯以上咖啡會讓人注意力下降、焦慮感增加,你照做,你會忽然覺得自己確實焦慮增加,於是又改回喝兩杯咖啡。
人深信某種行為會導致某種結果,這才是關鍵所在。
基於唯一的真相建立謊言的堡壘,包含真實表述的內容會被認為整體都是真實的。
例子:總認為自己在集體中發揮重要作用;總認為自己在家庭中負主要責任;總覺得自己能阻止悲劇發生;彩票買家總認為自己選號中獎機率更高;賭博玩家贏的局數多但金額少卻認為自己能得到回報,結果一局大金額就贏回來的是莊家;公司領導表達對你的“青睞”讓你在新專案中擔任“主力軍”,手頭有工作的你為了這個“機會”做了痛苦不堪的兩份工;這是在事件發生時找理由和“替罪羊”的心理,一種控制錯覺。
老婦與少女
在巧合、假象和錯覺的誘導下,大腦很容易被環境控制,而不是自己思考。
大腦只能基於現有環境做判斷,來預測當下面臨的是懲罰還是獎勵+大腦喜歡即時獎勵=難以預測未來+渴望即時獎勵
例子:利用對長遠問題的忽略,高價物品多采取分期貸款+短時決策的模式銷售,讓“每月僅付xx元”來使大腦當下覺得問題容易解決,用緊迫感使人忽略長久問題的細節,使購買決策更快決定,等到付款階段,又提供非常多的方式選擇,使大腦疲於選擇而忘記了自己是否真的要買,對馬上獲得商品的即時滿足戰勝了理智思考。
大腦認定某一圖案時就很難看到其他圖案了。事實上,大腦不能同時看到兩個事物。大腦只關注緊急的事,不關注重要的事,眼前有非常多需要儘快完成的事,卻忽略了長遠而重要的事,導致算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