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問:
過往的經歷中,哪件事最能讓你體會到親情的溫暖?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在過往的經歷,最能讓我體會到親情的溫暖:
01
今年過年回家,爸爸一個勁地夾菜到我的碗裡,我感覺他很愛我。
我第一次像一個小寶貝一樣被愛,以前家裡姐妹五個,父母忙於生計,我就是一個嚴重被忽略的孩子,自己自生自滅,感覺是自己長大的一樣。
記憶中,都沒有爸爸媽媽一起陪我的印象。
記憶中的家充滿了火藥味,每天都擔心戰爭的爆發,而且戰爭總是爆發,讓我膽戰心驚,沒有過過一天安寧的日子。
所以,我才不斷地逃離,逃離去學習,逃離去遠方工作,逃離去結婚。
我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有一個溫暖的地方,希望有一個愛我的人,希望有一個家,讓我感覺不再孤單,不再害怕。
然而,一直沒有找到這樣的地方,直到結婚離婚,中間經歷了無數痛苦,我走向自我覺醒之路。
我終於找到了一個溫暖的地方:我的內心。
我心安處即是家,自從我心裡有了一個家,我到哪裡都有了家的溫暖。
因為溫暖來自內在,外在沒有變,過去爸爸也會給我夾菜。
02
還有,我記得我每次回家,爸爸都會做手擀麵我吃,我特別喜歡爸爸做的手擀麵,特別有勁道。
此刻,想起爸爸的愛,我由經不住流下了淚水,我一直怪爸爸不愛媽媽,而忽略了爸爸對我的愛。
我過去一直跟媽媽站在一起,恨爸爸,這對爸爸是不公平的。
他們夫妻之間的事情,哪是我一個小孩能夠決定的,夫妻之間的事情誰能說得清,兩性之間的問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只有他們兩個人清楚,外人無法干涉,包括孩子。
有時候,孩子即使干涉了,也不能解決他們之間的根本問題。
所以,只有放手父母的問題,才能真正感受來自父母雙發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和父母之間的愛,是兩種愛,父母可以很愛孩子,但是父母之間有些衝突會勾起他們所有的過往經歷,兩性之痛是靈魂之痛。
我也經歷了結婚離婚,兩性之痛,我也深深地理解爸爸媽媽的關係。
自從我學會了放手,不去擔心他們的關係,他們越來越親密,越來越恩愛,我也由衷地開心。
03
關於媽媽對我的愛。
我記得上初三的時候,媽媽到學校看我,給我帶衣服和吃的,我就感覺很溫暖,因為那個時候,我生病了,咳嗽不止,壓力很大,很想有人愛我。
可是我怕父母擔心,給他們增加壓力,一個人扛著,感覺很孤獨。
而媽媽的到來,我一下子感覺很溫暖,所以這個瞬間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我愛媽媽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不讓她操心,忍辱負重,我感覺每個孩子都願意犧牲自己。
用犧牲自己的方式愛爸爸媽媽,而爸爸媽媽也用犧牲自己的方式愛孩子,當我們還沒有學會愛的時候,我們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愛,我們還不具備愛的能力。
但是我們已經把能夠給予的都給予了,你能說這不是愛嗎?
這是愛,但這不是最高級別的愛,但是無條件的愛,活出自己的愛,這個不容易達到。
所以,學會感受愛,很重要,即使父母那麼艱難,即使父母之間關係很糟糕,他們也在愛我們。
04
真正的愛。
我每次打電話給媽媽,媽媽跟我分享,她又種了什麼菜,給了誰誰誰,我就感覺特別幸福。
因為媽媽自食其力,雖然年老,但是很有價值感,她還在不斷地探索世界。
過去她沒有種過那麼多菜,想買2元一斤的黃瓜都不捨得,現在她想吃什麼自己種什麼,好豐盛。
我能夠感受到媽媽是一個創造者,靠自己的力量不斷創造,媽媽的那份喜悅,是我最開心的。
所以真正的愛父母,就是讓父母做他們喜歡的事,真正的愛孩子是做自己喜歡的愛,讓自己有價值感。
就像楊媽愛媽媽一樣。
楊媽影響了100萬人愛上學習,是自媒體教育大咖,而她的媽媽喜歡撿破爛,楊媽沒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樣,認為媽媽撿破爛很丟臉。
楊媽陪著媽媽一起撿破爛,還問媽媽,“今天撿夠10塊錢了嗎?”
楊媽陪媽媽就像陪孩子一樣,陪媽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媽媽被深深地理解和接納,這就是愛。
就像楊媽愛孩子一樣。
楊媽要做60分的媽媽,放手孩子,讓孩子對自己負責自己的學業,她負責生活必須學費陪伴。
她做90分的自己,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同時也影響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最最後的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總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
有時候,愛不需要很多錢。
同時做最好的自己,你開心了,愛你的人就放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