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姻親,雖然與兩個家庭相關,不可能沒有聯絡。
但是雙方的父母宜與小夫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不要過多幹涉,這樣對於他們的婚姻以及幾個家庭之間的和睦與融洽,都有相當正面的影響與益處。
一位54歲母親的自述: “拒絕和親家過日子,是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相信看過她的描述之後,大家會對這方面的一些常識產生更多的瞭解與認知。
01.
高玉娥女士今年54歲,有個30歲的兒子,結婚已經五年時間。
小夫妻倆生了一雙兒女,一個4歲,一個還只有1歲多一點。由於孫兒、孫女還很年幼,雙方的家長難免會經常抽時間幫著照顧跟帶一帶孩子。所以這幾年以來,時常會碰面與打交道。
兩家的情況是這樣的:高女士在兒子兒媳剛結婚的時候老公還在世,而兒媳婦那邊是父親早年間過世,只剩下母親一個長輩。
一年多之前,高女士的丈夫因病過世,她也就成了單身。
由於兩位親家最近這段時間總是在兒子兒媳家中見面,輪流幫他們看孩子,關係比從前便親近了很多。
後來親家就提議稱:“大姐,要不咱們晚年一起做伴算了。都是親戚,又都沒有想法再婚。住在一起相互照顧,既能免了孤單,又不會給咱們的孩子們添麻煩。”
可能換了別的女人聽了之後,會覺得這個提議其實不錯,會願意嘗試一下,但高女士卻婉言謝絕了。
因為她始終覺得,親家之間,思想觀念還是生活習慣上天生就有很多不同,走得太近,會因為這些而滋生出許許多多的矛盾。
還有一點就是,難免更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份偏心。
成天呆在一起,恐怕將來連現在的和睦與融洽都會失去,關係一旦緊張,意見一旦產生,那就有可能影響到兩個孩子的婚姻與家庭。
02.
這種狀況,普通的關係與親人甚至夫妻之間,都不可避免。
而且離得越近,越容易因為這兩大方面的事情而產生分歧、計較與矛盾。
本身不是血緣親人,沒有必要非得攪和到一起,彼此都能過得很好,雙方相處起來也稱得上溫馨友好,最適合的一種相處方式,就是保持現狀、保持距離、保持這種節奏,而不是沒事弄出一些變故。
像高女士親家提議的她們晚年一起生活的方案,雖然從短期來講,可能實行得下去,但真的在一起時間稍長,大機率都是會出現種種矛盾與意見的。
正是因為這些難以避免的因素,她覺得這個方案並不適合自己,所以才婉拒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隨著每一時刻的變化而不停變化的,此時的言笑晏晏,與往後的彼此厭惡並沒有什麼對立與衝突。
為了預防萬一,不利於雙方長期和睦的方案,還是不開始為妙,這對彼此雙方都好。
03.
再者來講,雖然高女士這邊只有一個兒子,但她親家那邊有一女兩子,三個子女。
如果她們晚年決定搭夥一起生活,牽扯的就不僅僅是兩邊在一起、將她們聯絡起來的這對小夫妻,還有親家那邊別的子女、兒孫都會參與進來。
本來成年人離得近了,就連夫妻都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就不要說兩個女人了。
再加上有多個孩子,更加容易讓矛盾升級。
所以即使沒有別的目的與不純粹的動機,靠得太近也是一種災難。
人越往年齡大走,得想方設法化繁為簡,讓自己處於一種安全、平靜、簡單、安寧與愉快的環境與氛圍當中,才能過好當下每一天,因此而串起一個幸福的晚年。
如果沒事自尋煩惱,那麼本來握於手中的這些都有可能失去,還連累到雙方的子女的婚姻與家庭。
結語:
正如這位女士所分析的這樣,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睦相處,憑藉距離上面的優勢而活成知己與至交。
也不是所有沾親帶故的關係,就能憑藉這重身份而昇華為牢固的友情、處成能託付身家性命的緣分。
人與人之間能否產生友誼與信賴,那是得看三觀、品性、興趣、脾氣外加說不清、道不明的緣分與投機,才有可能達成。
就算是如此,關係相當好的朋友也不宜朝夕相處,因為過近的距離,會弱化彼此身上的優點,而突出各自的缺點,並因為安全距離的喪失,導致摩擦與分歧逐漸增多,進而破壞與影響到雙方的關係。
所以,不管什麼人,都得始終記得與人打交道的時候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只相信“久處生情”,更多的時候是“久處生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