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很焦慮的文章
作者|懟嬤嬤
實習編輯|暐聞
嬤嬤的閨蜜小Q,剛剛上35歲,意外有了二胎。
這是隻羨鴛鴦不羨仙的日子。
直到30歲,小Q懷上了第一個孩子,小Q媽媽過來照顧,老人兩邊跑倒是還能忙過來,偶爾在小房間住住,倒是還能湊合。如今大女兒接近5歲,二胎又要來臨,老家的婆婆要來城裡一起照顧才忙得過來,兩房顯得擁擠不堪。
和老一輩住在一起,你晚睡,他早起,你看觀念的不同,習慣的不同,小Q漸漸被擠得透不過氣來。
盤算一下錢包,過去買的兩居室附近沒有地鐵,學區也一般般,感覺賣了再買一套三四房的學區房,感覺壓力很大。
集體回媽媽家住?小Q媽媽的老破小兩房,小學倒是省一級的,但是沒有電梯的高樓,且丈夫和丈母孃住,相處問題也是定時炸彈。
不買大的,買小的?在小區旁給婆婆買套一居室。但佔用了原來要給女兒讀書的購房名額,租房子吧,婆婆住不慣別人家的房子,總是拒絕。
一時之間,如何置換,倒是頭疼。
這是一個普通80後的日常,開年過後,房地產、二胎概念股都火得熱火烹油。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對東北地區率先全面放開生育限制的答覆“可以探索”。轉而,昨天又補充了一句,全面放開不是答覆的初衷,人口與房產、教育、醫療、社群配套一脈相承。
是呀,生不是問題,住哪裡,怎麼樣是問題。
大到如何落戶,入讀名校,醫療保障,哪一個不是資源搶奪戰?而具體的指向,就是在哪裡買一套合適的房子。
於是,樓市和人口這對雙胞胎,在焦慮和熱烈中,相愛相殺,水乳交融。
1
到底誰願意生孩子?
肯定是的。
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有人,才有需求。
從麥當勞到肯德基,從衚衕裡72家房客到碧桂園別墅,從騎鳳凰牌單車到買賓士奧迪,從穿的確良到排隊買lv愛馬仕,有衣食住行的需求爆發,才有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飛躍式增長。所謂房地產“黃金十年”“白銀n年”,也是人口的消費升級鬧的。
計劃生育到放開二胎,大體經歷了30年的歷程。
回首父母一輩50後60後,城市家庭人均兩三口,農村家庭六口之家遍地皆是。
為了抑制人口過快增長,佔用匱乏的公共資源,70年代後期全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的爆發期在1989-199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98年已開始呈個位數增長,“四二一”部隊(獨生子女家庭)人口結構的問題,悄悄埋下了種子。
時至2020年,戶籍登記的新出生人口共1003.5萬人,而2019年1179萬人,出生人口在進一步下滑。而國家統計局2019年新出生人口為1465萬人,按此比例推算,2020年新出生人口大約為1246.9萬人。
相比2019年,新生兒人口總量下降14.9%。
這是開國以來,最低的出生率資料。
為什麼下降?從2013年不是開始放開二胎了嗎?從2016、2017年,新生人口略有增長後,2019年開始又持續下降。2019年,全國二胎出生率佔新生兒出生率超過50%,證明二胎政策挽救了斷崖式出生率下降問題,但90後父母當道後,生不動的問題又加劇了。
到底,誰願意生二胎?大體是在童年受夠了孤獨寂寞的80後獨生子女們。
而最近,國家這波鼓動三胎,主力人群還是這幫人。
去年同學聚會,嬤嬤一位土豪中學同學,在華東某二線城市工作,剛剛生三胎。
他跟我說,一直擔心著什麼時候要交三胎罰款。
何其有趣。
嬤嬤算了算,根據《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按違法生育者或者違法收養者的夫妻雙方實際總收入計算。如果違法多生育一個子女的,按照其上年度總收入的二倍徵收,每再多生育一個子女的,依次增加三倍徵收。
嬤嬤這位土豪同學的年收入大概200萬+,兩倍不得400萬了嘛!
這還沒算他太太的收入,阿彌陀佛——
一套小三室入手了!
當然,實際執行也許並沒有這麼多,嬤嬤沒有追問。但參考去年廣州一對夫婦三胎被罰款30多萬,也是心驚肉跳的。
新生人口都下降15%,難得有人想生孩子,有些地方的計生辦還要罰社會撫養費擋路。
看來,計生管控、kpi設定,從“可以探索”到“制度落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而且跟樓市限購一樣,如果三胎政策開放,職場對女性更加苛刻,已婚未育的女性將更加受歧視,說不定要“結紮證明”才能入職。
這是制度層面的,更深入是經濟層面的。
2
人口是房地產的灰犀牛?
過年有句話很火:房地產最大的灰犀牛是人口。
這句話是雙向的,房地產業是人口的灰犀牛。
春節後這一週,房地產股普漲,連爆雷了整個2020年的泰禾集團都連續幾天飆漲5%以上,萬科上漲5%,新城控股上漲8%,藍光發展上漲4%。
A股市場,抱團股持續崩塌,只有樓市才是真正的資金抱團股。
資料顯示,2021年春節兩週成交量增幅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均大幅上漲50%以上。北京、廣州、深圳春節累計成交量較2020年、2019年同期漲幅均超過45%,創近3年來春節同期成交新高。北京日均100套交易,同比增長267%,與2019年同期相比上漲69%。
房價方面,根據最新的全國房價排名,北上深均價全部突破5字頭,重慶和廣州持續爆發,而成都、合肥、長沙等省會城市房價也略有增長。
先不說二胎,生一個孩子,兩個老人看著,三代同堂起碼得三房吧。
嬤嬤諮詢貝殼買房,所有深圳二手房都顯示“暫無價格”,一套布吉的三室10年左右樓齡,價格最低690萬,最高750萬,差額高達60萬,還不知中間要滋生什麼隱形費用,這是體外話。一套起碼700萬,剛需首付三成210萬,剩下400多萬,月供3萬多的房貸。
要是生三胎,四房五房上千萬更不敢想象,只能靠老人的錢包,一家六口捆綁一起。
但沒有房子,資源好交通方便的學區房就輪不上,加上疫情,海外留學人員還得迴流,教育跟不上,輸在起跑線上,談何生育?
嬤嬤95後的堂弟,剛剛和弟妹結婚,兩口子在出租屋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為了生孩子,他在深圳某新盤數千人搖號中,艱難前行,同樣因為搖號未遂,他推遲了生育計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重要性已經倒掛,修身的自由,遠比其他重要。
3
房子還值得買嗎?
有人說新生率持續下降,人口基數下降成為趨勢,房子還值得買嗎?
房子和人口的規律又驚人地重合了——
數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質量。
第一,好房子依然值得投資,尤其是全球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強,資金高度抱團的今天。從全球角度來看,發達國家一線城市諸如東京、紐約、舊金山,近半年的房價飆漲,舊金山黃金區域的房產,個別漲幅甚至達到100%。
匹配中國,像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房子,這就是樓市裡的茅臺,保值而持久,諸如這個邏輯並不盲目,一線城市裡,教育醫療交通就業高度發達,就是人口流入和聚集的地方,有人才有輪動,有輪動才有活躍的溢價和交易。好房子就如奢侈品,越貴越有人買,而且輕易不跌價。
從開發商的角度,像恆大、融創、中海、萬科這種在一線城市大幅佈局,機會很多。相對而言,開發商的馬太效應也在增強,融資成本越低,資金餘額越多,能夠抗調控,抗風險的企業,越會留存得久,這一點,中海、萬科、龍湖比起恆大和融創要有優勢得多。相反,不捨得在一線二線佈局拿地,越會在競爭中被淘汰。
第二,熱點城市群、衛星城市值得關注。
當然,槓桿率也是要考慮的,且一線城市由於上漲過快,多地連忙加碼限購政策。上海連續出臺優先滿足無房家庭政策,廣州被徹底停貸抑制了需求。但處於中國樓市巔峰的深圳,一手也採取了“積分排序”的措施,就像18、19年,一線城市的需求和土地交易量就是被這樣禁錮,那麼強二線和熱點城市群的房子,可以看看。
根據貝殼研究院資料,合肥、長沙、成都、杭州等城市房價也在飆升,三線城市像浙江金華最近漲幅十分可人。
熱點城市群在一線城市和重點二線城市的帶動下,帶看指數同比增長幅度甚至超過100%,例如長三角、粵港澳、北部灣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但與大多數城市群保持較高市場熱度不同,哈長城市群年初受疫情反覆影響,帶看和認購指數環比大幅下滑,並低於去年同時水平,進一步加深了去年年底表現出來的下降趨勢。 另外,中原城市群雖市場熱度高於往年同期,但下降趨勢明顯。從城市群的角度亦出現馬太效應,資源將逐漸向優勢城市群傾斜,未來此種分化現象或將更加嚴重。——《貝殼研究院》
像東北、甘肅、內蒙古、新疆、貴州、四川,這類產業流入,人口流出的省份的三四線城市,大家置業就要小心了。
第三,需求多樣化,文旅地產也有春天。
中國最愛買房的人群是什麼?
50-70後。
在改革開放下,他們財富積累充足,在一二線城市已經搜掛完大部分的財富後,這種幾十到100萬的閒錢不知如何投資,又不敢買不懂邏輯的理財產品(風險太大,老人折騰不起),這時候,在老家置業,或者買養老地產(諸如海邊溫泉公寓,別墅產品),買離大城市、省會城市一兩個小時的度假房產。這種原理和買保健品的邏輯差不多,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管人世間繁華世俗,先一群朋友遊山玩水,及時行樂,享受了再說。
像恆大海花島,碧桂園在各大城市附近的溫泉海邊別墅、公寓的市場火爆,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Last
人口是30年後的今天,而我們活在今天,日子還是要過的。
車子買了,股票跌宕的,黃金白銀價格動盪,抱團股也崩塌,
至少手中的房子,還是漲的。
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且,需求的多樣性,不一定人需要房子,機器人也需要房子呢?
只要心裡還有花園,理想就會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