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名叫“推辭學”。並且,人數居然高達13萬多。

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情況:

找你借錢;

各種飯局和邀約;

親戚或朋友想要住到你家裡;

以及各種奇奇怪怪的請求。

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明明覺得是對方的行為不合適,卻不願意直接說“不”呢?

雖然書中主要探討的,是討好型人格所面對的問題,但在實際生活中,一些不是討好型人格的人,也同樣被這個問題困擾。書中的很多觀點,也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

瞭解之後,你會發現,其實開口拒絕,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

並且,當你擁有坦白拒絕的勇氣後,可以剔除掉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為什麼明明心裡不願意,

可就是無法說出“不”

在“推辭學”小組裡,一位名叫“泥”的豆瓣網友向大家訴說自己的苦惱。

女孩的大學室友每次洗頭,都會找她借護髮素用;化妝時,也總是找她借各種護膚品、化妝品;甚至和男朋友出去吃飯,還要借她的白色羽絨服穿……

面對很多類似的問題,大家紛紛在組裡支招,分享一些推辭的小技巧。

比如,把自己的東西鎖起來,不讓對方看見,或者說那個時間自己剛好有什麼事情等。

我們可以看到,面對他人的請求,不少人即使不願意,也會盡量滿足他人。當自己實在無法滿足時,寧可選擇說謊,都很難直接說出“不”。

知乎上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拒絕別人的方式是說謊,而不是直接說不?

“原因在於這些人缺少拒絕別人的力量。於是他們採取了僥倖的方式,以說謊的方式去掩飾真實的拒絕意圖,以避免體驗到因為直接拒絕而喚起的內疚或羞恥,或者避免受到想象中的傷害。”

沒想到,過了兩天,同學給小美打電話,說他們特地更改了時間,這下小美可以參加了。

小美頓時感到很為難,又支支吾吾試圖找理由推脫。

這下同學生氣了,說:“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早說啊。我還以為你想去玩,為了能讓你參加,特地跟每個人都溝通了一遍,把時間改了!”

我們有時候就像小美一樣,認為被拒絕就代表被否定,會讓人傷心,並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給別人。

因此,我們會找各種理由來說謊。

但這樣做,最後有可能把事情弄得更復雜。

無法拒絕他人的原因很多,並且每個人也都不完全一樣。

有些人,可能僅僅是因為抹不開面子、或者在乎他人評價,這都是很正常的。

畢竟,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助人為樂,似乎不幫助別人就是不對的。

並且,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在群體中生活,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所以,我們重視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對於他人提出的要求,傾向於給出肯定的答覆等。這樣做,都是為了免遭排擠。

如今,網際網路的發展,又放大了這種被人評價的效應,讓我們更在乎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還有些人,情況更嚴重一些,就是書中提到的討好型人格了。他們面對他人的要求,哪怕心裡有一百個不願意,每次也還是會選擇委屈自己,滿足對方。

作者認為,這其實是為了獲取他人的愛,贏得認可

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認為自己不值得人愛,所以就必須不斷嘗試去贏得愛。這讓他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轉而關注他人的慾望。

拒絕他人後,結果真像你想的那麼糟嗎?

我們總是擔心,拒絕他人後,會失去對方的好感,破壞彼此的關係。

但是,現實真的會像你想的那麼糟糕嗎?

首先你要明白,很多人誇大了別人在被自己拒絕後受到的影響。

某網站做過一項關於“被別人拒絕後你會怎麼面對?”的調查。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65.52%的人是完全可以接受他人的拒絕的,認為這是正常的。還有22.75%的人,覺得發洩一下過兩天可能就沒事了,或者雖然心裡不好受,但想開了就好了。

所以,別人被你拒絕後,結果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可怕。不要被自己腦子中的想法嚇到了!

哥倫比亞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丹尼爾·阿莫斯說,大部分尋求幫助的人,其實並沒有期待得到一個肯定的答覆,所以他們並不會因為拒絕而產生太激烈的反應。

並且,認真拒絕他人,反而會讓其他人知道你的邊界。讓你和他人在相處時,摸索出更舒服的方式。

如果你從來不拒絕,只是一味地忍讓,什麼事情都答應,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人,讓你的付出變得廉價。

邊界越模糊,大家越侵犯。

最後,什麼事都來找你,你變得像“便利貼女孩”一樣,被推向了不堪重負的深淵。

我的一小“不”,成熟的一大步

那麼,如何才能勇敢拒絕他人呢?

1.接納自己,明確自我價值。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我們對於自己的看法,和我們本來的樣子,是兩碼事。

很多時候,你對自己的判斷,只是你自己頭腦中發生的事情,它並不能表明你真的就是一個怎樣的人。

其次,我們每個人本身都有著自己的價值,而這個價值,和任何討好他人的努力無關。

比方說,你只是犯了一個很小的錯誤,但是你卻認為“我總是搞砸所有的事情,做什麼都做不好,我是一個無能的人。”

這個時候,你要提醒自己,你對自己的看法可能是錯誤的。你要學著更加柔軟靈活地看待自己,給予自己更多的寬容和接納。

只有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時候,才不會再因為害怕不被喜歡,而去委屈自己迎合他人。

2.明白你的感受和需要,是最重要的。

在我們的文化中,總覺得“善解人意”是好的,應該多理解他人,所以,有時我們會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來體諒他人。

但實際上,我們應該先照顧好自己。只有當我們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因此,當我們與他人相處,感到不舒服時,不要壓抑或否認自己的消極情緒,或是合理化這種情緒。比如:對方也沒有惡意、其實這也沒什麼、怪我太敏感了。

雖然我們做出這一反應,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是,“與情緒做抗爭,實際上給情緒增添了更多痛苦”

我們要認可自己的情緒,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這讓我很不舒服,我的邊界正在被侵犯。

我們要學著善待自己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和睦相處。

3.確定自己的底線是什麼。

你需要清楚自己可以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

這樣,當情況發生時,你才能更清晰地告訴自己:此刻,我應該拒絕。

你可以嘗試列出一份清單,比如:

我無法接受別人跟我共用口紅之類的私人物品;

我無法接受在我很忙的情況下,別人還提出一些需要佔用我時間的要求;

我無法接受其他人住到我家裡等等。

如果你不太清楚自己的底線到底是什麼,可以嘗試回憶一下,過去發生的哪些事情,讓你感到生氣或為難,只是當時沒有說出來。

然後,嘗試對那些具體的越界行為說“不”。

✎✎✎

學會拒絕,並不是說讓你無論什麼都say no,不去幫別人的忙,或者不管不顧地去得罪別人。

而是說,當我們無力拒絕,並因此給自己帶來了困擾時,要學會量力而行,適當說不。

有網友調侃“只要我沒有道德,你就綁架不了我”。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當我們不再給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鎖,放過自己,學著愛自己、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不管別人提出的是什麼樣的請求,我們都不會再因此感到為難。

哪怕我們拒絕別人之後,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心理建設,這也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就像微博網友“羊師太”分享的:

終於在我的努力之下,“不會拒絕別人”的毛病,變成了“拒絕了以後再慢慢愧疚”的毛病。

接下來的日子,我會繼續告訴自己:拒絕是我的權利,我不應該為此承擔任何責任,我不用害怕被討厭,以及即便因此被討厭也不是我的錯。

希望這本書能夠幫你找到坦白拒絕的勇氣,在與他人相處時,懂得“以自我為中心”。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早日實現“拒絕自由”!

主筆 | 藝一 編輯 | 燕妮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活得自在”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