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與我漫長的住校生涯有關,工作之後,每逢過年放假回家之際,我都不如同事或朋友來得激動,或者說是興奮也可。
我從初中開始住校,初中三年時間,基本每週都會回家,只有半天假的時間,我也會跑去農貿市場,坐著乾等我爸的車。
我們家到縣城沒有城鄉汽運,我爸從那時候起就在做我們鄉下到縣城的客運了。這支"城鄉客運"的麵包車都停在農貿市場,縣城回家的人,都是在這個地方坐車。麵包車隊也有自己的規矩,先來先到,排隊出車。我爸就是做這個的,我當然不會去坐別人的車,就只能乾等著了。
除開剛去縣城讀書而不適應的前段階段非常想家,在之後適應之後其實我就開始凸顯出不戀家的特徵來了。初中三年之所以每週都回家,其實是回家拿我媽給做好的菜,然後再找我爸領點零花錢。簡單點來說,家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像是個補給站。
後來上高中了,假期更少了,只有周天半天假,周天晚上還有晚自習;當月月末月考結束之後,會有一兩天的休息時間。因為課業較之初中時期更為緊張,所以高中三年時間,基本保持著一個月回家一次的頻率。
因為頻率較低,家作為補給站的作用也沒能發揮出來,錢不夠花了周天下午去農貿市場等我爸,拿了錢剛好可以在農貿市場買點生活日用品之類。
要是家裡我媽做了什麼菜,尤其是冬天菜比較好存放的時候,在我用公用電話打回家的時候,我爸會提前跟我說好,放在學校保安室,第二天我自己去取就行了。(我們學校對住校生管理還挺嚴格的,上課期間家長不允許進校門,家長可以在中飯時間、晚飯時間進學校找自家孩子)
再後來去省城念大學了,回家的頻次從一個月調整為一個學期。唸書住校的這十年時間裡,非要說什麼時候回家最興奮的話,估計也就是學期結束開始寒暑假的時候了。
初中如此,高中如此,大學亦是如此。其他時間裡的回家,於我而言更多的像是任務,或者說是短暫的休息,因為知道不久就要離家了。
工作之後,我常年待在深圳,基本就是過年才回一次家。開始的前幾年,老家高鐵還沒開通,一般是普快,但也坐過好幾次17小時的臨客,凌晨三點多從吉安站下車,然後坐上會路過我們村村口的一輛長途客車,早上八點左右能到家。
大概是因為回家路途過於漫長與顛簸,加之馬上又臨近春節,擁擠的火車裡的乘客,說著各自家鄉的方言,大聲向電話對面的人喊。
"火車剛過了新幹"
"馬上到泰和了"
"我要早上六點才能到南昌啊"
"哎呀,我們這個車是綠皮車,停著給讓道呢"
…………
人人都是歸心似箭的心態,在這個氛圍渲染之下,我不免也開始默默在心裡計算自己還有多長時間到站;到站之後再坐多久的汽車然後就能坐上我媽的小電驢,最後拖著箱子和一臉的疲憊,終於到家了,終於覺得安心然後便可沉沉睡上一覺了。
前幾年老家通了高鐵,我回家的方式便基本高鐵往返了,不過是繞行湖南,仍需要5個小時。從深圳到我家只有一趟高鐵,能買到直達的當然方便,但大多數我都是去廣州轉的車。
到老家高鐵站的時間基本是晚上九十點這樣,前一年還買了次凌晨3點到站的加班高鐵。除高鐵之後還是多年前我爸的那輛麵包車,高鐵站到我家要四十分鐘的路程,這期間我們父女兩個基本是不聊天的。
花在路上的時間縮短了,然後再增加了一個跟我爸共處的沉默的四十分鐘,在車上的些許著急與興奮,好像基本都被這四十分鐘給湮沒了。
與父親遠隔千里的時候,雖然時常能從母親嘴裡聽到有關父親的各種不是,但畢竟不像之前那般長時間一塊生活,聽過了也就過了。但過年回家的這沉默的四十分鐘,本能就會告訴我,其實在家這十來天,也不見得能有多舒服愜意。
尤其是在回家第三四天的時候,這種感覺到達頂峰,基本被無聊這種感覺充斥著,開始無比想念離家在外逍遙快活的日子。
今年1月份計劃回家的時候,也曾想到這個問題,估計在家待久了會無聊,所以一直在有計劃地推遲迴家的日期。退房之後拖著箱子去旅遊,走走停停,但熬不住一個又一個的防疫令,也熬不住我媽的一再催促,於是在1月11日啟程回家,1月12日的零點,我就躺在家裡大紅色棉被裡睡覺了。
大概早已習慣這漂泊的生活,今年這次回家,感情上一點波瀾都沒產生,比較操心的,其實是有關年後自己的工作,再然後就是我該如何在家度過這漫長歲月。
事實證明,這漫長的時間其實也不怎麼難度過,在家無聊也好,不無聊也罷,不管怎樣吧,好像人只要在家的時候,時鐘就被撥快,時間也走得飛快。
眼前還浮現著剛回家那幾天各個鄰居的問候與催婚,轉眼我便開始看著村裡人陸陸續續離家了,而我,還能在家再待幾天。
但不可思議的是,明明人現在還在家裡待著,我竟然已經開始醞釀思家之情了。回家之前不覺得激動不覺得興奮也沒有的思家之情,徹底爆發在即將要離家的這最後幾天裡,具體就表現在,我開始天天看日曆和車票,將自己離家的時間哪怕推晚一個小時,我就已經要興奮起來了。
關於這點,忽然想起,其實早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跡象了。依稀記得某個夏天的午後,我媽說東西收拾好了就準備回學校吧,當時其實我並沒在幹嘛,沒在看電視,也沒在補作業,就只在家坐著,但不想動。聽到我媽的話,我轉頭看了眼時鐘,然後回答。
"還早,再過半小時吧"
又想起這幾年買車票的時候,回家的時候能在放假前一晚走就絕不拖到第二天,哪怕當晚是凌晨的車要熬夜;返程的車票亦然,能買到復工前一天晚上的票,就決不買早上的票,能晚一小時就決不早一小時。
就說今年吧,其實到現在我連車票都還沒買,元宵那天要跟我媽去醫院看牙,所以我肯定是元宵之後出門。今早我看了下日曆,發現元宵後剛好是個週末,這下心思又活泛起來了,我估摸著得周天那天再出門。
其實真不知道這多一天多一小時多幾分鐘的能給我帶來什麼,更何況前兩天我還跟我媽吵了一架。但到了要準備離家的前幾天,好像回回都是這個心理。
知道沒啥好留戀的,但仍不可避免地想,就多幾分鐘、多幾個小時、多幾天,然後我再離家,離家之後,我就不會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