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式愛情
大概是看了太多傳統愛情,我以為的愛情是王小波對李銀河說的愛你就像愛生命,是荷西對三毛整整六年的等候,是林徽因要用一生來回答梁思成的愛,是見了面會臉紅,牽了手就是一輩子…
後來,慢慢的流行起了“快餐式愛情”。正如現在的快餐式飲食一般,快速的吃下一份食物達到飽腹的目的即可,不用糾結於食物的味道和品質。更甚者可以說,快餐帶來的愉悅感比健康的食物要多的多。重油、重鹽、重糖的吃食總是能更好地刺激大腦,滋滋冒油的炸雞配上可樂總是可以給人帶來愉悅感,無論最後結束時帶來的是不是疲憊和空虛都不重要,當下的視覺和味覺刺激總是讓人把持不住自己。
現在的談戀愛,透過社交平臺認識或者朋友互推,剛認識就在一起,後來熟悉了發現根本不合適然後一拍兩散,然後大家不約而同進入下一段。這樣的惡性迴圈竟讓人不知從何說起。大家都習慣了這種戀愛節奏,各取所需還不浪費彼此的時間和精力。但其實不管渣男渣女,一開始都是抱著一顆真心去愛的,後來失望透頂,覺得反正不是ta誰都可以,然後抱著這樣的心態傷害了下個人。
我也見過這樣的女生,一個人談了五六個男朋友,以各種理由圈錢要禮物,從化妝品包包到衣服鞋子全靠各個男友的資助撐起來。然後當你質疑她時,她會理直氣壯地說:“我耗費了我的青春時間來陪伴他們,給他們提供情緒價值,我以客戶的思維看待他們,憑什麼不收回報讓我無償服務?”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務實、功利的商業化態度,以愛情的名義進行著市場交易。在社會高速發展,快餐式文化的盛行下,男女雙方都沒有把愛情和婚姻當做追求的最終目標,而是當做追求享樂刺激或者物質獲得的手段。慢慢地,愛情也就變成了廉價的消費品。
失去的不僅僅是愛嗎?阿蘭·巴迪歐在《愛慾之死》中指出愛意味著消融自己、承認他者,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消極性,但這些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相違背。現在社會強調自我的邊界感,一切事物在市場上都明碼標價,消費主義和功利性深入人心。極度膨脹的自我意識讓我們很難感受其他人的情緒,於是純粹的愛情越來越難發生。
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習慣將另外一半符號化。女生要長相甜美,通情達理…男生要有車有房,努力上進、有穩定收入…似乎在這樣標準化的格式要求背後,無論是誰只要滿足標準都可以。在這樣諸多可能性的選擇下,大家慢慢失去了愛的能力,不敢去愛,不知如何去愛。說不上孰對孰錯,只是有點可惜。
可惜的是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愛,是那個單純誠摯的自己。是那個在下雨時跨越半個城市去給你送傘的自己,是那個為了你願意不斷努力變好的自己,是那個一遍一遍的走過你回家的路只為了與你偶遇的自己……當我們在說真愛的時候,我們說的不是那一個具體的人,我們懷念的是那個可以為另一個人奮不顧身的自己和時光。
一起脫身吧!我和閨蜜吹著晚風,倚在欄杆上聊天時,我問她為什麼會選擇單身,她頓了一下,鄭重其事地跟我講:“不是覺得愛情不重要,不想談戀愛。我恰恰是覺得愛情太重要了,不能隨便做決定。”是啊,就像《晚婚》裡唱的,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靈魂。我會和那個人花大把的時間聊天、一點點了解對方的喜好和過往、在冬夜走很遠的路把親手做的美食送給對方、在夏日的夜晚坐在草地上分享同一個耳機……
正在讀文字的你啊,祝願你可以從快餐式愛情中脫身,可以遇到屬於你自己的愛情。要相信單身的這些日子都值得,只為了更好的遇見,才賦予了距離與時間。Ta正在向你走來的路上,別急,你值得更好的~
文字 | 學生大使 張譯文
圖片 | 張譯文拍攝
編輯 | 學生大使 張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