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就是中國內斂文化下大多數家庭的真實寫照,我們愛,卻不言。
正因為不言,我們漸漸麻木在父母的付出中,不懂得及時回饋,即使是給予他們一句感激。
前幾天在和家人的閒聊中,提到過一位認識的奶奶。這位奶奶由於年輕時膝蓋過度磨損,半月板已經嚴重損傷,影響到日常行走。
但她仍然要拋下老伴,獨自一人留在異鄉的女兒家,每日早起為已經成家的女兒準備早餐,送她的孩子去幼兒園,然後一瘸一拐地去菜市場買菜。
我原本以為,與父母的相處並不需要每日將感恩的話放在嘴邊,並不用每天跟他們說我想你我愛你,甚至會覺得,他們肯定懂得我,說出來反而顯得尷尬。
但透過與家人的這次交談,我才知道,原來這位奶奶一直渴望聽到女兒一句體貼的話,一直渴望得到女兒的關心。就像今年過年,經濟獨立很多年的女兒第一次給她包了過年紅包,她說她非常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女兒的感恩,體會到了女兒的關心。
我相信,這位女兒以前也一定同樣的關心著她的母親,也一定會在生活的點滴瞬間中感謝母親的付出,只是都沒有表達出來。
很多時候,我們說著愛的關鍵在於真心,不應拘泥於形式,的確,沒有真心的愛就只是套路,只要懷抱真心,任何形式的愛都值得被點亮。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忽略表達的理由,沒有形式上的傳遞,愛可能只是感動了自己。
人心,最為複雜而神秘,很多時候,自己都無法參透自己的想法,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完全懂你,而溝通和表達,往往就是連線和傳遞雙方愛的動車,高速且平穩。
我們總以為人生還長,總認為未來可期。小時候,我們還會告訴父母,長大以後我要買大房子孝敬你們,而長大後呢,我們不僅沒有買那個豪華的大別墅,甚至連一句這樣的話都不願意說了。
之前看過一句話,大意是現在的人都逐漸喪失了愛人的能力。
作為獨生子女的年輕一代,我們在成長的路上早已習慣被給予,卻缺失了付出與回饋的體驗。在我們享受被愛的同時卻忘記了對方也同樣需要被愛,對方也有和我們一樣的情感需求。
我們年輕,苦口婆心嘮嘮叨叨的父母也一樣年輕過;我們愛美,面板鬆弛長滿皺紋的母親也一樣愛美。
但他們仍然在我們身邊以他們的方式充當著我們的超人,試圖把所有的生活艱辛都攬在自己身上,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全是美好和快樂,希望你永遠歲月靜好。
即使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他們仍然會盡力為你擋掉所有你不想做的,因為在他們面前,孩子永遠是孩子,牙牙學語時的你和現在的你在他們眼中別無二致。
以前我總以為那位奶奶是明白女兒的愛的,直到她說出她覺得她的教育是失敗的,因為她認為她沒有教會女兒關心父母。
那位奶奶的開心也並不是因為過年紅包本身,而是因為她看到了女兒學會了關心她,她說她在意的並不是錢的多少,女兒給的錢最後還是要花在女兒身上,她在意的是女兒能不能給她溫暖,她想要的只是同樣感受到女兒對她的照顧。
可能我們會認為,父母也很少對我們表達愛,可我們也能感受到。但我們應該記住,“起點是愛不是愛,終點是愛才是愛”。
我們逐漸長大,父母卻漸漸老去;我們的世界漸漸豐富多彩,父母的世界卻逐漸單一乏味;我們越來越成熟獨立,父母卻越來越像個孩子。
從前的你是那個整日黏著他們的跟屁蟲、小跟班,而現在你卻變得連日常瑣事都懶得與他們分享。
面對這樣的轉變,他們雖然理解,但不可避免地不適應,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安全感,害怕給你添麻煩,害怕你不再需要他們,甚至害怕你不再愛他們,就像小時候被父母批評時的我們也害怕他們不再愛自己了一樣。
就像那句話,“你以為的以為就是你以為的嗎”。
作為子女,我們永遠無法做到像父母為我們付出那樣為他們付出,相比之下,我們能給他們的除了愛他們的心之外,也就只有那一點點少得可憐的形式。
愛,從來不是單向奔赴的,及時回饋,雙向給予,才能讓對方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