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的開篇、孔夫子短短的幾句話就給我們道出了幾個真理,且是跨時空、跨疆域、跨種族、跨信仰的。

學習要強調“時習”。

“時習”說的不是要時時刻刻溫習,而是要不定期地溫習,尤其是對一些經典作品,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心境,讀同一章節,感觸、理解都是不同的。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每讀一次,你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並不是說把書讀一百遍,自然就明白其中的含義了,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這或許就是“時習”的本意。但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泡沫的太多,經典的太少,值得“時習”的確實不多。

這時,不妨多讀讀經典。

“有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往往是對那些有特別思想的人而言的,他們的思想往往不被大眾所熟知、所理解,如果此時,有一個人理解你,支援你,你自然很開心,很快樂,所以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說的就是這個。如果你有這樣的“有朋”,就好好珍惜。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看似對君子的要求太低了,其實不然。

現在經常見到不少人,在鏡子面前精心整理、打扮,些許細微的“瑕疵”都不放過,你或許在想如果不處理這些許細微的“瑕疵”,可能會被他人發現,這即不禮貌,也使自己尷尬,也影響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其實,你真的想多了,別說關注你這些許的“瑕疵”,甚至連你自己,他人都並未如你想象的那樣關注你。因為現在,人連自己都關注不過來,哪有時間來關注你?

更何況要別人理解你,別人沒有任何義務來理解你。別人不理解你,那是本分,別人理解你,那是愛你。而那些理解你的,在愛你的人,你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一點都不重視,卻死磕、糾結、疑惑那些沒有任何義務的對你“知”的人,竟而“慍”,這不僅是傻,更是蠢。

所以,“人不知”不應該是一個條件,應該是一個意識。但就是這,很多人也做不到,這或許就是人性。所以,孔夫子才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只要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慍”,就可以算的上君子了。

這真是有意思。

孔夫子對人性的理解,遠遠超過他人。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86萬“彩禮”背後:成熟的戀愛,都在追求對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