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要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就無法脫離人際關係單獨存在。
不同的人處理起人際關係來,有不同的特點,很多人表面上看起來一切正常,在親密關係和家庭之中表現得卻很糟糕,也有一些人總是沒有辦法扮演好自己在人際關係之中的責任,要麼太過討好,要麼太過強勢。
提出冰山理論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對人際關係也有很深入的研究,在薩提亞理論中,根據你在人際溝通時落腳點在【我、他、情緒】三者上的不同,將人的溝通模式劃分為5種。
討好型討好型的人內在價值感比較低,在溝通交流中時常會關注他人和環境,而唯獨忽略自己。他們會選擇將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以一種卑微的姿態去努力平息所有的事情,即便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也會對別人和顏悅色。
言語特點:“這都是我的錯”,“我想要讓你高興”,”沒事沒事,你開心就好了“
行為表現:過度和善,習慣於道歉,請求諒解和寬恕
內心感受: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沒有價值,我不配
在討好型溝通的家庭中,一個媽媽給孩子買的禮物,孩子表達不喜歡後,媽媽可能會說:“ 禮物你不喜歡嗎?都怪媽媽太沒用了,一點不瞭解你,對不起啊對不起,明天我就立即去重買。“
在這樣討好型溝通的家庭裡,看似所有人一團和氣,但孩子生活在這種討好型溝通模式中,會更容易任性、對家庭成員缺少包容力。
指責型指責型的溝通模式剛好和討好型的相反。這種型別的人在溝通中常常忽略他人,習慣於攻擊和批判,會將責任推給別人。他們只關注自己和環境,沒有他人。
言語特點:“都是你的錯”,“你到底怎麼搞的” ,“要是你….那就….”
行為表現:喜歡雙臂環抱於胸前,有攻擊性,愛批評,會吹毛求疵,埋怨
內心感受:孤獨,隔絕,保持權威
在指責型溝通的家庭中,時常會形成家庭成員間“相互指責”的情形,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固定的指責物件,比如母親指責父親的不上進,孩子指責母親要求太多,父親指責孩子不懂事等。“你看看你,又睡懶覺不吃早飯,什麼時候能讓我省心啊!”……
這樣的溝通下,問題從未真正被解決,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長期被指責的孩子往往會逆來順受或者慢慢逆反、攻擊性強。
超理智型超理智型的人極端客觀,只關心事情是否正確,而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他們總是客觀地引述規條,使用冗長的解釋和複雜的術語,儘量避開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
言語特點:“人一定要有理智”,“人一定是要講邏輯的”, “一切都應該是有科學依據的”
行為表現:頑固、不願變更、舉止合理化、操作固執刻板
內心感受:敏感,空虛感和疏離感
在超理智型溝通的家庭中,父母會戴著濾鏡看孩子,過濾掉孩子的一切成就和優點,只剩下缺點和不足,會在任何時候不忘警示孩子,制定各種規章制度。這是一種嚴重缺少與孩子進行感情溝通的方式,特別容易產生親子問題,經常在孩子青春期後期爆發出來。
打岔型打岔型溝通的人好像永遠都抓不著重點,面對提問會不直接回答,或者根本文不對題。聽到別人的一句話,就立即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滔滔不絕的話語看似是在處理別人的事,實際上是在處理自己紛亂的情緒。
言語特點:抓不到重點,隨心所欲,東拉西扯
行為表現: 喜歡插嘴、忙碌、喋喋不休
內心感受: 焦慮、哀傷、沒有歸屬感
在打岔型溝通的家庭中,這樣的父母不太關心別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給孩子最大的感覺是嘮叨、煩人。
孩子說:“我今天考試第一名。”媽媽說:“天氣這麼冷,你還把外套脫了,趕緊穿上彆著涼了。餓了吧,洗手吃飯了,今天做了大餐……”表面上是有問有答,但是這種迴應往往沒有太多意義,並不能稱之為交流,反倒會讓孩子陷入煩躁和焦慮中,使孩子提前出現逆反和牴觸情緒。
表裡一致型這是是薩提亞所倡導理想溝通模式。這種模式建立在高自我價值的基礎之上,達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諧互動。他們的言語表現出一種內在的覺察,表情流露和言語一致,內心和諧平衡。
言語特點:尊重現實、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行為表現:接納壓力和困難、應對投入、顧全大局、樂於助人。
內心感受:雖有時惶恐,但仍充滿勇氣和信心,有堅強的毅力,當時和事後心靈充滿了坦然和安穩。
在一致性溝通的家庭中,父母尊重自己、他人與情境,容易培養出自我覺察、負責任的、開放的、高自尊和有價值的孩子。孩子會認可壓力的存在,正視自己處於壓力之中,也會努力承擔起自己在壓力中的責任。
我們應該仔細辨別和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型別,不是為了責怪自己,而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和別人的相處模式,逐漸發展成表裡一致型的溝通模式,可能這有一定的困難,但只要我們能夠做到,我們的生活一定能夠受益無窮。
從心理的角度帶你看大千世界,用有溫度的文字書寫我的所思所想所感,願能讓你感受到溫暖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