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總是難免會遇到新潮的思想與傳統禮俗之間的碰撞。新潮的思想是時代更新變遷所帶來的改變,而傳統禮俗呢,則是代代相傳下來的老傳統。
這兩者,其實未必就一定是對立一定是矛盾的,畢竟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想法不同,遵守的人生規則和信條不同,只要不違反道德,就沒有錯,只要自己過得開心,就沒有必要改變。
沒有錯,我的意思就是,新潮的思想也好,傳統禮俗也罷,沒有哪個一定是錯的,也沒有哪個一定是對的,所謂的對錯和對立,也許只是我們個人把自己的觀點看的太具絕對性,才產生的矛盾。
我說得再明白些,舉個相對極端粗俗的例子。大部分人都覺得尿是排洩物,是人體的廢物,而且很髒。但有些人覺得尿能延年益壽,甚至有些地方還會把“童子尿”當成至寶,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那都是一種奇葩的思想。可是你也不能一口咬定對方這種行為就是錯的,非要要求對方去按照你的心意去改變。
或許這個例子不具有普適性,但是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有些時候遇到與自己有差異的觀點,未必需要急著否定,或許就不應該否定,需要一顆互相理解的心意,包容不同於自己人生觀點的觀點也可以存在,那麼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可現實真的遇到了這類的問題,總是誰都不能說服誰,誰也不能夠理解誰,極有可能把原來的小矛盾轉化為大矛盾。
因為想做到互相理解和包容,真的很難,很多人呢,只是憑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生活閱歷去生活,這也並非就是錯,可是錯的是,其中大部分的人呢,只認可自己的觀念,卻不能認可他人的觀念。
總覺得自己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強行要求對方也遵守自己認為對的觀念去生活,定要“去已存同”,不允許“異己論”產生。
一旦有了這種極端的思想,那麼不管是新潮思想也好,還是傳統禮俗也罷,那就意味著,你真的錯了。
大年初二那天,張巧(化名)跟著年前剛剛訂完婚的男友去婆家拜年,本來新媳婦上門,這應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即便不是,有新成員加入,氣氛必然不會搞得很糟糕,但是呢,張巧這次登門拜年的結果卻弄的不歡而散。
張巧走的時候,公婆還陰沉著臉,看似是憋了一肚子的氣,不過什麼也沒有說就是了,但明顯的是對張巧有意見。
張巧對這一切都心知肚明的,但就是裝作不知道,像什麼都沒發生似的在男友家呆了半天才回來,臨走的時候還熱絡地叫了公婆,只是公婆還是面色鐵青,沒有應聲。
回來以後,張巧才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講明白。“我跟我男朋友本來就是相親認識的,他父母本來我就見過,平時對我也都客客氣氣的,當然我也很有禮貌,雙方畢竟都是有距離的,他們想要讓我做他家的兒媳婦,自然以禮相待,我也一樣,嫁到他們家以後,總歸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我也不想跟他們把關係鬧僵。
如果可以的話,我是真的不想和他們在婚前就產生矛盾,可是真的不行,有些事情觸及了我的底線,我不能夠接受,那隻能拒絕。
我這個人還是個倔脾氣,不肯做的事情堅決不做,人家要是拿身份去壓我,就是本來能做的,那我也不做。”
張巧和婆家之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事兒還得從張巧早上到婆家發生的第一件事情開始說起了。
大年初二那天,張巧在男友的陪同下,到了婆家拜年。初一的時候,張巧的男友已經去過張巧家了,男友帶了不少的拜年禮物,張巧的父母也給了男友拜年大紅包。張巧的父母呢,都是比較隨和的,一直就從沒有把張巧的男友當成過外人,不勸酒,也沒有什麼非要遵守的規矩,隨意得很,所以在張巧家的這次拜年呢,結果是非常不錯的,一家人吃了飯,聊天搓麻將,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結束了。
所以張巧去男方家的時候,她也沒有什麼心理壓力,男友帶了什麼東西給女方家,她也一樣沒少帶,進門就嘴巴很甜的把男方家的親戚朋友以及公婆都叫了一遍。
可是到了男方父母該給紅包的時候呢,公婆卻坐到了客廳的沙發上,手裡拿著紅包笑意盈盈地看著張巧不動。張巧也不知道這是啥意思,旁邊的男方親戚提醒了張巧。
“新媳婦還愣著幹嘛呀,趕緊磕頭啊,新媳婦拜年得磕頭噠,這是我們這裡的傳統習俗,也是禮貌呀。”
張巧聽得心裡咯噔一下,張巧家跟男友家不過隔了一百多公里的距離,可她從未聽說過這種傳統習俗,更不知道禮貌就是要用磕頭來表明。
她疑惑地看了看男友,本來是想讓男友趕緊解救她,結果呢,男友似乎是會錯了意,貼心地給她拿了個墊子,放在身前。
“你怕地上髒,我已經給你準備好了,磕一個意思一下就行了,等會兒,我爺爺奶奶過來了,你也一樣,這的確是我們家的傳統,我嫂子她們進門了都是這樣做的。”
但張巧卻並沒有順從地跪下,直著身子站在一動不動,委婉地拒絕了。
“叔叔阿姨,真的不好意思,我有點無法接受,我們家那邊從來沒有過這種規矩和習俗,我不知道遇到長輩都要磕頭。再說,懂禮貌也不一定就要磕頭是不是?”
然而,這句話一說,公婆似乎就有些面子掛不住了:“巧巧,這就是你不懂事了,這是我們家,你是我們家的媳婦這以後也是你家,你不要用你家那套規矩行事呀,得遵守我們家的習俗。”
眼看著所有人都等著自己磕頭,巧巧硬是被激出了脾氣,不僅沒跪,還說了狠話:
“磕也行,我也能同意,但是我就是怕我磕頭,活人受不起。我現在還不是您家的媳婦,自然不用按您家的規矩來辦事,按我家的規矩,除了跪父母之外,就是祭祖的時候才用得著磕頭,您要是需要,那我就磕。”
結果是公婆當場被氣得說不出話,閉嘴了。張巧沒有遵從婆家的要求,向公婆長輩行磕頭禮拜年,她堅持了自己的觀點,卻在無形中惹怒了公婆,雖然公婆不敢再提這個要求了,可是他們心中對張巧的行為必然是心中不痛快的。
畢竟張巧作為晚輩,作為新媳婦,當眾下了婆家的臉,這種行為在公婆眼中,一定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
但是,張巧真的做錯了嗎?我個人不那麼認為,相反的,我認為錯的是提出要求的婆家,不過錯的並不是磕頭這個習俗,而是讓對方磕頭的這個要求。
拜年磕頭這個傳統習俗,其實在過去的確很常見,我小的時候,依稀記得也有那麼一段時間是這樣的,到長輩家要紅包一定要磕頭表示尊重,當時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好的。但是後來,這種傳統習俗漸漸就沒有了,畢竟時代變了,不再需要這種繁文縟節的習俗,禮貌和尊重可以藏在心裡,可以用語言去表達,未必就要磕頭這個行為來表示。
但這的確是傳統的習俗,你可以繼續去推崇,自己去嚴格遵守,可是你要求別人也這麼做,那就是不行,更不能用身份和權勢威逼對方,你沒有那個資格。
張巧是個新時代出生的女孩,她的家庭從未有過磕頭拜年這種先例,她認為能拜的活人只能是父母,其他跪拜的都是給已故先人的,活人受不起,這是她的觀點,所有她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屈服於不同的觀點,拒絕也是她的權利。
還拿上面的例子繼續舉例,你可以把尿當成是汙穢,對方也可以把尿當成是至寶,這並不衝突,衝突在哪裡?在於你一定要否定對方,把對方當成是奇葩,鄙夷對方的觀點,而對方呢,非要讓你去品嚐他們的至寶,一定想要改變你的思想,讓你成為對方觀點的“信教徒”,一定要“去異”,那才是矛盾和衝突的關鍵所在。
兩種思想完全可以相互獨立,我們可以不認同對方的觀點,也可以不理解對方的觀點,你也可以堅持己論,但你同樣也不能讓對方認同和理解你的觀點,更沒有一定要讓對方改變的權利。
否則,強迫對方你就越了界,超過了自己的權利範圍,哪怕你的觀點有多麼的正確,多麼的主流,你也是錯的。
記住,你不是神,不是創造萬物法則的造物者,你的觀點也只是一群人的觀點,傳統禮俗,有傳統禮俗的好處,新潮思想也有新潮思想的弊端,都是好與壞並存,不管身份如何,道理是怎樣的,那也不是凌駕於其他觀點之上的真理。
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思想之間的碰撞,哪怕你再認為自己是對的,你也可以要求自己,卻不可以要求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