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癮”,到底是什麼意思?du癮肯定是不好的,那東西沾一點也不行。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把很多別的事情也成為“上癮”:煙癮、酒癮、遊戲癮等等,像這樣的活動,我們一般認為偶爾為之都是可以的,可能還有益身心,但是到了上癮的程度就不好了。

可是“上癮”到底有什麼不好呢?如果遊戲使我們快樂,我就是喜歡玩遊戲,我就算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遊戲世界中,又有什麼不行呢?“正常生活”和“上癮”的分界線在哪裡呢?

想要和喜歡的區別

可能一般人不會覺得想要和喜歡有啥區別。我想要打球是因為我喜歡打球,我喜歡打球導致我想要打球,想要必然喜歡,喜歡必然想要,有啥問題?問題打了。

「想要」,是說你在追求這個東西,得到它會讓你感到快感,它是你行動的回報和獎勵。「喜歡」說的是說這個東西本身給你帶來了快樂,你在享受這個東西。

舉個極端例子:暴食症患者是「想要」吃,忍不住去吃,不吃難受,吃了還不滿足還要繼續吃,最後把自己吃成了極度肥胖。至於說具體吃的這個事物的質量怎麼樣,夠不夠美味,他並不講究。而美食家,則是另一種人。美食家可能不會吃很多,但是他吃的很講究。他很在乎事物的細微的、精緻的差別。他一邊吃還一邊跟你點評這個食物的色香味如何如何,他細嚼慢嚥,充分感受每一口食物,他很享受這個食物。美食家是「喜歡」吃。

當你從事一項活動越來越多的時候,你可能越來越精通這項活動,你體會到活動中越來越多的、可能一般人體會不到的樂趣,你可能會越來越喜歡這個活動,也會越來越想要這個活動。

那什麼是「上癮」呢?

1993年,密西根大學的兩個心理學家,特里.羅賓遜和肯特.貝里奇,提出了一個“激勵—敏感化理論”。這個理論認為——

所謂「上癮」,就是「想要」的程度已經增大了很多,而「喜歡」的程度沒有增大多少,以至於「想要」已經明顯大於「喜歡」,這麼一個局面。

想要和喜歡在大腦中時兩個截然不同的過程。咱們看看下面這張示意圖——

想要是由大型神經系統來控制的,主要由中腦和多巴胺控制。多巴胺是大腦中的獎勵物質,是一種激勵機制。而喜歡,則是大腦的阿片系統、初級感覺區域和估值前額葉區域相連的。我們從圖中看,想要和喜歡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腦回路。

而激勵-敏感化理論就是說,上癮的過程是「想要」這個激勵系統變得越來越敏感、以至於人越來越「想要」的過程。上癮的多巴胺系統是極其敏感的。一點微小的刺激就能勾起他的「想要」。

吸du者「喜歡」du品嘛?研究表明,隨著du癮的加深,吸毒者對毒品的喜歡程度非但沒有增加,而且還減弱了。「喜歡」有個“邊際效應遞減”的性質,再好吃東西,總吃你也會厭煩。而上癮可不是這樣的。上癮的「想要」不但不需要用調控保持新鮮感,而且還越來越想要。我們看那些吸du的人,其實他們哪怕是在吸du的那個時刻,也並不快樂。他們早就已經不再“享受”那個東西了,但是他們不得不吸,因為他們的大腦在強迫他們「想要」吸。

上癮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看看你是哪一種?

你真的「喜歡」家裡那三百雙鞋或者你收藏的那二十五個機械鍵盤嘛?還是你只是「想要」得到它們?

你去那麼多旅遊景點是為了完成某個「想要」的心願,還是真的「喜歡」那些地方,真的能夠好好欣賞景色,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

我認為看完那些研究能進一步提醒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真正的喜歡,而不是完成多個想要,現在流行的所謂正念,強調的就是專注欣賞當下的東西,是真的喜歡,而不是總想著下一個想要。

還記得《未來簡史》裡那隻大腦被人裝了遙控裝置的老鼠嗎?它的大腦劫持了它,它是真的「想要」那麼走。可是我們覺得它很悲哀。

當想要已經遠遠大於喜歡的時候,人已經成了大腦回路的奴隸。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首付一人一半”婆婆出爾反爾,拒絕買房,兒媳明算賬:把車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