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現今臺灣社會的婚姻關係夫妻雙方一方面承襲中國傳統文化的婚姻觀念,一方面也接受了現代文化的婚姻觀,研究者也提到現代臺灣社會的文化價值觀正處於變動的狀態,西方文化價值觀對人們心理與行為的影響越來越顯著,但傳統中華文化價值觀仍普遍存在。故研究者也十分好奇,在多元文化體系下成長的國內已婚者,其面臨婚姻抉擇時所考慮的因素為何?特別是已婚者本身重視傳統婚姻觀與否,對婚姻承諾續擴會有怎樣的影響?又已婚者個人特質是否也會影響婚姻決策。
華人社會傾向追求和諧、避免衝突,當出現意見不合時,維持關係的重要性往往高於問題的解決,利翠珊於2006年關於受暴婦女的研究,發現這些婦女將遭遇問題視作「逆境」,著重在個人如何從創傷中恢復到原本的狀態。就算明知對方可能並非自己滿意的物件,或是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受暴婦女仍持續為家人或另一半付出,選擇繼續留在不滿意的婚姻中,顯示她們在面對婚姻困境時,產生某些心態上的轉變,故傾向努力維持原本的生活,而非離開這段關係。
上述概念也恰巧與「承諾續擴」的定義相類似,承諾續擴是從心理認知層面說明人們的決策現象,是指決策者於決策過程中,在明知未來結果有很高機率的負向結果,如面對所投入的資源可能未獲預期回報時,在可選擇的情況下,決策者仍增加承諾的行為(Staw,1997)。已婚者面對不看好婚姻,卻選擇持續維持婚姻,並且繼續投入感情、金錢或其他企圖維持婚姻的行為,這種承諾續擴情況似乎也發生於多個家庭中,其中婚姻態度可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已婚者在婚姻中產生種種情緒,在面對自己不滿意的婚姻關係,決定是否要離開關係的當下,往往會考察許多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面對是否要離婚的決定,個體將會考察孩子、成本、經濟……等等,決定忍耐或是離開關係,研究結果提供已婚者調適自我婚姻決策的方法。依據研究結果,顯示婚姻態度是會影響婚姻承諾續擴的,故可以透過了解自我對婚姻的感受與期待,澄清自我的期待與想法,進而產生較合理的期待。其次,共依附特質,特別是他人焦點是與婚姻承諾持續有關聯的,故已婚者可以透過調整自我的依賴性、低自尊、過度在意他人等特質來改善自我產生婚姻承諾續擴的現象,透過培養自我興趣、看到自我價值來降低自我共依附的特質,同時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管道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