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與孩子一起去銀行,辦理一個證明資料,去的時候十一點多點,辦完已經十二點多了。當時排在前面人不多,不過當時在辦理業務的女士用時很長,僅我就等待了40分鐘。
期間聽到這位女士大聲質問與疑問,不時有人過去詢問,我估計很多人都處於著急中,尤其負責辦理業務的櫃員小夥子。這使得我有理由猜測或者證實一個心理學理論,那就是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的不同。
辦理業務的這個空間距離,即便隔著一道牆,物理長度也不過一米左右,可是心理距離要遠遠大於這個,因為我們知道有個霍爾距離可以作證。
霍爾研究人際關係與物理距離後,得出4種人際關係距離,即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眾距離,其中分界物理距離資料大致為0.5米、1米、4米。銀行提示的排隊“一米線”正好處於個人距離之外,意味著公事公辦的社交距離。
不過社交距離最遠不過4米,而發生在我面前這位女士和櫃員小夥之間心理距離,由於彼此心理不舒服,估計早就遠超社交距離了。
也就是說,物理距離一定意義上代表了心理距離親疏遠近,這是我們要明白的,可同時又存在各種相關性,甚至同床異夢也就不足為奇。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咫尺天涯不相見,而是你我面對卻無言以對。
除了空間,還有時間也是如此,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各種相關性,比如我們等待這麼久,開始覺得很長很漫長,不過隨著看手機文章,思考存在主義,反而覺得時間很短,以至於還未理順思路就開始辦理業務。
物理和心理,客觀與主觀,就是如此不同。這個不同折射的是情緒情感在起作用,愛恨情仇讓我們心理世界迥異於物理世界,其中就表現為空間距離和時間上。
更深刻的理解,也許就是用存在主義做個解釋。
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意識,這是哲學家思考與爭論數千年的話題,比較有趣有味的是這三句話: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海德格爾不服,說“我在故我思”;加繆又不服,說“我反叛故我在”。
如果說笛卡爾堅持意識第一位,那麼海德格爾認為存在第一位,加繆提出要用對著幹證明自己的存在。
由此,我們需要理解存在主義這個理論。舉個例子,中午我們從銀行出來後,孩子提議去一個商業綜合體吃烤魚,我們樂得跟隨。吃飯時候我說商家真是太厲害了,沒有需要也能創造出需要,比如這些各種吃法,不怕你不需要。好比淘寶購物,不怕你買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我的意思是,就我們個體需要而言,海量的存在早就存在,不管是否需要,我們不過井底之蛙,也就是說“存在早於需要”,用專業語言說“存在早於本質”。
推而廣之,世界早就存在,存在沒有意義,存在不過偶然,而我們的存在也是如此,就好似我們今天去銀行遇到久等,之後去吃烤魚,都是偶然與無意義。
當然,我們實實在在體會到了意義感,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三點,正因為存在的無意義和偶然,我們才不是被先天決定的,也就有了無限可能,包括賦予意義和事後必然,包括主動選擇和自由行動。
也就是說,我們透過自由行動來創造存在的意義,體驗存在的價值,而這些體驗無不打上情感烙印,也就使得物理空間和時間有了生活活力,投射出我們的深情與厚意。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陽光是我們主動選擇並體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