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在我讀過的很多書中,都會有顛覆認知的觀點,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顛覆認知的觀點最多。吸收了這些觀點,你將擁有一副全新的看世界的眼鏡。

本書採用對話體的形式,詳細闡釋了阿德勒心理學中的重要思想。在看這本書時,我有時覺得自己就是書中那個敏感、自卑的青年,而哲人在解答青年的困惑時,也解答了我的困惑。最終我與青年一起收穫了一個明亮的世界。

一、“原因論”還是“目的論”?

在我們的認知中,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原因,所以我們常常用原因來解釋發生的事。但阿德勒思想認為,其實以前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那些事,你怎麼看待那些事決定了你行事的目的,而你的目的最終決定你的行為。

阿德勒思想就是要幫助我們擺脫“過去”。每個人的人生都可能發生不幸的事,但有些人選擇堅強、選擇依然熱愛生活,而有些人選擇墮落、選擇仇恨。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幸,那不是真的,而是你選擇了“不幸”,你選擇“不幸”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你完全可以選擇自己要走哪條道路,關鍵看你有沒有勇氣選擇“幸福”。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原因在起作用時,真正起作用的其實是人的目的。

當一個孩子在課堂上總是搗亂、屢教不改時,我們會跟家長探討他過去經歷了什麼導致他現在的行為。比如他在家總是被負面忽視,他的父母總是把他跟優秀的同伴比較等等。但其實,過去的經歷並不是他現在搗亂的原因,他現在搗亂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知道了他的目的,就不難解決這個問題了。既然他希望被關注,那就讓他當小老師,站在臺前,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當得到了足夠的關注度後,他自然就會停止搗亂。

二、“為他人”還是“為自己”?

“人的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其實對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深有感觸,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而所有的相處都會帶來快樂也會帶來煩惱。但怎樣擺脫這種煩惱呢?

我記得大學時代關於“暗戀”有個說法是:我愛你與你無關。當時覺得這句話很酷,現在才知道這句話是阿德勒的重要心理學思想:區分開自己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考慮更多的不是我想怎麼樣,我應該怎麼樣,而是別人想怎麼樣,別人會怎麼樣。如果我們真的能區分開這兩個課題,我們在人際關係上的煩惱將大量減少。

比如我們有時看到領導不好意思打招呼,因為怕對方無視自己;我們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因為我們選擇了父母想讓我們學的專業;我們不敢在人前自由歌唱、表演,因為我們害怕別人的嘲笑;我們好好學習,因為我們希望父母為我們驕傲……

我們因為太在意他人是否認可自己而失去了自由和幸福。所以阿德勒思想強調,我們要弄清楚,我怎麼做是“我的課題”,別人怎麼想、怎麼對待我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既不應該也無法干預別人的課題,但同時,我們也無需為了別人的認可而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此外,我們常常認為“表揚”和“批評”是重要的教育方式,認為“表揚”是更好的教育方式。但本書作者卻提醒我們看到“表揚”本身的不平等性:當我們表揚孩子,其實是把孩子當成比我們低一等的人,這是建立了一種垂直關係。而自由的人生需要建立的是平面關係:你不會因為掙錢多而被丈夫看低,丈夫也不會因為掙錢少而被妻子嫌棄。因為你們的價值不能簡單地透過掙錢來體現,而你們也不會因為掙錢多少而建立垂直或者隸屬關係。

當我們與所有人建立了平面關係,我們才不再擔心被批評,我們也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三、“在路上”還是“在此刻”

我們常常設定目標,比如,上好大學、進好企業、擁有穩定的家庭,我們認為這樣的軌道才是幸福的人生。這是把人生看成一條連續的線。當我們把人生看成一條線時,我們就保持著“在路上”的狀態,眼睛緊緊盯著目標和未來,而忽視當下的幸福體驗。

要想獲得幸福,我們需要把人生看成連續的點,努力將精神的聚光燈照在此刻,做好此刻的事情,而不是緊緊盯著目標,失去當下的時光。

哲人說,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剎那。驀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裡了嗎?”跳著小提琴之舞的人不停地跳著就成了小提琴家,跳著寫作之舞的人不停地跳就成了作家。如此,人生的幸福將發生在每時每刻,而不是虛無的未來。

當我們弄清楚這三件事之後,我們的心靈重獲自由,但我們有沒有勇氣去改變呢?我們有沒有勇氣承擔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自由與責任呢?所以,“勇氣”才是重點,我們要有認清事實的勇氣,要有改變思想的勇氣,更要有行動的勇氣。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一場婚姻鬧劇的兩個不同版本