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豆瓣上有一個被雪藏的小組,名為“父母皆禍害”。這個聽起來大逆不道的小組竟然有12萬成員,裡面充斥著對父母極致的失望與恨意。

在他們眼裡,父母雖不殺人,但誅心。

隨著大眾對心理學的重視,“原生家庭”的概念在眾多心理學名詞中脫穎而出,這一現象也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由美國大名鼎鼎的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指的是兒女在沒有成婚組建新家之前,與自己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在心理學中,原生家庭是用來分析孩子人格形成過程的維度之一,是一箇中性詞語。

但網路上對這一概念的評判兩極分立,又愛又恨。

愛的是原生家庭很好地承託了自己的甩鍋思維。

無能者會常常把原生家庭的影響掛在嘴邊,為自己的不作為開脫,為自己的缺陷找藉口。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圓桌派》談到這一問題時說到:”一個沒有獨立自我的人,承受不了責任,所以一定要去找主觀原因,找一個責任人,其實就是找一個敵人”。

當代社會整體缺乏內省能力,把鍋甩給原生家庭顯得合情合理。

就像鄭爽棄養事件一出現,穀雨實驗室的一篇《鄭爽與母親漫長的戰爭》就把鄭爽的原生家庭扒個底朝天,許多人開始同情鄭爽,風評也略微逆轉。

恨的是原生家庭無法改變,父母與自己打斷骨頭連著筋,傷害也實實在在的存在,對原生家庭的影響了解得越多就越恨父母,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也無法改變過去,只能氣的幹跳腳。

人們的怨恨與迷茫為原生家庭增添了濃厚的情感色彩。

那麼父母為什麼會“禍害”孩子呢?《親子關係的重建》一書中用25個真實案例揭露了傷害背後的原因和模式。

作者從20餘年的家庭諮詢工作中總結出,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可歸結為5類:

1. 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認知偏差

家長往往會做出很多自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比如翻看孩子的日記本窺探孩子的內心秘密;會在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中給出指導意見控制孩子;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等等。因為父母錯誤地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所以怎麼對待孩子都可以,他們都應該無條件接受。

2. 父母與孩子在相處中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

由於父母缺少情緒管理能力,孩子很可能會把自己轉化為拯救父母的角色,幫助父母分擔壓力,承擔著內心的糾結與痛苦。

3. 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行為問題

父母的過分嘮叨與管束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在虛擬世界中逃避現實,在生活中缺乏自主性;父母的過分期待會讓孩子承受巨大壓力,甚至破罐子破摔。

4. 父母與孩子的人格不健全

人格健全的父母會努力帶領孩子穩穩地往前走,而人格不健全的父母則不但沒有能力引導孩子,而且會無意識地拉扯著孩子,阻礙孩子前進。

5. 父母與孩子的人際關係處理不當

有的家庭關係是一口鍋裡的生米,粒粒分明,邊界清晰。而有的家庭關係則是一鍋粥,你黏著我,我黏著你,互相連在一起,誰也分不開。邊界模糊,會讓親子關係在進攻與防守中產生拉鋸戰。

市場上大多書心理書籍只談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對原理一筆帶過,更缺少解決方案,所以才導致讀者越讀越迷惑,越看越怨恨。而這本書則針對以上5類問題,結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提出了確切的解決方案,讓我們看到傷害背後的秘密。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朱的案例。

小朱的爸爸媽媽屬於週末夫妻,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承擔了養育小朱的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朱愈發渴望爸爸的陪伴,但他發現只要在媽媽面前提起爸爸,媽媽就會比自己還要難過。

小朱漸漸明白,自己的哭鬧換不來爸爸的陪伴,只能讓媽媽傷心,但如果自己乖巧懂事,反而能得到媽媽的疼愛,於是他變成了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有一天小朱做了噩夢,在夢中失聲大哭,叫喊著“媽媽不要像爸爸一樣丟下我不管!”媽媽聞聲趕來,看到小朱面色蒼白冒著冷汗。

缺少爸爸的陪伴成了小朱最深的童年陰影。

後來,小朱和爸爸媽媽一起進行心理諮詢,在諮詢中媽媽吐露心聲:她的內心裡有一個巨大的空洞,她羨慕別人一家三口可以在一起,在她心裡老公已經離她越來越遠,而小朱安全感的缺乏也讓她心痛不已。

而一直在小朱的成長中缺席的爸爸自責地說到:他感覺很多事情處理不了,只能選擇逃避,覺得虧欠家裡很多,卻不知道怎麼彌補。

小朱一家三口在沙盤中建造了一個理想中的家,並且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對家的暢想和理解。這時候他們才真正理解了彼此。

小朱以為爸爸真的要拋棄自己和媽媽了,事實上爸爸是一直想著家裡的,他們雖然不能常常相聚,但三顆心始終沒有分離過。

或許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在小朱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們壓抑著自己的需求,小時候討好父母,長大後變成討好型人格,用乖巧順從的偽裝來祈求外界的一點憐愛。

以小孩子的認知,他們還不能真正理解父母的缺席,不知道成年人生活的為難與壓力,他們會把缺席錯誤地理解為拋棄。

如果不溝通,這份誤解帶來的傷害會伴隨孩子一生的成長。

曾經我也是“父母皆禍害”言論的擁護者,看過書中的案例後,有些故事的真相可以說是震驚我的三觀,因為在父母“惡行”的背後,可能是父母自身的創傷與愛。

絕大多數的親子衝突是由親子關係不良引起,這後背隱藏著溝通問題、邊界問題、信任問題和認知問題。

在親子關係中,施暴的父母也可能是時代的犧牲品。

在他們生活的年代,父母之於孩子就像是宗教,敬仰和順從是理所當然。人們會習慣性地重複自己已經適應的模式,他們是受害者,也在無意間變成了傷害的製造者,因為你的父母很可能就是在那樣的環境中長大,他們的父母可能就是那樣對待他們的,家庭中的創傷很可能是代際創傷的遺傳。

作者趙玉萍老師是中國沙盤遊戲實戰專家、國內多維沙盤遊戲的代表人物。我也是透過這本書才知道沙盤療法的神奇之處。語言可能會說謊,但是下意識的行為不會。沙盤就像心靈的捕手,將人們內心的情感透過沙盤表現出來,因此書中的案例讀起來更有代入感和可信度。

這本書,我推薦三類人一定要讀:不想當禍害的父母、想要找到童年創傷根源的孩子和剛入門的心理諮詢師。

對於不想當禍害的父母來說,這本書裡指出了很多為人父母的思維誤區和常見問題。當一個家庭出現衝突時,父母的改變往往具有建設性的作用,是固執己見,還是主動成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救贖與施暴只有一線之隔。

對於想找到童年創傷根源的孩子來說,書裡的每一個案例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我相信你能在書裡找到相似的自己。由於書中均為家庭治療,或許你能在其他家長感悟中理解父母,原諒父母,撫平內心的創傷。

對於新手諮詢師來說,你可以掌握25個原生家庭創傷的模型以及解決方案,並且作者趙玉萍老師在諮詢過程中的引導非常有智慧,很值得借鑑鑽研。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都有更智慧的解決辦法,對親子關係的重建也更有信心。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夜晚有星,雲朵有雨,這善變的世界裡沒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