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生的最大悲劇,莫過於人老了,卻無依無靠

如今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很深的家族觀念,子女長大成人後,多半都遠去他鄉打拼,而父母則被遺留在家中,成為了”空巢老人”。

年輕的父母總會“要求”女兒以後不要遠嫁,“要求”兒子不要定居太遠,因為他們深知,一旦分隔太遠,他們將無法保證親情的延續,也無法保證是否老有所養。

沒有人不想安度餘生,但現實中總以悲劇居多。

那些寂靜的門的後面,是一個個孤老悲傷的背影,他們無助,無奈,以及絕望,他們不為人知,吶喊無聲。

他們是一群年邁的老人,是存在已久的“新的”弱勢群體。

曾獲加拿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的韓國電影《酒神小姐》,就向大眾展示了各種老年人的狀態,電影層層剝開,安穩的生活表面之下,是慘不忍睹的孤苦無依,他們苟延殘喘,伶仃憔悴,悲劇不斷,卻很少有人發現。

因為年邁體弱,所以他們失去了太多,親人、朋友,也因此得到了太多,腿腳不便、被人嫌棄、一無是處。

絕望之下,他們只能選擇死亡,甚至,他們連死亡的資格都沒有。

1 老年人孤獨化的現狀

我國是老齡化嚴重的國家,據推測,到2030年,6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數量將達到2億多。

老年人口的增加,註定會加重年輕人的負擔,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將精力更多地放到工作上,於是,親情之間難免寡味,“常回家看看”也變成了奢望。

對此,老年人也表示理解,所以他們更多時候都選擇不提自己對子女的思念,於是,孤獨成了他們的常態。

我們常會看到一種現狀,年輕人回家看望老人,成了足以讓周邊人羨慕與稱讚的事,而老人也是喜笑顏開,為之驕傲。

因為,若孤單成了一種現狀,成了一種習慣,那麼外來的一切,都將是驚喜。

而對於老人來說,他們無時不刻不在期盼驚喜的到來,因為事實上什麼都沒有,也並不幸福,所以有人陪伴,有人牽掛,就成了讓他們最大的滿足。

電影《酒神小姐》中的主人公素英,是一個人老珠黃的女人。沒有親人,還失去了唯一的兒子,一生未婚的她,到了老年的時候更是無依無靠。

年老的她,已經沒有任何工作能力,為了能活下去,她成了一名不入流的站街女,再加上年輕時候輾轉流離,可以說悲慘佔據了她的整個過去,而孤苦,則是她當下及將來的狀態。

這樣的她,就連突然出現的陌生小孩民浩,都能帶給她足夠的寬慰,讓她找到生活的意義。

這不是簡單的幸福,這是諷刺,人到老年無依無靠的時候,只能靠無限降低期待來獲取精神上的富有,這是整個環境的悲哀

如今社會的改變,讓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的人都著急成家立業,而現在,孑然一生,成了當今很多年輕人的想法。

人們在感情上逐漸冷淡,年輕人從喜歡獨居到決定不婚,沒有愛人,沒有子女,對老年的生活只打算存夠一筆錢,以此了結餘生。至於精神,好像都不重要,畢竟年輕的時候已經夠負荷了,老了只想坐在搖椅上慢慢搖。

因為對結婚生子沒有期待,對未來沒有安全感,所以想杜絕一切發生,這樣的想法看起來合情又合理,但卻經不起考驗

電影中,素英的朋友鍾秀,人到老年,雖溫飽不差,卻患上了老年痴呆。

毫無意外,沒有親人的他,漸漸被世界拋棄,留下的他,恍惚、沒有靈魂

在他的世界裡,沒有認知,沒有時間,沒有記憶,只有渾濁的眼睛裡殘留的最後一絲色彩,他每天一個人孤單地坐在門口,孤苦伶仃,而這樣的狀態,會持續到他死亡。

沒人能預測將來,就像鍾秀也不會料到自己會患上老年痴呆,變成一個只能動、卻沒有任何思想的“廢人”,而這個時候,他的身邊卻沒有一個能依靠的人。

誰能保證老了一定無病無災?誰又能保證老了一定有人陪在身邊?

都不能,老年註定是一場無法預測的冒險

2 有一種新型死法,叫做“孤獨死”

人們都在害怕老去。

不單是容顏的衰老,更多的是,當不再有行動能力了,就將會面臨被拋棄的恐懼,以及孤苦伶仃、沒人作伴的痛苦。

很多人都幻想老年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和朋友們去旅行、跳舞,走不動的時候就一起進養老院,但現實都是很殘酷的。

電影中,因中風而躺在病房上的宋大爺,兒女拋棄,無人照顧,生不如死,在素英去看他的時候,他終於有了能訴苦的物件,他講述自己的無奈與痛苦,最後請求素英幫助他自殺。

這樣的現象有很多,甚至更殘酷,親人冷漠,朋友離去,晚景潦倒,行動能力弱,沒有生活保障的他們,終究被壓在社會最底層,無法動彈

當沒有希望的時候,死亡就會是最後的選擇,有一種死叫做“孤獨死”,它存在於任何地方。

日本曾有一部紀錄片,叫《老年公寓清潔隊》,它向大眾介紹了日本的一種特殊職業——孤獨死清潔員,他們只負責清理孤獨而死去的人。

自殺不屬於孤獨死,無人看見、沒人預料的才算。

據日媒資料顯示,2016年的時候就已經超出4萬起孤獨死事件,而人數每年都在增加。

有從業15年的人員表示,人情淡薄的地區,是孤獨死的高熱地區。

而這樣的情況在我國也很普遍,偏遠的農村常常是被忽略的地方,年輕人外出,老年人空巢,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他們年邁難自理,就算逝世了,也只能望著天花板,誰也不知道。

人老了,身邊卻沒有真心的親人,望著空蕩蕩的房間,寂靜的大門口,耳朵裡傳來洗衣機的聲音,冰箱裡只剩下昨天的剩飯剩菜,想必當生出自殺想法的時候,才能真正理解,人這一輩子有多麼的孤獨。

到這,你是否已經想到你老了以後的樣子?

3 那些孤獨老人的真實感受

素英的朋友載宇,妻子早逝,這樣他痛苦萬分,儘管有兒女,卻因為工作常年不在身邊,這讓他與孤寡老人無異,面對這樣的狀況,他總有輕生的念頭,最終,他還是吞服了大量安眠藥結束了生命。

婚姻似乎並沒有帶給他多少保障,因為伴侶的離開、兒女的遠離,讓他重新回到了孤單,而他也一直陷入痛苦,終究沒能出來。

素英說:“死去的人最灑脫,活著的人最痛苦。

她總共參與了三個朋友的自殺,而自己卻選擇在監獄度過餘生,是對生活仍然懷有希望嗎?並不是,她是在懺悔,在祈禱,懺悔自己的雙手“殺”了人,祈禱死去的人來世能幸福。

這是她的善良,來自一個對生活已經絕望的人的最後溫熱

因為春天是美好的象徵,是幸福的象徵,是重生的象徵,她將所有遺憾都幻想在春天能完成,而事實上,到最後,等待她的只有冬天。

電影終究是電影,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難以保持這種平常心,看待孤獨中的絕望。

可怕的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掙扎、無奈

廣州有一個人,為了能更好地知道老家爺爺的生活狀態,於是在家中客廳按了監控。

本以為能用其他方式照顧老人家,但卻看到了讓他震驚的一幕。

原來,爺爺每天的生活如此枯燥與孤單:

從凌晨開始,多次起床上廁所,早晨吃完簡單的早餐,出門閒逛,直到中午回家,沒事就拿出酒一個人喝了起來,然後吃完早餐剩下的飯,就回房休息,直到吃晚飯,睡覺,接著第二天開始迴圈。

很多年輕人都是這麼想的,認為給了老人錢,就是盡孝了,卻都忘了老人翹首以盼時,眼中充滿了期待與卑微。

在海明威的著名小說《老人與海》裡,有這樣一句形容老漁夫的話:上了年紀的人特別怕孤單,可打魚的總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被生活壓彎脊背的老漁夫,在面對孤獨的時候,他既是承認的,又是懼怕的,在他的生活中,除了打魚,他什麼也沒能做,也就是不斷地堅持打魚,才能讓他短暫擁有激情,才讓他能短暫地忘記孤獨。

而日復一日地迴圈,看似轉移了注意力,實則是在麻痺自己,因為他明白自己是孤獨的,卻又沒辦法逃離孤獨

所以都說,孤獨越來越年輕化,但真正的孤獨,卻從來沒在老年人中消失過。

素英在面對記錄人員的採訪時,也表示,她的過去充滿了貧窮與自甘墮落,而自己也沒什麼好解釋的,因為從來沒有擁有過,所以一切都顯得很空虛與麻木。

這何嘗不是上個世紀很多老年人的心路歷程?因為從來沒獲得過,當人入晚年依然什麼都沒有的時候,那才是貫徹身心的孤單吧。

現實中,總以渺小的人居多,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決定不了生死,其實“素英”就是那些孤獨的老年人心中的渴望,因為無奈,所以總是渴望解脫。

縱然老去有萬般苦楚無法預料,但畏畏縮縮也無法解決問題,因為老去的孤獨已經是必然存在的,坦然接受才是最好的選擇。

生活也不是一無是處,人生也不總是處處是坑,《學會做一個會老的人》一書的作者拉姆·達斯曾說:只有接受痛苦,你才接受自己的靈魂,才能遇到磨難的時候有一顆強大的心。

最後,人生短短几載,對子女來說,珍惜眼前的老人,老人其實和小孩子一樣,需要照顧,需要關心,同時,為自己謀安穩,因為到了老年,真正重要的,只有陪伴。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最初”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