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何時起,感覺過年不像以前令人期待,令人開心。年復一年,春節彷彿變了味。
年味,到底是什麼味?每個人或者說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定義。有的是親友團聚的歡樂,有的是放假不用早起的舒適,有的是新衣新鞋的光鮮,有的是餐桌豐盛的美味……
我已記不起曾經為何盼望過年,或許是不用上課還能盡情玩耍的誘惑,亦或是能收壓歲錢的開心。而如今過年更像是一種固定程式,放假→回家→過年→吃喝→返回上班。年,失了味,又難尋味。
工作之後對過年的期盼歸於對家的思念,對父母親人的掛念。離家越遠,放假前的歸鄉情緒越濃烈。雖說現在可以隨時與父母影片聯絡,但終究抵不過一桌可口的飯菜,那才是家的味道,也是年的味道。與許久未見的好友相聚也是一種年味,因為多數朋友都是離家在外,或許只有過年時才有統一時間見面,也有的朋友連過年都沒機會聚齊,所以年味開始變了味。
為什麼年味變得不濃烈了?有的人說年味其實一直沒變,是我們長大了,缺失了童年的樂趣。不可否認有其原因,但我覺得年味的確變淡了。
當身處城市之中,感受不到農村鞭炮煙花的節日氣氛,只有張燈結綵的斑斕在宣示著過年的訊號。昔日繁華擁擠的街道也變得冷清孤單,但今年或許不同以往。農村的年味一樣在變,很多人家不再按照傳統的習慣卡點放鞭炮,早起去拜年,長輩在家的越來越少,拜年的晚輩也越來越少。走親訪友變得越來越形式化,多的一天能走幾家親戚,帶的禮品換來換去甚至能換回到自己手中。
至於還在讀書的同學們,過年應該只是一個單純的假期,或與作業功課為伴,或與手機電腦為伴,與朋友家人為伴變得少了。
這一切的原因或許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洪流效應,各種資訊透過網路像洪水一樣湧來,沖刷著我們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生活習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曾經認為人養成一種壞習慣很容易,養成一種好習慣很難,但是在這種社會洪流的影響下,養成哪種習慣似乎都變得容易起來,關鍵在於有沒有洪流導向。拿去年戴口罩的現象舉例,疫情之前戴口罩是種極個別現象,甚至令人覺得奇怪另類,而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不戴口罩已變得像另類。
怎麼才能找回曾經的年味呢?很難。我想只有重新定義自己內心想要的生活,重新定義自己的年味,讓過年變得開心幸福而不疲憊就算是過得有年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