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幸福嗎?
我媽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她常感慨說:你們這一代人真是太幸福了!
我們小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上白饅頭和雞蛋,穿上新衣服。
和我們一比,你們現在每一天都是生活在蜜罐裡啊!
我媽說的是客觀事實,如今物資不僅極為豐富且觸手可及,而且可選擇的娛樂活動也多彩多樣。
按理說,我們的幸福感應該很高。但實際上呢?
放眼望去,每個人臉上似乎隱隱只寫著兩個字:焦慮。
即將大學畢業的表妹告訴我,她打算去拉個雙眼皮,聽說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面試透過率;
同事張姐最近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也愁的焦頭爛額,夫妻倆決定買套學區房,可資金缺口還差不少;
閨蜜沐沐近來頻繁向我抱怨:眼看著三十了,還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你知道某某嗎?現在混得可好了......
如果仔細觀察和感受,就會發現不同年齡段的人有著不同的焦慮:
容貌焦慮、年齡焦慮、身材焦慮、中年焦慮、健康焦慮。
從物質層面來說,我們確實很幸福,但內心深處,卻被種種煩惱和困惑重重包圍身心疲憊。
那麼,走在人生的路上,究竟是什麼阻擋了我們擁有和感受幸福呢?
01.幸福需要支點
幸福是什麼?
它其實是一種主觀感受,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正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和定義雖然不同,即不論追求物質層面的幸福,還是精神層面的幸福,但不變的是:幸福需要支點。
比如說事業心強的人,往往事業取得成績才能感受到幸福;
家庭觀念強的人,往往家庭溫馨美滿才能感受到幸福。
然而支點能給人帶來幸福,同時也能阻礙我們感受幸福,這還從人類的發展史說起。
人是群居動物,在群體中生活,從漫長的人類歷史來看,一直遵循著優勝劣汰原則。
這意味著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只有具備優勢的人才能生存下來,才能分配到更多的資源,活得更好。
但是所謂優勢,是相對而言的,是在競爭中才能看到和感受到。
比如說,一個部落的首領,往往透過力量的較量而產生。
而一旦有了競爭,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比較或對比就在所難免,在生存壓力下更是如此。
所以,比較的基因深入骨髓,幾乎是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發展而產生,是符合自然界發展規律的。
有了人類文明,生存的壓力有所減少後,人們可競爭可比較的方面就更多了。
比如金錢、地位、財富、美貌、學歷等等。
能拿得出手的越多,人們心中的天然優越感就越強,越是能更好地生存和生活,調配更多的資源。
這個時期,社會程序加快,人類的社會屬性遠遠大於動物屬性。
人類在主觀上,意識到處於金字塔頂端的諸多好處之後,比較就逐漸衍生出了攀比和炫耀。
實際上,現代很多人內心感受不到幸福,也是拜盲目攀比所賜。
這時,自我價值感低或不穩定的人在盲目攀比下,就會成為幸福的奴隸。
對此有個段子:老張辛苦幹了一年年終獎發了2萬,激動地計劃著如何花用這筆錢。
看到這,老張臉上的笑容立刻僵住了,內心的幸福感也消失了,再也高興不起來。
正好老王這會打過來了電話,感慨單位今年效益不好,年終獎一分錢也沒有。
老張聽後忙安慰起了老王,內心卻再次竊喜起來:和老王比起來,我幸福多了。
老張的幸福感,就像過山車般忽高忽低不穩定,是什麼造成的呢?
從心理學來看,自我價值感取決於外界的人,比如擁有優越感或得到別人的認可,幸福感通常會飄忽不定,既不穩定也很難持續。
而自我價值感高的人,即一個人活著即使什麼也不做,也能感受到自己是獨特而有價值的。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機遇和機遇各不相同,合理的比較能讓人認清自己的位置。
但盲目的比較只會讓人迷失方向,所以攀比是幸福路上的第一大敵人。
02.幸福需要多個支點
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避免地有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角色也會越來越多。
我們的人生也被切割成了多面,比如家庭、事業、財富、興趣、健康等等。
上面說到幸福需要支點去支撐,但如果僅僅靠一個支點,往往也是不夠的。
首先,在追求單一支點的過程中,很長時間內假如處於沒有優勢或支點破滅的情況下。
我們就會難以感受到自我價值,內心容易崩潰和痛苦。
比如,把愛情當成人生全部的人,一旦失戀常常會痛苦到懷疑人生,甚至尋死覓活;
把工作當成生活全部的人,一旦遭遇職場變故,比如大批裁員,同樣會痛不欲生。
還記得2018年,萬達44歲女高管徐毓跳樓身亡的新聞嗎?
她生前是南京萬達茂專案的總經理,工作極拼命,常加班到夜裡一兩點,大年三十也只回家待了一個多小時。
當時有業內人士說,南京萬達茂地處城郊,招商難度很大,“徐毓能圓滿完成招商,確實很讓人佩服”。
然而,公司會議上以業績未達標為由,公開批評了徐毓,甚至有領導表露了撤換徐毓總經理職務的意思。
而後,就傳來了她不幸身亡的訊息。
不知道她內心究竟經歷了怎麼的絕望和掙扎,才選擇了這樣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但一定和所有時間、精力投入到工作,卻被全盤否定有關。
其次,即便在單一支點上達到了想要的高度,取得了絕對優勢,人往往會陷入另一個痛苦的泥潭——空虛。
因為失去目標,自我價值感從巔峰跌入低谷,所以百無聊賴,幸福感就會呈現斷崖式下降。
比如娛樂圈中明星頻頻被爆出吸毒,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空虛無聊。
他們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財富、地位、名氣已全部擁有,已找不到新的目標,或者說生活失去了動力。
實際上,每個人的追求不同,自然重心不同側重點也各不相同,這本無可厚非。
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想要同時把多個社會角色都扮演好,既不現實也不可能。
這就好比高考成績,某一門單科成績再好,即便是考到了滿分,但只有別的科目整體不差,才能保證總分不低。
否則,只要有一門成績低於及格線總拖後腿,總分也無法保證,還是會讓人頭疼不已。
所以,想要提高幸福感,就要增加生活的支點,不要把某一支點當成人生的全部。
比如,除了家庭和工作之外,挖掘一下自己的興趣或潛力,增加人生體驗。
03.幸福是動態平衡的過程
人生的本質是“變化無常”,幸福也不會靜止不動。
關於這一點,我相信在經歷過一場疫情後,大家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吧?
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美國貧困率已經上升了2.4個百分點。
幾乎達到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貧困率最高年度增幅的兩倍。
而日本的情況也沒好不到哪去,不少年收入700萬左右日元(約45萬人民幣)的家庭,收入降到了500萬左右(32萬人民幣)。
想要保持原有光鮮亮麗的體面生活,已經變得不太可能。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產階級尚且如此,對於普通人來說情況更糟。
近幾年信用卡的普及各種分期消費的流行,讓很多人極為享受提前消費帶來的快感。
同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月光族”,儲蓄的習慣被弱化和漠視。
前所未有的生活壓力,一下子迎面撲來,打的人措手不及,用“壓力山大”來形容真的毫不誇張。
其實,即使沒有這場疫情,誰又能保證我們在各自的人生主場順風順水,碰不到一丁點意外和變化呢?
所以,幸福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
想要把幸福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就需要我們做到一點:主動去活。
“主動去活”是指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做到不卑不亢,主動去思考和追求想要的人生,而不是被事情推著走,逆來順受、身心分離。
與“主動去活”相對應的是“被動活著”:他們相信命運在冥冥中已被註定,與其主動追求不如被動等待幸福。
如果說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是能在前者身上感到勃勃生機,而後者彷彿行屍走肉。
《秘密》一書中,認為你想要什麼,吸引什麼就會最終過什麼樣的生活。
因為同頻共振,同質相吸,並把這一法則稱為吸引力法則,認為它和萬有引力一樣,都是一種自然規律。
我們都喜歡李子柒的影片,那裡面的生活就好像世外桃源一般讓人神清氣爽,讓人忘卻一切煩惱。
在她的作品裡,同樣能感受到她對生活的熱情和生機。
但瞭解她的人都知道,李子柒身世坎坷,從小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14歲那年,爺爺去世,她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
為了生活,她睡過公園長椅,啃過兩個月的饅頭,做過飯店服務員,還當過夜場DJ。
而後接觸短影片,也是為了給自己開的淘寶店,做宣傳增加銷量。
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沒有得到過命運的眷顧,但是她卻選擇了主動去活。
積極主動地尋找各種可能性,讓自己的生活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為了讓影片拍出更好的效果,一次採訪中李子柒說:
“最多的時候一個東西,我可能看過不下一百個關於它的資料,我有三個筆記本,裡面全部都是記得這些筆記。”
從當初無人問津到如今被人追捧,她從不賣慘,也不輕易向人訴說自己的遭遇。
但卻積極尋找出路,用努力和堅持,讓自己離幸福越來越近,我想很大程度上和她“主動去活”的人生態度密不可分。
你渴望擁有幸福嗎?
如果想要擁有持續而穩定的幸福,那麼就別寄希望於幸福從天而降,而是從拋去幸福的三大幻象開始吧!
相信幸福終會如期而至,不會遺漏每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