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它是指一種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甘願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出來的自制能力。

“延遲滿足”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用我們平常的話說就是“忍耐力”: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忍耐”異曲同工。

所以,延遲滿足可被視為一個人心理成熟的標誌,同時也是情商的重要構成部分。通俗來講 延遲滿足就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過程,在達到目標以前,我們會有很多衝動,遇到很多誘惑。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貪圖眼前的一時之快,而是持之以恆地提升自我,向著目標和理想篤定前行。

所以,想要擁有非凡的人生,就要學會延遲滿足感。

01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位於斯坦福大學的一所幼兒園內主持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有三十二名孩子參與了實驗,最小的3歲半,最大的5歲8個月。

實驗的過程是,讓每個孩子單獨待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托盤裡放著這個孩子最愛吃的東西——棉花糖、軟糖、曲奇或是餅乾棒。

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有兩個選擇:

一是他們可以立即吃掉托盤裡放的食物,但不能有另外一份的獎勵了;

二是假如能忍耐一定的時間(十五分鐘)再吃,那麼就可以得到雙份的食物,追加的一份是對他忍耐和等待的獎勵。

幼小的孩子們面對盤中美食表現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毫不猶豫、迫不及待地把食物吃下了,他們一刻也不能忍受誘惑,當然他們只能吃到一份。

另外一些孩子,他們很想得到雙份食物,但盤中的食物太誘人了,單調的房子裡又無事可做,於是這些小傢伙有的捂住眼睛,有的背轉身體,有的故意兜圈,有的還唱起了歌……

總之,想盡一切辦法抵抗誘惑。

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敲打盤中的美食。

結果,這其中的大多數孩子還是堅持不到五分鐘就選擇放棄,把食物吃掉了。較少的孩子堅持得稍微長一點,但並沒能夠堅持到十五分鐘。

最後,只有大約20%的孩子忍受了十五分鐘的漫長煎熬,得到了第二份美食的獎勵。

這次實驗之後,先後有六百多名孩子參與了同樣的實驗。

十八年之後(1986年),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忍耐力、剋制力”強,最後得到雙份食物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為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美國高考(SAT)中的成績更優秀。

到四十三年後的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們都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早年“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負責最高階的思維活動,並且這些人在事業生活方面也確實比較成功。

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等待;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分享;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抗挫;延遲滿足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能力。

米歇爾的實驗說明了什麼道理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常說的“堅持就是勝利”。這和我國古人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一個道理。如果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具備了一些優秀的品質,他長大後人生精彩、成就斐然的可能性就大。

02

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亨利·哈里遜,幼年時家境貧寒,性格內向寡言。

鄰居們當他小傻瓜,經常把一枚五分硬幣和一枚一角硬幣扔在他面前,讓他任意撿一個。

哈里遜從不讓大家失望,他總是撿那個五分硬幣。

於是,大家就更認為他是傻子,常常用這種方法逗他取樂。

有天,一位善良的老婦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問他:“孩子,難道你不知道一角硬幣要比五分硬幣值錢嗎?”

“當然知道。”

哈里遜淡定地說:“可是我如果撿了那個一角硬幣,誰還會把硬幣擺在面前讓我選?那麼我就連五分錢也拿不到了。”

雖然五美分與一美元相比,明顯價值低得多,但是撿拾一美元的機會只有一次,而五美分經過多次的撿拾,其總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一美元。

哈里遜無疑要比其他人聰明得多,他捨棄了一美元的誘惑,卻得到了遠遠超過一美元的收穫。

也許人生就是如此,當我們前行的時候,往往要懂得自己必須放棄眼前的一步,否則很難為繼續前行做好足夠的積澱。不懂得延遲滿足,固執地執著於眼下,也許就會被困在原地,無法走得更遠。

一個很重要的人生道理:這世界上最傻的人,就是把別人當傻子的人。而一個人知道自己傻,那他其實就不是真的傻,因為傻子從來就不覺得自己傻,他覺得自己聰明得很呢!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這段話也凸顯了人生的智慧,先苦才能後甜,想以後越來越好,就在一開始做最難的事!這實際上說的就是“延遲滿足”。

03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要到人生的後期才能兌現,延遲滿足感,決定了你做判斷時,是基於長期還是短期。

生活常常會設定各種各樣的誘惑和陷阱,我們在抉擇時,常常會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誘惑,卻忽視了長遠的、大的利益。“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但是生活並不在於我們看了多少,而是在於我們能看多遠。

電影《人生遙控器》中,男主人公邁克爾·紐曼意外獲得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時間“快進”、“回放”甚至“停止”,自由的控制時間。

工作時只要按一下“快進”,就可以馬上回家;

做錯事時可以“回放”,讓自己回到過去的時光重頭做起。

最後,遙控器失控了,人生只能“快進”。在糗事兒接踵而至之後,邁克爾開始明白了生活的真諦:生活要靠自己精心地去經營,細細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學會感激並擁抱現在的生活。

人生如同戰場一樣,一城一池固然重要,但是戰略性的轉移和放棄更值得思考。

只有適當的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才能實現最後的目標。對我們而言,現在的學習階段就是“延遲”的過程,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充實自己,最終才可能實現“滿足”。

生活中只有看得更遠,才能走得更遠;只有看得更深,才能理解得更深。我們要學會及時跳出生活的圈套,不要被暫時的、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一旦我們滿足於一時的所得,自然就會失去得到更多利益的機會。

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畫筆牽出的一段姻緣,故事有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