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不落俗於的我們不願再如此那番將就地過著那日復一日的“流水線”生活,還有很多人選擇了逃離,正如美國電影《this is us》中說道“I am defiritely not getting together with relatives I hate . so we can gorge ourselves on dry bird . while pretending that we’d ever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if we weren’t related by blood.”(但我才不要和一群我不喜歡的親戚坐在一起吃一些乾巴巴的鳥肉,假裝我們關係很好,可明明我們只有血緣關係而已。)

這話如洪水般決堤地一針見血指出瞭如今社會上的一種現狀,總有一些親屬用那些司空見慣的碎話來與孩子進行交流,總以為那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的經驗論足以永久流傳,可又有誰聽過諸如“凡爾賽式”話語來反駁,即“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吃鹽過多容易影響大腦發育,又何必以現身說法來證明科學的正確性呢?”再來一句總結性話語:“所以說,這種行徑足以證明你是個愛吃鹽的老烏龜麼?”倘若得到這類回答,恐怕那些所謂的親屬才會三緘其口嗎?事實證明,喋喋不休的經驗論未必時刻適用於今天的社會。

究其本源,無非是“血緣式”親屬關係大行其道,總以為這樣的關係能夠天長地久,殊不知這也加深了年輕人對家人以及親情的漠視。為何這樣說呢?我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摻雜著一些年輕人不願回家過年的喜樂悲愁,但這類現象背後的本質卻鮮為人知,無非是透過一些評論來說道年輕人的行為,也可見一斑了,大抵總是逃不過生存壓力、親屬互攀、人生大事之類的風言風語。我覺得倒也不該一味地詰責年輕人,也不該一味逃避現實。我們並不是不懂“父母在不遠游”的反哺之義,只是那樣的一個坑,誰會傻傻往下跳呢?

這類“血緣式”的親情式不取決於你的好惡,正如開篇的那句“假裝我們關係很好,可明明我們只有血緣關係而已。”大概這個“而已”透露出了成年人的無奈,我們並不是思想異化之流,而是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讓我們深惡痛絕,不可避免的“血緣式”親情捆綁著一些成年人的腳步,大有一種“裹腳姑娘”的辛酸,便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疼痛,這些,難道不曾刺痛人的心。

人作為一種感情動物,尋找歸屬感的“我們”尋尋覓覓只為了更好的生活,可更好的生活就是那麼無動於衷地繼續一代又一代地延續著“血緣式”親情嗎?我認為更好的生是一種正常地或者的狀態,去自力更生地體驗人生的狀態,或富有或貧窮那都不是最要緊的,或長壽或短命那都是自然之理,非人力可擋,可若體驗得多了便也無謂長短之俗了。

總而言之,“血緣式”親情容易使人陷於謎團,像迷霧般籠罩在成年人的心靈迷宮裡,前路上行。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妥協還是共同努力?我們能否在這“千帆竟過,百舸爭流”的激流中躍過浪花,看來終有一搏。#少年強,祖國強##

作者簡介:

王佳珍 筆名覺非,湖北黃岡人,95後新生代作家,已經在省市級報刊、雜誌等媒體發表小說、散文、詩歌達百餘篇,多家網刊簽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旗山訣》,其中所創作多首詩歌,多篇散文、紀實文學、報告文學入選省市級文集。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為了想買的東西,為了孩子,為了我們的李煥英狠狠的努力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