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婚姻是人一輩子的大事,每個人在結婚的時候,父母總會再三的叮囑一定要自己選擇好將來不要後悔,這個時很多兒女會嫌棄父母很嘮叨,很煩躁,甚至想要逃避。
父母為什麼總一而在再而三地叮囑兒女呢?是因為父母知道自己不可能伴隨女兒一輩子,將來女兒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女兒的兒女也不可能伴隨女兒一輩子。
這很多人眼裡覺得自己最親的人,其實就是伴隨自己一生的另一半,父母漸漸的老去,兒女漸漸的長大,然而能陪在自己身邊,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只有自己的枕邊人。
這個答案是沒有錯的,大部分的時間確實是自己的另一半陪在自己的身邊,可現實不全然是這樣的,有的老夫老妻幸福地過一輩子,也有的夫妻走著走著就散了,大家一致認同自己身邊最親的人就是自己的枕邊人。
但也有一少部分的女人用自己一生的經歷讓我們明白:女人到了晚年,最親的人不一定是常年伴在身旁的枕邊人。
65歲黃阿姨的自述:
在我個年代大部分的人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會像現在年輕人一樣自由戀愛合適就選擇結婚,不合適大家就各自安好。
我以為我的丈夫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了這一門親事,那個時候兩個人在一起算得上是相敬如賓,沒有多麼得喜歡對方,更談不上愛,似乎就像是接到父母命令一樣的去執行,結婚的一兩年基本都是他主外,我主內,我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家庭主婦。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我又多了一個稱號,就是人人口中的賢妻良母,每天除了在家帶孩子,就是做家務,伺候公婆,偶爾去地裡乾乾活。
那時沒有計劃生育,丈夫一家有四五個兄弟姐妹,當孩子的時候,婆婆並沒有幫我帶,記得那個時候我懷著孕五六個月了,都還要去田裡幹一下活,做飯也是自己做,孩子生完之後根本就沒做過什麼月子。
因為沒有修養好也留下了病根兒,一到下雨的時候這個腰就特別的疼,好在那個時候丈夫比較疼我,所以說我們沒有戀愛的過程,但也在結婚後兩年的接觸下都覺得雙方還可以,便心生喜歡,因著長期背一些重的東西,加上生孩子的時候本就沒有修養好,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因為勞累過度,生了一場大病,導致了現在的背都成了坨子,從那以後就不能再背重的東西了,最多隻能背個30斤左右。
本以為丈夫心疼我,就會心疼我一輩子,直到65歲的這年我才明白,人在一起久了都是會變的。
63歲那年舊病復發,在醫院裡整整躺了一個月,兒女都已經長大了,在外地工作也沒有時間回來照顧我,本想著他們的父親在家,也不需要他們回來。
可我在醫院躺了整整一個月,有半個月都沒有見到我的丈夫,當時讓我很寒心,都說自己身邊最親的人應該就是自己的枕邊人了。
畢竟父母已經老去,沒有體力再去照顧我,即便是關心我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腿腳不方便也無法時時刻刻在我的身邊,兒女也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不可能說時刻的陪在我這個老婆在身邊。
除了我躺進醫院的那天,丈夫在我身邊,到後來我在醫院待了一個月,躺了大半個月,我才再一次見到他的人,當時我很生氣,也很憤怒,對丈夫橫挑鼻子豎挑眼。
我怒氣衝衝地跟他說:“這些年我們在一起,我勤勤懇懇,不辭辛勞,沒有半句怨言得去照顧你的父母,照顧你,將你們家延續下去的血脈撫養成人,我成了別人口中的賢妻良母,可到頭來只有我自己清楚,這麼多年,我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自己卻活成了最悲慘的那個人,我躺在醫院這大半個月你去了哪?”
丈夫卻不以為然的說:“我們在一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情我願,並沒有人強求你,何況你現在的病就是以前的老毛病,又沒有什麼大問題,醫院有醫生跟護士比我照顧的不周到的多。”
丈夫避開了我的問題,可他的答案並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沒有想到,多年以來我們相敬如賓,而且他對我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雖說沒有戀愛的過程,可後來我們也是相互喜歡的,只是這麼多年過去我現在才發現他心中對我的歡喜早已變了。
也許我在他眼裡就是一個自願為別人付出的人,所以在他的眼裡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接受。
都說最親的人就是自己枕邊人,你病痛的時候他可以在旁邊照顧你,你老了他可以守著你,當你離世的那一天,他可以送你最後一程,事實上,這些都只是每個人自己心中所期待的,然而現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我那是年輕的也好,還是年老的也好,永遠不要把全部的希望和期待放在別人的身上,大概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父母會老去,兒女會長大,另一半兒也會有離開的一天,人終究會有那麼幾天,或者那麼一段時間一個人孤獨老去,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遠比放在別人身上好。
結語:
事前想後似乎真的是這樣,大多人都會認為自己最親的人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想著有一天老了,他會陪在身邊,有一天病了,他會守在你的床前,事實上他也想要自由,他也不想守著一個藥罐子,所以最好的就是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