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的心理距離是人際交往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語言可以拉近或者推遠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想要擁有圓滿而和諧的社交生活,有分寸地使用恭敬,謙虛的語言很重要的。這類語言要依時間,場合,目的微妙地表達,均衡地加以運用。俗話說過猶不及,如果言辭過謙反而顯得膚淺。
在英語中,you是第二人稱,但在德語中卻有兩種用法:對比較親近的人用du,對關係較遠的人用sie。所以透過對話,就能覺察到談話雙方關係已經到了何種程度。有一部德國電影,其中有段這樣的情節:一個女人在酒吧間認識了一個男人,寒暄幾句,就如同老友重逢,於是一起坐下喝酒。後來,那個女人喝的爛醉如泥,不省人事。第二天早晨,當她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置身於那個男人的公寓裡。由於前一天晚上喝的太厲害,女人怎麼也想不起曾經發生過什麼事。隨後,她聽到男人在對她說話時,第二人稱所用的詞是du,於是恍然大悟,懊喪不已。
並不僅僅限於德語,我們日常交談中,也常常能夠透過對敬語的使用,推斷出彼此之間的關係。
適度的禮貌,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之一。人與人之間的禮貌,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辭,人人都必須遵循。“殷勤過度,反而無理。”法國作家拉伯雷說:“外表態度上的禮節,只要稍具知識就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現出內在的道德品行,則必須具備更多的氣質。”那麼,從言辭到行動總是畢恭畢敬,謙虛謹慎的人,也許可以說有一種氣質上的欠缺。這些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一般總是低聲下氣,始終使用恭敬,謙虛的語言,讚美的口氣說話。初交時,人們也許會有不好意思之感,但絕對不會對這些人產生厭惡。然而,隨著交往的日益深入,人們便會逐漸覺察這種人的態度,而且會氣惱不已。這時對他的評價,大多變為:“那傢伙原來是個口是心非,表面恭敬的人。”
這種人幼兒時期,可能受到過雙親嚴厲而又錯誤的教育,尤其是有關禮節方面的。因此那些在一般人看來是合理的慾望,卻不為他們的良心所認可,導致他們產生了罪惡,不安和恐懼等感覺。於是,他們便將種種慾望,衝動和情緒,全部壓抑在內心深處,死死地禁錮著。但是,被壓抑的慾望,衝動和情緒越積越多,總有一天會形成強大的衝動而發洩出來。他們直覺地意識到這一點,為了掩飾起見,便會啟動反作用的心理防衛機制----對人更加謙恭。這等於說,這類以令人難以忍受的過分謙恭的態度對待他人的人,內心往往鬱積著對他人的強烈攻擊慾望。
言辭謙虛,也可以看成一個人為人低調,不擅長出頭。在大多數人看來,言辭謙虛的人大多被認為是有禮貌,識大體的人,言辭謙虛也是一種自身修養的外在特徵。
但是心理學家提醒我們,謙虛的話語也要運用恰當,如果過分牽強反而顯得不自然。與謙虛言辭相對應的,是粗俗,隨意的話語,有些人會對自己心儀的人,說出隨意的言語,以表示雙方的關係非同一般。在毫無隔閡的人際關係中,並不需要使用謙虛的言辭。不過,當在這種不需要謙虛言辭的人際關係中,突然出現謙虛言辭的話,就要加以留意了,因為這是反常的現象。
有時候,言辭謙虛並不是真正的謙虛或者低調,而可能是在表示強烈的嫉妒,敵意,輕蔑,警告等等。語言是測量雙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離的標準,言辭過於謙虛,並不是向對方表示尊敬和自謙,往往也可能含有輕蔑與嫉妒的因素。同時,也是在看似不經意中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拉開,使他人與自己隔離,具有防範自己不被侵犯的功能。
小杰是公司新來的員工,對每一個人都客客氣氣的,十分地有禮貌。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小杰是個十分有修養的人,言辭謙虛,舉止端正。隨著時間一久,同事之間日益熟絡起來,小杰還是對每個人都彬彬有禮,讓人感覺很不適應。因為小杰的謙虛有禮,在同事們看來,更像是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冷漠,並帶有一絲不屑和眾人交流的蔑視。
在公司裡,大家就像朋友一樣親切,唯獨小杰依舊讓人感覺有隔閡。所以當小杰不在的時候,同事之間總能熱鬧活躍起來,而一旦小杰在,就會打破氣氛,使大家悶悶不樂,各自埋頭做自己的事。因為小杰所在公司的性質需求,小杰的老闆很不喜歡小杰破壞同事之間歡樂的交流氣氛,不得已之下,只好把小杰辭退了。一直到最後,小杰也沒有弄明白,為什麼對同事禮貌有加也是過錯?
在一些大都市中,居住在都市中的原住居民對外鄉人都很客氣。這從表面上來看,是他們對外鄉人沒有偏見,沒有歧視,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強烈的排他性表現。也正因為如此,使他們很難和人熟絡,給人冷淡的印象。依此類推,如果交情深厚的朋友,仍然不免使用客套話時,則很可能內心存在自卑感,或者心中隱藏著敵意。
小鹿和小麗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一直以來都像親姐妹一樣親密無間。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小麗卻發現小鹿對她的態度明顯有了變化。以前小麗有了自己用不著的東西,總喜歡拿來送給小鹿,比如說,有不適合穿的衣服,用不著的化妝品等等,都會拿來送給她。但是最近這段時間內,小鹿明顯像是變了一個人,對小麗總是太過禮貌,也不肯接受小麗善意的行為。
前些天,小麗提著一大包吃不完的零食給小鹿送了過來,小鹿卻婉拒了,並且一直很客氣的對小麗說謝謝你的好意。被小鹿婉拒,小麗雖然當時有點不高興,但是也沒有放在心上。幾天之後,小麗又熱情洋溢的喊小鹿一起去郊遊,因為小麗和小鹿兩個人,每次出去玩都是一起的,所以這次小麗就像往常一樣,開開心心的跑來找小鹿一起去。可沒想到的是,小鹿再一次對小麗說了一通感激的話,使得小麗一下子沒了一起出去玩的興致。小鹿的反常,引起了小麗的注意,後來小麗才發現,原來是小鹿心中對她產生了嫉妒。
日本語言學家樺島總夫說:“敬語顯示出人際關係的親疏,身份,勢力,一旦使用不當或者錯誤,便擾亂了彼此應有的關係。”在某種無關緊要或者很熟悉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敬語。不過,在很親密的人際關係群中,碰見有人突然使用敬語對你說話,那就得小心了----是否在你們之間出現了新的障礙?如果在交談中,常常無意識地使用敬語,就表示與對方心理距離很大。過分的使用敬語,就表示有強烈的妒忌,敵意,輕蔑和戒心。所以,當一個女人對男人說話時,若是使用過多的敬語,絕對不是表示對他的尊敬,反而是表示“我對你一點意思也沒有”或者“我根本就不想和這類男人接近”等強烈的排斥反應。
有些人雖然彼此交往很久,互相之間瞭解也很深刻,但是,其中一方依然在運用客氣與親切的措辭,說話的語氣也十分謹慎。那麼他如果沒有心理上的衝突與苦悶,就是可能含有敵意。反之,如果有人故意使用謙遜與客氣的言語,可能是企圖利用這種方式和態度闖進對方的心裡,突破對方心中的警戒線。實際上,他們的真正動機在於控制對方,從而實現居高臨下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