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在心理沙龍遇到一位女士,她和我分享了一件對她而言永生難忘的事情。
她坦言,在十多年的婚姻中,她並沒有在丈夫身邊體會過幾天快樂的日子。
兩人的婚姻是家裡包辦的,結婚不久後就生下了兒子。
丈夫的性格咄咄逼人,對家裡的事情基本不管,一直以來全靠她操辦家裡大小事,包括孩子的學業。
面對這樣一段情感淡漠又疲憊不堪的婚姻,她一直想離婚,但遲遲沒有去做,原因很簡單:
怕傷害到孩子。
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覺得孩子太小,離婚對孩子影響不好; 讀小學的時候,覺得正是三觀形成的時期,離婚對孩子影響不好; 上初中了,覺得過兩年就中考了,離婚會影響孩子學習......
讀高中了,也快高考了,她深怕這時候離婚會影響孩子高考。
但這次,她總算是忍受不下去了,在孩子準備上高二的時候,快速離了婚。
當時的她已經做好孤注一擲的打算,甚至開始計劃陪孩子復讀。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高考時卻意外地取得了理想的成績,並感謝媽媽選擇了離婚。
這位媽媽的故事,讓我明白了:
孩子真正想要的愛,是什麼。
一直以來,這位女士為了避免自己和丈夫的不良關係影響到孩子,始終努力在孩子面前表現得開心,努力讓這個家看起來正常一些。
但這些年,她的內心始終是備受煎熬的,同樣被煎熬著的還有兒子。
父親不顧家、對母親態度不好,對自己不管不問,這一切兒子都看在眼裡。
兒子心中也有疑問:為什麼媽媽要忍受這一切?
而身邊的親朋好友會偷偷告訴他:你媽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
這個原因,讓孩子感到了更多的沉重和愧疚:
原來都是因為自己,媽媽才會過上如此不開心的生活。
“ 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母親痛苦的根源。"
媽媽嘴上叮囑他不要想太多,作為學生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
但作為孩子,作為這個悲劇的 “ 始作俑者 ” ,他根本無法忽視媽媽的痛苦。
所以媽媽的離婚,反而給了他許多解脫。
終於不用每天看著媽媽強顏歡笑,不用再負擔著媽媽的悲慘人生,總算可以心無旁騖地迎戰高考了。
原本每個孩子來到世界,需要吸收各種養分。
例如一定程度的愛、教育、物質等等。
但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
自我犧牲式的母愛,根本無法被孩子 “ 吸收 ” 。
就像當我們飢餓時有人遞來麵包。
本來很開心,但卻在麵包吃到一半時得知,對方其實已經餓了兩天肚子,這是僅剩的一塊麵包。
這時,儘管知道是對方自願遞來的好意,但也變得難以下嚥。
一位母親選擇犧牲自己去愛孩子,就如同餓著肚子把這塊 “ 沉重的麵包 ” 遞給孩子。
有些母親會認為:你看我已經為了你犧牲了這麼多,所以你更應該好好學習,努力生活。
這樣的觀點常常會讓孩子無力反駁,孩子們只能咬著牙把這塊麵包嚥下去。
但嚥下去之後,他們根本無法安心消化啊。
母愛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
幾乎所有母親,都在思考如何給孩子更多的愛,如何讓孩子吃得更有營養、穿得更暖、學習更豐富的特長、接受更好的教育……
大部分人對母愛的理解是:
把所有好的東西給孩子,不好的東西不要讓孩子接觸。
而心理學家 弗洛姆 曾經對母愛做出這樣的詮釋。
好的母愛,是能夠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感受到: 我作為一個小男孩 / 小女孩來到這個世界上,這本身就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換言之,母愛是能夠讓孩子對生活燃起熱愛的。
但如果透過犧牲自己去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內疚與虧欠,這樣的方式與 “ 讓孩子熱愛生活 ” 恰恰相反。
因為媽媽的假開心,從未能騙得過孩子。
很多母親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她們的想法是:哎呀,那些不好事情就不要讓孩子知道了,會影響 Ta 的學習。
但是,那些真實的感受真的能完全藏得住嗎?
1、生活中,你能夠分辨出你的父母是真開心還是假開心嗎?
2、大約幾歲的時候,你發現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
我問過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大多在小學的時候,就能夠不用透過對話去感知父母的情緒。
有時候只需要一個眼神、一個語氣,甚至是一個夾菜的動作。
有的甚至更小的時候,就已經能透過父母的舉手投足,察覺到他們今天的心情是好是壞。
所以藏,是永遠藏不住的。
那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 “ 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 、 “ 生活有熱情 ” 呢?
這個並不是由母親以口述的方式 “ 教 ” 出來的,而是:
母親自己把自己的人生 “ 活 ” 好。
當一個媽媽愛自己,充滿活力,敢於大聲哭大聲笑,孩子也會敢於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愛上生活。
但如果一個媽媽在生活中處處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痛苦地活著,以傷害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以虛弱的方式去生活時,那麼結果可以預見:
孩子也會在無形中認為 “ 活著本身是一件沉重的事情 ” 。
曾經有一位女士在諮詢中說,自己的女兒在學校裡和同學們相處不來。
老師反映這孩子一直表現得很疏離,難以融入到同學間的互動中。
一開始這位女士以為是不是同學欺負女兒,但瞭解過後發現同學和老師待她都挺友善,並不存在霸凌。
諮詢中她提到了在家中的一個情景:
丈夫是一個說話粗暴的男人,經常回到家心情不好就會罵自己或者女兒。
並且動不動就會用到 “ 垃圾 ” 、 “ 廢物 ” 這樣的字眼,有時還會夾雜著一些髒話。
當自己被罵時,作為母親,她怕在孩子面前吵架影響不好,便每次都以沉默應對;
而當孩子被罵時,她會在丈夫離開後和女兒說:“ 你爸爸雖然說話難聽,但他還是愛你的。”
母親的本意是希望維持完整的家庭,安慰孩子,不要給孩子內心造成傷害。
但這些 “ 不反抗 ” 、 “ 安慰 ” 卻好像在說:
被傷害時,不要去反抗,那些傷害是愛;他雖然沒有照顧到你的感受,但還是愛你的;那個人雖然說話很難聽,但也是處於好心......
這無形中給孩子傳遞出一個資訊:
所謂的關係,就是默默承受攻擊,不可反抗;
所謂的 “ 愛 ” ,就是如此讓人痛苦的東西。
那麼,在往後的日子裡,當媽媽告訴女兒要學會 “ 愛別人 ” ,或者 “ 接受別人愛 ” 的時候,女兒想到的並不是美好。
而是媽媽委屈和無力的樣子,以及媽媽和自己所受的言語傷害。
因此,女兒在社交上才會不自覺地與人保持距離。
媽媽愛自己,就是孩子最有力的榜樣。
印度電影《神秘巨星》中,主角小女孩生活在一個父親會家暴母親的家庭中。
儘管母親平時並沒有在孩子面前抱怨父親的不是,也儘可能把慈愛、開心的一面展示在孩子面前。
但女孩內心明白,媽媽並不幸福。
女孩透過把自己彈吉他唱歌的影片發上網路走紅,她拿到了報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諮詢律師想辦法幫媽媽離婚。
母女倆因為此事大吵了一架。
這段對話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儘管孩子還小,但考慮的事情已經遠超出母親的想象。
並且女兒始終把媽媽過得是否幸福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這次爭吵女兒並沒有成功說服媽媽,兩人不歡而散。
而當媽媽選擇在自己的人生選擇 “ 認命 ” 的時候,女兒自此也放棄了自己的音樂夢。
不過這次爭吵還是有意義的,因為至少母女倆都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也是改變的開始。
影片最後,因為父親想扔掉女兒的吉他,這變成了母親鼓起勇氣反抗丈夫的導火索。
這時的媽媽很好地為女兒樹立起榜樣:
要去拒絕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和事,去爭取自己的幸福。
女兒也從此獲得了力量去重新追求自己的夢想,最後在音樂頒獎晚會上,她毫不保留地表達了對媽媽的感謝。
最後,希望所有母親都優先考慮自己的感受。
因為只有我們優先滋養自己,我們才能更充沛地愛孩子、愛生活。
我們的孩子自然能吸收到我們的愛和力量。
並且用這份感覺和力量去面對世界,去感受更多的愛。
父母永遠無法幫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
這時能夠做的,便是過好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人生去告訴下一代——你看,我是有能力去追求幸福的。
所以,孩子,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