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不久,對於這個倡導就地過年的新春,許多年輕人可能感到由衷的愉悅和解放,因為不用再回家遭受七大姑八大姨給自己安排的相親局了。
前幾天,微博話題#為什麼年輕人抗拒相親#引發熱議,輿論場中都是年輕人的苦水,充滿對相親的吐槽: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的相親物件、相對無言尬到爆、七天八場相親局像在趕集拍賣……
本來是一家團圓、開開心心的日子,可一場相親局就能讓年輕人後悔回家,讓春節變成家庭代際矛盾的助燃劑,豈不是得不償失?
父母一天天見老,子女也想有由自己把握的幸福生活,如何促成父母和子女在婚戀問題上相互理解,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時代課題。
天價雲相親,真的不靠譜
對相親的抗拒,一方面是許多“相親界前輩”在相親局中見慣了各種稀奇古怪的人,流傳在互聯網裡的故事讓年輕人害怕。
另一方面,仍然是年輕人更相信自己的目光,認為自己主動求愛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探探資料就顯示,超過 60% 的 95 後認為比起相親,透過網戀實現脫單可能更有效。
不過這多少可能只是年輕人厭倦被動相親而說的氣話,因為網際網路上的相親交友平臺,其魚龍混雜程度比起熟人牽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天價收費不辦事可能是最多的吐槽,婚戀交友APP的吸金套路是一環扣一環。
從瞭解交友物件、檢視訊息到回覆簡訊、影片對話,這簡簡單單的一個流程,就可以平臺被拆成好幾個會員服務分開售賣,而人工牽線更是動輒上萬。
在消費者服務平臺黑貓投訴裡,更多的人爆料充值幾千塊錢的會員得不到重視,數萬元乃至十幾萬元的“私人訂製”也是忽悠造夢,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實大資料配對這一套,早就被玩過了。
2014 年,美國的老牌相親網站 OkCupid 釋出了使用者試驗報告。當時,OKCupid 修改了使用者的匹配度,將低匹配度 30% 的使用者推薦給對方,並謊稱這是 90% 適合他們的人。
這些獲得推薦的人們出去約會後,評價並也沒有與推薦演算法認為真正適合的人要差多少,所以所謂的推薦演算法,其實並沒有起到最佳化資源的作用。
而且在 OkCupid 的同一份報告中還顯示,在網際網路上相親,無論你多麼有才華,個性多麼好,最終還是“看臉”。
因此對父母來說,親戚家或朋友家介紹的物件,能清楚彼此背景,喜結連理還能親上加親。
六成父母不認為相親算逼婚
過年回家被安排相親,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2018 年,珍愛網曾做過相關調研,有超過 6 成年輕人已有相親經歷,其中 62.94% 一年至少相親三次,15.86% 每逢節假日都會相親。
世紀佳緣資料也顯示,適婚年齡子女的父母中,60% 曾給子女介紹過相親物件,男生父母相對更著急給孩子介紹物件。
但是隻有 16% 的子女對父母的這種殷勤感到樂意,其中男生更不希望父母幫忙。
和子女的普遍不滿形成反差的是,父母似乎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超過六成的父母並不覺得自己干預子女婚戀是一種逼婚的行為。
為人子女,相信大多數年輕人也應該能體諒父母,知道父母的本意是為了自己好。
我們總說,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長不大,所以婚姻中的相互扶持似乎就遠遠超過理想愛情的重要性。
但年輕人已經不是小孩子,在他們有把握能照顧好自己的同時,對於婚姻也會有自己的看法。
探探聯合社科院 2020 年釋出的報告顯示,雖然 60% 的 95 後認為相互扶持是自己選擇婚姻的一個重要理由,但絕大程度上是要以雙方存在愛情為前提的。
對他們來說,相互扶持,與其說是結婚的目的,不如說是追求愛情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副產品。
如果本末倒置,婚姻就會變質。
年輕人無愛情,不婚姻
對於年輕人來說,抗拒相親就像一種本能。在社會中,年輕人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商品,被一根根尺子衡量,流轉於職場之間,難道情感世界這片唯一淨土,也不可避免要被物化嗎?
2020 年,文匯報社和復旦大學合作開展中國人口發展研究社會調查,資料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只有遇到喜歡的人才會結婚,“不將就”的態度自然會讓人抗拒相親。
更重要的是,婚姻不再是人生必經之路,基本上成為社會共識。
在 24 歲以下的 95 後、00 後中,超過八成都不再認為婚姻對於人生是必要的,45 歲以上的人群中該比例也有驚人的 68.26% ,說明“沒有婚姻的人生是不圓滿的”這種傳統觀點顯然已經不佔主流,沒有市場。
同時,調研還顯示,男性更遵奉這一傳統價值觀,超過 40% 的男性堅稱“人的一生中必須結婚”,比例甚至超過日常認知中應該最傳統的中老年群體。
因此,如果要依仗輩分或權力死守這一價值觀,強迫年輕人接受,那勢必會埋下家庭矛盾的種子,這種情況不是任何人所樂見的。
父母希望早日看到子女有人相守,幸福美滿,但這跟迷信相親完全是兩碼事。相親的婚姻能帶來相守,卻未必能帶來幸福。如果帶來的反而是煩惱,那不管對於父母還是子女,都不是幸事。
有學者專門就“相親結婚靠不靠譜”這一問題展開研究,並得出了一些結論。
基於北京大學十多年來連續開展的全國性家庭追蹤調查資料(CFPS),學者透過數學建模等方法呈現,相親和婚姻的滿意度確實呈現為負相關,說明相對於自由戀愛式婚姻,相親結婚的婚姻滿意度更低。
同時,婚姻滿意度會隨著工作滿意度、伴侶外貌及和家人吃飯次數分數的上升而增長。
但另一方面,相親式婚姻的離婚風險則小於自由戀愛式婚姻,相親結婚夫妻的離婚風險僅為戀愛結婚的 50.53% ,換言之,相親式婚姻的解體風險比戀愛式婚姻的解體風險低 49.47% ,相親式婚姻更持久。
雖然在研究中,學者將婚姻持續時間作為婚姻穩定性的指標,但是持久和穩定之間並不能天然劃等號。
就像苦苦支援的婚姻雖然也持久,卻是做給別人看的露水姻緣,這樣子的婚姻依然充滿不穩定因素,更不要談論幸福。
相親的雙方背後是兩個給予厚望的家庭,很難說這些壓力沒有在婚姻的外層給予防止解體的阻力。
總的來說,自由戀愛式婚姻更幸福,但需要雙方為婚姻投入更大的物質精神成本,而相親式婚姻則更持久,如果能慢慢相識相知,在婚姻中修煉出愛情,當然是再好不過。
而這最後的抉擇,還是應該讓年輕人自己來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