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可想要持續做、持續做好一件事情,那真的很難。

可即便再難,面對現實生活對我們越來越高的要求、肩膀上越來越多的責任與內心中對期待生活與日俱增的渴望,我們似乎並沒有停下的機會和選擇。

而在現實生活中多數朋友也確實在過著,一邊恨不得自己成為機器人,保持高度的自律,一邊因為自己偶爾沒有完成目標或拖延,而陷入自我懷疑與自我攻擊中的生活。

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裡,其實包含了:

不想去上班工作,卻必須勉強自己去、只能留給自己極少的時間,其他時間都得留給應酬和社交、無論是否真的開心,都得強顏歡笑、每天只有躺在床上後,才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可這時候白天壓抑的情緒又洶湧而出,一瞬間就把自己壓垮、頂著太多的失望與壓力,和太多的茫然與不甘,一邊努力向前走,一邊又擔心走錯了或被傷害……

我們也會問自己“究竟什麼樣的結尾,才配得上這一路的跌宕起伏”。說實話,我也不是很清楚,但只是看著這些文字,也覺得身在其中的你跟我,確實都不容易、能在這樣的狀態下勉力地往前走走,確實很不容易。

這也讓我更理解了,為什麼有些朋友會在某個時間段進入“破罐子破摔”的狀態。他們太累了,卻又不肯真正地放下內心深處的希望。

其實在這裡用“不肯真正放下”也不是那麼合適,因為在極限承壓、找不到情緒與生活的突破口時,略顯“極端”或夾雜“放棄”含義的方式,其實也是推動自己人生繼續往前走的助力。

談到這裡,可能你會有些不理解。

記得有次去超市買東西,一不小心就買得稍微多了點,雖然平時也有鍛鍊,提這麼多東西步行個十幾分鍾回家也不是難事兒,可走著走著還是因為袋子把手勒的生疼,而不得不停下來,待手上的疼痛緩解了一些後,才能繼續往家裡走。

其實,這跟剛剛描述的狀況是一樣的。

當我們肩膀上、內心中所放的東西,已經遠遠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與消化能力時,生物本能就會站出來保護我們,阻止我們被這些壓垮。

其實,這也就像我們忙碌了一天,需要用休息、自我滿足與睡眠來補充精力、體力一樣。畢竟,如果始終被掏空,那別說實現自己的夢想了,可能第二天的生活我們都面對不了。

說到這兒讓我聯想到一位曾經遇到的朋友。

如果用大眾的眼光去評判他的話,會得出“他真的太上進了”這樣的結論。因為,他不僅對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無論透過努力自己收穫了什麼,他都會認為“我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最佳化”,然後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自我完善上,從不會去給自己留一絲一毫的空隙,用他的話來說“我就差壓縮睡眠時間了”。

“是什麼動力在推著他往前走呢”,這是當初我們交流時我心裡的想法。而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現在他就好像是一個被控制的機器人一樣,只能往前進,喪失了停下來的能力,就好像非常擔心自己稍微一鬆懈就會失去很多,甚至被社會和時代淘汰。

沒錯,從表現上看他確實很上進,可實際呢,他只是陷入焦慮中出不來罷了。

焦慮確實為他提供了動力,可持續的高壓、對自己的不認可、對自己的逼迫等,又能讓他走多久呢。而如果能夠長久保持,也就不會需要找心理工作者交流了。

而其實生活中還有不少朋友與他類似,不過在表現上可能是“我必須是一個高效的人,而且越高效越好”、“沒有意義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我今天又偷懶了,我真是一個廢物”……

當佛洛依德老爺子提出的“生的本能”越來越濃烈的時候,我們就會陷入這種狀態裡。而它越濃烈,我們就越想擁有最好的生活與最好的自己,甚至於這種期待不自覺地超過了現實,就比如,我們再高效,那也只是個普通人,不可能如機械一般的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考慮問題,並不是基於“現實是如何”去進行分析,而是“我覺得我能做到”這樣的主觀認識。

那接著,高冷的現實就會用失望和打臉回饋我們的高傲。於是,失望越來越多、努力了,卻沒有收穫越來越多、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目標可能實現不了、越來越想要擺脫這種失控的狀態,那你說,我們能不焦慮嗎?

而被焦慮驅使的我們,很快就會變得更加盲目和理想化,並距被壓垮只有幾步之遙。

你能夠在“停下來”的時候,安心地享受當下嗎?

你能夠在面對“努力了,但目標卻沒實現”的狀況時,坦然接受嗎?

你能夠在努力的時候,不想著小說、好吃的與綜藝,在享受屬於自己時間時,不陷入“你有什麼資格玩”的念頭中嗎?

如果答案是不能,那現在的你,大機率正被焦慮驅使著。

我並沒有想要說“焦慮是一件不好的東西”,相反在很多時候,它確實能帶給我們不小的助力。可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持續向前的、是可持續發展的,那焦慮並不能幫你實現內心所想。

可能你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沒意義的事”,卻真的能幫你做到這一點。

我想列舉的第一點,是你也需要吃飯休息、你只是一個凡人,以及“如果這個模式真的能帶給你你想要的,你可能早就實現了”這個事實。不過就不過多展開了,免得又顯得太過嘮叨。

而關於第二點呢,是生活中並沒有“無用”和“無意義”,有的只是暫時沒看到它的用處、暫時沒能力挖掘出它的意義。畢竟,這些我們眼中的“無用”和“無意義”,在他人的生活中卻實實在在地正在發光發熱。

第三點呢,我覺得也沒什麼複雜的,因為它所指的僅僅是當我們陷入自以為的“高效”狀態中時,大腦會持續的高負荷運轉,而這高負荷運轉既不能一直保持下去,也不會在運轉過後,還沒怎麼恢復呢,就又立刻高速運轉,所以,在做一些暫時不用花費很多腦力、看起是“無用”和“無意義”的事情時,大腦反而會獲得休息。

第四點呢,當我們的眼中只有那些自認為“有用”、“有意義”的事情時,我們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異常狹窄,並且充斥著風險。

“狹窄”的意思就是說,如果缺少了這些東西,我們自己擁有的世界就相對來說要小很多,同時呢,也喪失了“這些無用與無意義,慢慢在我們做得多了之後,就開始帶來更多積極影響”這樣的可能與由此產生的個人生存空間的擴張,以及,當我們遇到需要與另外一個人搞好關係,而那個人恰好對我們認為的“無用”、“無意義”的事情挺有興趣時,我們因為平時鮮少接觸這些,而失去了快速拉近雙方關係的機會;

至於“風險”呢,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只喜歡吃牛肉,其他的食材在你眼中就是平平,那連續的吃不到牛肉,就會讓你的精神狀態持續下滑,可如果你喜歡吃的東西比較多呢,你就總能從“內心訴求得到滿足”帶來的舒適中得到壓力的緩解與快樂。這兩相對比,自然後者要更“安全”一些。

看到這些,你會不會對“有用與無用”、“有意義和無意義”有一些新的看法呢;會不會稍微打破一些現在堅持的“要過好生活,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這個觀念呢;會不會發現了一些可以供自己在高壓生活中喘息的機會;會不會對當下的自己有更多的接受呢。

人這一生,沒有哪一段經歷、沒有哪一些事情是絕對無用或絕對沒有意義的;我們也永遠只能活在“心裡滿是力量的時候,才能直面生活的艱辛,而努力過後便又需要補充力量”的狀態裡,不可能如機器一般。

所以,如果做那些“對當下和自己最有幫助”的事情能推動人生向前的話,那讀無用的書與做無意義的事,才是人生能持續向前的主因。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如何正確安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