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情緒、感覺、情感、直覺、認知、覺知是不同層面的精神成份。

情緒是比較初始的部分,直接的參與人的精神運作和行動方式,是心理的動力,對人的行為具有推動性:快樂、興奮、愉悅、親近、安寧、勇敢、尊嚴、自豪、憤怒、悲傷、哀傷,渴望、佔有、貶低、嫉妒、怨恨、忌恨、焦慮、恐懼……等等都是描述情緒的,情緒直接觸發。這些成份在人的的精神領域的運作方式與呈現構成了個人人格地圖的一部分。情緒參與自我我邊界的維護、自我目標的激勵、人際間的交流等等……

比如自我邊界被侵犯時,人的情緒是憤怒,憤怒推動著人的行動,保護邊界。自我被真實的欣賞接納時,人的情緒是愉悅和興奮,愉悅推動著人更開放更敏銳,增強人際間共鳴認同,比如舞臺演員被情緒高昂的觀眾喝彩鼓掌,演員常常會更自如更精彩的發揮。

情緒的是自發的過程,是非意識的反應,力比多的流動、達成、受挫、塌陷形成了情緒,興奮、振奮、愉悅、渴望、尊嚴、自豪等關聯力比多的流動、達成;貶低、嫉妒、怨恨、焦慮等關聯力比多的受挫、塌陷。

感覺,是瞬間的情緒被主體察知加工處理,是思考參與的,仍以憤怒為例:某人無端被辱罵,他的情緒瞬間憤怒,憤怒的動力是指向暴力和攻擊,他覺察到了自己憤怒,並瞬間意識到暴力攻擊的法律和經濟後果,而使用語言反擊,反擊有效達成,憤怒舒緩,但是對辱罵者產生了怨恨和厭惡,這一系列的過程伴隨著強烈的體驗,這些體驗被主體察知且思考參與,這些體驗就就不再是情緒。這一系列思考參與的情緒過程是感覺。

從日常的語言中也可捕捉到感覺的特點,人們會說:我感覺很愉快;我有點害怕(我感覺到了自己害怕);我很悲傷(我感覺到自己很悲傷);這些語言的形式中可以看到自我主體覺察到了情緒,反思了情緒,但描述出來了就是提煉的感覺。

感覺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是留下了一些印象,但是感覺沒有形成一個長期的心理慣性,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感覺在個人的生活中隨時隨地湧現、消散,一個細緻考究的人可能會因為陌生人的衣品有好感,兩個混黑道的人會因為對方的強悍和豪爽而欣賞等,這樣的瞬間過程如果沒有持續的積累就是瞬間閃現一下,猶如心理世界的一陣風。

當感覺的客體大致穩定,感覺持續的累積,就慢慢形成情感,情感是主體對感覺更統整更細緻的反思和提煉,更為接納並確認,情感有頻度積累和時間累積而形成的明顯的心理趨勢、傾向,比如朋友、戀人剛認識的時候僅僅是互有好感,這是感覺層面的,接觸的多了,好感積累,共鳴積累,信任積累,形成情感,情感比感覺相對穩定而持久。喜愛、愛戀、尊敬、厭憎、鄙視、等等都描述的是情感。

情感比感覺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是感覺的提煉、昇華、積累,是心理成份中更為抽象和高維的部分,情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是個人心理結構穩定的重要因素。

情感因為有了主體的參與,所以主體越自在情感越豐富、細緻,越能感受到許多微妙的細節,並且有能力將這些細節描述出來,所以中國古語說:才情相生,可以琢磨推或敲,可以寫出紅酥手,黃縢酒,可以寫出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詩詞。

情感的形成是力比多投注和良性反饋逐漸形成的,人際間或者群體內部因為彼此的愉快而愉快,也願意為彼此的願望而努力或者付出犧牲,互相有情感的人參與了彼此力比多的流動。所以情感破裂的時候,投入情感的個人的力比多的流動受挫,產生了與受挫相關的空洞感或喪失、憤怒、怨恨、焦慮、自我貶低、嫉羨等等強烈的情緒。

情緒、感覺、情感等動力維度的部分融合了自我主體對客體世界和以自己為客體的思考的累積、身體的經驗積累、人際間的體驗,形成了個人的更為統整的能力~直覺。

直覺是個人在時間縱深和事物廣度以及細節的綜合,是個人心理成熟的運作方式,直覺是時刻警醒的,直覺充分運用心理動力和個人經驗提升判斷、決策、行動效率:比如球類運動員看見球的出現無需思考就啟動動作,優秀的HR一次面談就大概預判個人的職業路徑,資深醫生對某些病情憑藉觀察就可做出明確的診斷,後續的儀器檢查只是為了佐證、排除、遵守流程和自我保護,企業家引領企業創新的方向也是直覺為主資料為輔……許多創業者在方向的選擇上的失誤往往是因為直覺的匱乏。

直覺是動力性的,具有直接反應的能力,直覺的動力一方面來自心理的動力維度,另一方面來自思考的動力,求知慾是對思考動力性的描述。再一次簡單概括直覺:個人的心理動力的體驗和思考在時間縱深和多維廣度以及細節在心理內部的積累。

在時間縱深上直覺是既往,是面對當下及未來的精神儲備,但是僅有直覺不足以應對複雜的現實,依然需要主體能動的思考的引領,主動思考是個人精神成份中最高階的最抽象的頂端。在直覺充盈流動的情況下,主動性思考與從力比多到直覺的動力成份共鳴共振,不斷的整理客觀世界,形成對客觀世界秩序性的判斷,反思、決策、採取行動、接受行動反饋,讓內部秩序與外部秩序協調,符合自我的動力和需求,填充豐富直覺,這個程序是覺知。

覺知的是內醒的,是自主性的思考、體驗、行動、資訊反饋等共振融合,覺知的前提是直覺的充盈,主體間的談話是主體在充沛的直覺體系內呼叫、歸納、梳理,是覺知流動的過程,覺知性的學習可能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是一個啟發過程,主體可能已經思考過或者有直覺的儲備,外部資訊拓展了主體的思考,或者使主體模糊的直覺更清晰。

直覺匱乏的情況下,外部輸入的知識如果沒有達到自醒的狀態是認知,認知是語言性的邏輯性的,認知的主體有能力在邏輯與符號的層面對輸入的知識思考、歸納、提煉,可以構建符合邏輯的認知體系。

認知與覺知的區別是:覺知是沉浸性的,覺知往往瞬間抓住本質,覺知是愉悅的,覺知是創造性的,認知是思維的勞動,認知與覺知的邊界模糊,無需強行區分。

覺知的程序是流動的,現實彷彿一幅風景,覺知如水一樣的流過、灌注、震盪、辨析將真實提煉出來,提煉的不如意,還可重新關注,繼續辨析琢磨,覺知是自我的,卻好像與客觀世界同在的感覺,是自在的狀態,是心流的狀態,覺知是高度專注主動思考,是創造力萌發和綻放,是令人興奮、喜悅的。所以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比昂說:思想等待思想者。

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是價值觀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