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文 | 葉偉民

最近收到幾個諮詢,都是問如何遠端採訪?犯懶了不是?好東西都是用腿跑出來的。不過,我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遲鈍,疫情反覆,確實跑不得。

採訪是溝通的藝術。不能見面著實惋惜,錯過場景和細節是一方面,諸多潛在的損失才不可估量。如一見如故、談笑風生的可能,或激烈交鋒、金句頻出的互動,又或翻出舊相簿為你娓娓道來的寶貴場面。

不過,我們也要尊重現實,如果遠端採訪已成為必要,也能透過一些方法和技巧來對沖不利。

功課要更足,問題要更短

採訪前的準備永遠不嫌多,遠端採訪更是。對方看不到你,只憑聲音建立信任的難度要更高。這時候,如果對方寫過的文章,說過的話,你都能信手拈來,他會很驚喜。

其次,做好採訪提綱,提前給到對方。如果是電視電臺等遠端連線,最好先和對方溝通練習一遍,效果會更好。

我們要學會分解問題,把大問題拆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減輕對方單位時間的跟進壓力,回答自然更飽滿放鬆。

遠端採訪還有個隱患,有些話會被對方誤解,遇到性子直的,還會有言語衝突。這不是壞事,代表對方被激發了,有激發才能露真容。

這時不要慌,耐心溝通,不可意氣用事。要多從對方立場發問,同時用“借嘴”的方式提出質疑或反對意見。

最後,要做好速記,或徵得對方同意後錄音。

最好的採訪時間就是馬上

採訪終究是強實踐的活兒,像升級打怪一樣,要多刷經驗值。採訪中如何說話、應對、追問,如何獲得對方的信任,有時候比問題本身更重要。法寶有兩個,換位思考和堅持。

換位思考,也就是想別人之所想。採訪者要懂得問,更要懂得聽。沒有人有義務接受採訪,他想要什麼?他為什麼憤怒?他為什麼撒謊……所有疑問和困難,只從自身出發是得不到答案的。

再是堅持。很多時候,採訪的難,不在別人在自己。有些作者拿起電話前,要做大半天的心理建設,無非是畏難心理作怪,怕被拒絕,怕尷尬,怕發揮不好……

在做好功課的前提下,最好的採訪時間就是馬上。很多困難都是想象出來的,真要來,早比晚好,集中比分散好。

何同學遠端採訪庫克

做填空題,不要做論述題

採訪提綱很重要,對寫作者來說,是工作方式、邏輯、思考高度的體現,對受訪者來說,見面前是開啟信任的鑰匙,見面後是啟發、指引、交鋒的藍本。

所以,不管是面對面還是遠端採訪,做好採訪提綱都利人利己。

1、做填空題,不要做論述題。

採訪缺乏章法,容易掉進兩個坑:一是大而無當的開放問題,例如“你怎麼看網際網路?”;再是掉細節堆裡,盡問些芝麻綠豆的事,例如“你是先綁右腳還是左腳的鞋帶?”

第一點是論述題思維,第二點純屬閒聊瞎扯,都很糟糕。轉換一下,用填空題思維,提前捋清框架脈絡,找出資訊、邏輯斷層和爭議點,聚焦那裡發問才最有價值。

2、每次提問,一定是剩餘問題裡最重要的。

關係再好的物件,採訪時間都不可能無限長,窮盡所有資訊是不實際的。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問題,保證每次提問,一定是剩餘問題裡最重要的。

同時也要多準備些問題。比如對方只給15分鐘,除了15分鐘版本的提綱,還要準備更多細化的問題。如果運氣好,聊嗨了,對方沒主動結束,你就繼續問下去。

當然,如果可採訪時間足夠長,此原則可以適度放寬。

3、要讓對方舒服,又不能太舒服。

採訪不是挑刺,要讓對方舒服,不然人家為啥要費勁和你聊呢?但採訪也不是溜鬚拍馬,你好我好、無稜無角那是宣傳稿。

必須有些“錐子”問題,不時扎對方一下,激發他,讓他摘下面具露出真身。

4、認真是好,但有趣更好。

採訪狀態過緊或過鬆都不好,太端著板著,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總讓人有審問感,太嘻哈閒扯又讓人覺得不靠譜。鬆弛有度最好,談完驚濤駭浪,再聊聊家庭、孩子和寵物就挺好,得到的故事也更有血有肉。

5、悄悄告訴你,準備兩份提綱。

當然不是建議你給一套問一套,而是粗細各一份。隔行如隔山,一般人只要看見十來個問題就頭大了,甚至會被嚇跑,因為他會想到做卷子而不是聊天。

給對方一個簡單版提綱即可,列上最核心的問題,不要超過15個。自己那一版就儘量詳盡,上百個也不過分。當然,也要綜合考慮可採訪時間。

有種採訪叫“創造性採訪”,區別於簡單的一問一答,由採訪者主導,在獲取資訊的同時,雙方都達到意想不到的愉悅和高度,即相互激發了。這個說來話長,有機會另做分享。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們離婚吧”我數次想脫口而出,卻最終又咽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