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1、遊戲最主要的目標群體是誰?有人說是成年人,NO,成年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他們需要去養家餬口,需要去工作賺錢,因為他們有了獨立的控制能力,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遊戲只是一個部分。那目標群體是誰呢?遊戲從來都是給孩子的(因為孩子最喜歡玩遊戲)

心理學真的是個該被重視的學科。你看小米的飢餓營銷,不就是心理學應用的體現?

你看手機遊戲中的強化環節,每個過程都給予反饋;你看在匹配過程中的原則,不找過高或過低的,只找實力相當的,讓參與遊戲的人都體驗好;你看每一局的遊戲,都是時間不長,但卻是細劃的不能再細劃的設計,都是心理學的應用。

用自己的矛來攻自己的盾,到底哪個更有效?

說實話,挺難的。

2、就像心理學的知識中,是百花齊放的,沒有哪個流派是壟斷至今的。心理學的應用中,推廣一件事,用透過的理論就可以,因為有大資料支援。

而在解決個體的問題時,那就是要一案一說,沒有統一的解決方法。

所以,讓孩子喜歡上游戲很容易,可能只是一個理由;而想要孩子放下游戲,卻是一個多因素的影響。

誰的錢賺起來最容易?孩子

要麼是在教育上,是家長主動掏錢的;要麼是為了教育,被動掏錢的。

想要解決遊戲這件事,強制關閉遊戲,並不是明智之選。

當一件事情上癮了後,你越禁止,他越想要得到。就像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菸草也不讓做廣告,可一樣賣得很好。難道他們不知道吸菸有害健康?知道,知道並不一定去改。

遊戲也是一樣。孩子知道不知道玩物喪志不好?知道,道理都懂,但懂和自己要不要去做是兩回事。

同樣都是遊戲,為什麼有的人會上癮,而有的人則不會?有沒有去想過這樣的問題?

因為孩子與孩子不同。哪裡不同?這才是關鍵

3、想要解決遊戲的問題,你禁止了遊戲,他會去迷影片;你禁止了影片 ,他會去看小說。但無論迷什麼,都不會去迷學習。

想要遊戲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他不玩遊戲?還是為了讓他去學習?這是兩回事

有些孩子玩遊戲就會頭暈,眼花,所以不迷遊戲,而是天天刷影片,天天刷,也是學習,這個時候怎麼辦?再去關掉小影片?

有的孩子天天看電視,不拿手機 ,就看電視,怎麼辦?

想要不玩遊戲簡單,找一個比遊戲更簡單更刺激更讓孩子上癮的事情,就可以。但這不是目的。

4、遊戲上癮的孩子是有共性的。就像成年人追劇,喜歡的劇也會追到深夜,喜歡的小說也會熬夜通宵。

在遇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有如此的反應。但有些事,是必須去做的。再喜歡的電視劇,也要放下去上班;再喜歡的小說,再看眼睛就瞎了,也會放下。

發現了嗎?這就是自己內心有個比較,哪個更重要。

在孩子心裡,學習更重要嗎?學習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嗎?

為什麼工作必須去做?因為不工作,那賺不到錢,不能生活,還怎麼追劇?

而孩子呢?不玩遊戲?不學習?未來會如何?那都太遙遠。而當下,不玩遊戲,是失去了快樂。

而放下游戲,獲得了什麼?

有位男士曾經對我說過:他上學時,沒有什麼理想教育,父親說,你要是考不上大學,就回家種地吧。

有餘地,有選擇。但對他來說,那不叫選擇。因為他不想去種地,種地太苦了,所以學習,是更好的選擇。

孩子呢?不讀書,會怎麼樣?沒經歷過,就像讀書了會怎麼樣一樣,都是虛的,抓不著的。

孩子生活中,體驗的東西太少,他最多的體驗,就是學習的辛苦。那還有比學習更苦的事情嗎?

5、心理諮詢對於遊戲成癮的孩子有用嗎?有用也是需要時間和多個因素共同來實現的。

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斷臂求生。你看那些用電激,或者其他方式,讓孩子一聽到遊戲,就產生恐懼的方式,最終是解決了成癮,但卻沒有讓孩子對生活,對學習恢復興趣。

遊戲之所以吸引孩子,除了心理原理的應用,多方面都是配合的。一個強化再好的遊戲,如果每次去玩,都是失敗,只有輸,沒有贏,那孩子也不會上癮。

你覺得只是心理學在起作用嗎?

不是。

如果你想透過心理諮詢來解決遊戲的問題,那同樣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更需要的是時間。

我們都說要引導孩子,教育孩子,說教沒有用;那有用的是什麼?溝通,有時候孩子就需在撞南牆,自己體會了,才知道;而不是父母代替告訴的。

同樣是孩子,同樣玩遊戲,什麼孩子不容易上癮?那些生活中,遊戲是一部分的,有著更多的目標,想法,主動性,對生活有熱愛的孩子。那些自律的,有信心的孩子。

培養生活中的興趣,去體會各種體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再著急,都是沒有辦法的。

傾聽孩子的心聲,找到孩子心底從遊戲那裡滿足的需求,再來找到替代品,這是一個過程。

成癮的機制都是相似的,無論是遊戲成癮,還是其他成癮。戒除癮,需要支援,而且會有反覆,這都是一個原理。只靠嚴厲,解決不了。

我是財迷悠媽,40+創業寶媽,兒童心理教育從業者,關於遊戲,我們要有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的準備。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分房睡會影響家庭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