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男人至死是少年”,是褒還是貶?
這幾年,有一句話特別深入人心:“男人至死是少年”。
這句話比較公認的出處是動漫《銀魂》,隨著動漫的熱播,這句話的流傳度越來越高,最後直接被化用成一句流行語,用來形容男性的真實心境,即是說:男人哪怕成年了,骨子裡也還是少年。
耐人尋味的是,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似乎都會用到這句話,但兩方對此的理解,可以說是截然相反。
女性普遍認為,“男人至死是少年”就是男人在為推卸責任找藉口:晚上一回家,就啥事不幹開始打遊戲;偶爾做點家務、帶帶娃,結果各種敷衍,越幫越忙;節日出個門,收拾行李必定丟三落四,這可不就是個“少年”嗎?
但對於男人來說,他們也非常委屈,因為時刻都要保持一本正經、盡善盡美,實在太辛苦了,好不容易有點時間,看點動漫、玩點遊戲怎麼了?非得要時時想著那些“俗務”?
女人覺得男人不成熟,男人覺得女人麻煩且俗,這是一個突出且難以調和的分歧。而這個問題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中,對一個成熟的男人以及一個成熟的女人,判斷標準是不同的。
如果說,能承擔家庭責任是一種成熟的話,對於男人來說,這份責任就是“養家”。就是說,只要大方向對了,能賺到足夠的錢,男人哪怕性格有缺陷、整天不著家、為愛好燒錢、不會照顧孩子和做家務,也不影響他獲得良好的社會評價,在別人眼中,他就是成熟的男人。
但對於女人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女人的家庭責任在於“顧家”,顧家是一個講究細節的綜合性事務。傳統觀念要求女人賢良淑德、懂得照料家人飲食起居、處理各種關係矛盾問題、還要有教育智慧等等,針對的都是女性的性格和能力,非常講究瑣碎細節。
男人的成熟,賺錢養家就行;女人的成熟,則是一種綜合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在女人眼中,很多男人是個大孩子的原因。
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在社會的層層毒打下依然活得像個少年,其實是很可貴的。但問題在於,這種赤子之心不應該理所當然地用性別來劃分,更不是把它當做縱容自己變成巨嬰的有一個藉口,逃避一切繁瑣俗務。
畢竟那些個俗務,誰會天生就喜歡呢?女性也不喜歡,只是事情總要有人做而已。如果大家都預設男人至死是少年,那從另一角度來說,就是要預設女性為男人的這份情懷買單、做好成為老媽子的覺悟,這公平嗎?
02 真正成熟的男人,是什麼樣子?有人曾在網上提問:“一個男人怎麼樣才算是真正成熟了?”網友們給出了很多回答,不一而足,但這些答案的共同點就是,描述的都是男性內在思想上的變化。比如說,從衝動變為內斂,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注重物件的內在美等等。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看動漫、玩遊戲、收藏高達、穿潮牌服裝,並不代表著他不成熟,外在看似幼稚的興趣和成熟穩重的內心,可以不矛盾。
比如下面這位網友的父親,50歲還看動畫片,在很多人眼中,這是和年齡極不相稱、極幼稚的行為了。但是在網友心中,他就是最成熟的男人,因為他分得清興趣和現實,從不玩物喪志,放鬆過後,就會重新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這也是區分一個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我們說一個人真正成熟,不是說他要穿多麼成熟的衣服,外在有多麼老成,而是說,他的內心必須有擔當,思想上有成熟的覺悟。
比如家務,應該自己做的時候,不會以各種藉口為由來逃避責任,把任務全推到伴侶身上。
比如金錢,如果家裡房貸還沒還完,就絕不會為非必要的愛好花重金買單,本末倒置。
如此種種,才是成熟的標誌,如果這些都做到了,哪怕興趣愛好和外在行為再幼稚,那也是成熟的;做不到,哪怕外表再冠冕堂皇,也頂多是一個長不大的“少年”。
03 女人能不能“至死也是少女”?《奇葩說》有一個辯題:“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完全不著家,我該不該阻止?”
她說:“爸爸不著家,理所當然。孩子不著家,情有可原。媽媽不著家,就成了眾矢之的。我們是希望媽媽回家幹活,還是真的想見媽媽?”
“一直以來我們都給媽媽賦予了過於沉重的印象……為什麼不能有燈牌裡的媽媽?”
“憑什麼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就不能至死是少女?”
說實話,在看到她犀利又幽默的觀點時,我是笑了的,但笑完之後,又有點心酸:好像我自己平時在家裡,也是這樣看待媽媽的。
從小,如果爸爸不回家,那很正常,沒啥好在意的;但媽媽,就預設全年365天都要著家,偶爾晚歸都讓人手足無措,一下子就只會沖泡面。
媽媽好不容易熬到孩子長大、自己退休,卻連一個正經興趣都會被人指指點點,彷彿我們預設,媽媽的興趣“標配”只能是廣場舞和打麻將,最多再刷刷手機,其他的,要不太浪費錢,要不就太不正經了。
但另一邊,退休的爸爸生活依然精彩,釣魚攝影游泳下棋,隔三岔五還和老朋友吃頓酒,人依然不著家。
這就非常尷尬了,女性被嗎預設有了伴侶和孩子後,就不能追求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興趣愛好,一心只要為家庭多奉獻。很多女性一到中年就被嫌俗氣,但她們是心甘情願變俗的嗎?絕大多數都是被逼俗的啊。
我一直覺得,“至死是少年”其實是一句非常美好的話,是一個人不為流俗所埋沒、永遠保持赤子之心的體現,但這真的不應該獨屬於男人,女人也應該至死是少女。
最起碼,社會要有這樣一個寬容的語境,讓女性在擁有伴侶和家庭後,也可以盡情乾點自己喜歡的事,不用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理想遮遮掩掩,也不用為孩子氣的他擦屁股。
也許我們會發現,原來那個平時絮絮叨叨、張嘴不離菜價和打折的老媽,也會寫詩畫畫,也會看瑪麗蘇小說,也喜歡化妝和搗鼓髮型,也喜歡自駕遊和自拍,也和年輕人一樣喜歡追自己的愛豆。
赤子之心從不分男女,但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個既有成熟的責任,又不會忘卻那點幼稚小確幸的、永遠年輕著的人吧。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