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開年演講#
知道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可說是判定是否聰明的重要標誌。普通人與成功者的區分往往也在這裡。
普通人要麼困惑於能做什麼、該做什麼,要麼在怎麼做的路上反覆蹉跎,時間和機遇就一閃而過了。那些了不起的人是怎樣的呢?
連嶽在最近的一篇文章裡談到世上有四類了不起的人,總結得十分通透:一類是一眼看得事物本質的思想家,一類是能將思想變成行動的的實現者,一類是有耐心等候的人,以及最厲害的第四類人,能把前三類人的優點融為一身:看得到,做得成,等得了,鄧小平就是這樣的人。
加迪斯認為,人的思維常處於刺蝟式和狐狸式兩種思維方式的對抗中,如果能把刺蝟的方向感和狐狸對環境的敏感性結合起來,追求目標與能力的一致性,就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戰略。
在序言中,傅瑩女士點評道:在爭取成功的道路上,必須認清存在什麼樣的限制和約束條件。好的戰略要考慮到制約條件,限定行為範圍。這正是孫子所強調的“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在多數情況下,能力與願望之間總是有差距的,因此需要採用謀略和迂迴的方式,知所進退。
目標是無限的,而能力永遠存在界限。只有當你在可操作的範圍內,將現實與理想之點連在一起,才能成事。
所以,我們需要將制定計劃和隨機應變這對明顯的矛盾結合起來,就像林肯所說,無論在你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存在哪些未知因素,你始終清楚自己前進的方向。
做到這一點,需要有準確的自我評估、有所取捨、不斷練習以及耐心。林肯可為此中表率,他能夠駕馭對立,而不是被對立駕馭。除了自己設定的目標,沒有任何的遠大前程可以誘惑他。他從底層做起,慢慢向上,直到準備好時才衝擊頂峰……
我們也可以如此,在日復一日的磨礪中提升能力,讓目標與機遇一同拓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